编者按
据《威远县志》记载:威远现存县城城墙为清乾隆三十五年知县李南晖主持以条石砌成,统高1.3丈,底宽1.2丈,顶宽1丈,全长 506.5丈;垛座高2尺,垛口高3尺,共置垛1010座;西门至北门临河作堤一道,长132丈,高1丈至4丈不等。
四门建城楼,楼上各有题额。东门名“景春”,题额为“青阳侯国”;南门名“寿昌”,题额为“文明成化”;西门名“望嘉”,题额为“帝子遗封”;北门名“拱宸”,题 额 为“清流环带”。
嘉庆十二年(1807)、 咸 丰 十 年(1860)、光绪十二年(1886) 都曾对城墙作过小修小补。
民国三十二年,在三眼井开小西门。民国三十三年七月,县城南门内侧城墙局部坍塌。直到 1949年,其余城墙仍完好。1953年后,因建设需要,陆续将南门、西门及部分城墙拆除。
2012年,威远城墙被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威远古城 福禄之城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春,由李南晖知县奉旨承办重修的威远县城竣工了,修城工期历时一年,李南晖知县承修三分之二,荣县曾承谟知县协修三分之一,费银二万一千余两,费工(金木土石匠夫)十万余个,修城门及城楼四座,修石城墙围长五百零六丈五尺(1688米)、高一丈三尺、上厚一丈、下厚一丈二尺。
此外,李公於西门左偏捐修石梯及堡坎各数丈,捐修奎神楼、翔凤山亭、紫金亭、望河亭、清音楼、中明亭、义呈阁、青龙亭、八卦亭、碑亭等亭楼十余处,曾侯亦於北门右偏捐修石工堡坎二十余丈。
斗转星移,243年过去了,岁月沧桑的威远古城,而今仅残留下古东城门(景春门)和北城门(拱辰门),以及古城墙523米,今人已无缘目睹威远古城的全貌和风采,着实令人感叹、感旧伤怀不已。
在清乾隆《威远县志》中,李南晖知县为威远人留下了《修城记》一文和威远县《城池全图》。
展视古威远县《城池全图》,我们有幸欣赏到威远古城那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的雄伟风貌。
威远古城依山傍水而建,周易大师李南晖砌石成墙,将县城围成宝葫芦状,风水卦象,寓意威远是一座福禄之城,西门(望嘉门)处于“葫芦口”,西望嘉定府(今乐山)、荣州(今荣县),西门之外还立有接官亭,寓意福(佛)禄从西方来。
威远古城在清朝中后期,一直有蜀中第一城之美誉,城成之时就有此言载于县志,清末名士朱圣模,赞誉古城而挥毫题写《第一城》并刻石立碑,惜碑已毁。
陈廷德
二〇一四年三月
修威远县城记碑
在威远县城北门城楼左侧古城墙上,立有一通修威远县城记碑。
《修城记》由李南晖知县撰文,文中记述了清乾隆三十五年春至三十六年春,李公南晖承办和荣邑县令曾侯协办,共同修筑威远县城的相关史实,全文收录于乾隆《威远县志—艺文志》中。
修威远县城记碑,碑刻内容与县志收录的《修城记》一文相同,即碑文由李公撰文,由典史官董□江书写,由长安石工梁文其勒石。
修威远县城记碑刻立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春,年代久远,碑刻文字书法工整,虽历经沧桑,但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筑城史学文物价值和艺术文化价值。笔者依据乾隆《威远县志》录文和碑刻文字,将修威远县城记碑碑文重录于后,供学者、爱好者研究参考。
陈廷德
二〇一一年七月
附录:修威远县城记
国家定鼎百数十余年,德华仁风,翔洽远迩,即山陬海澨,不设险守,所以驯乎众志者,国已固矣。
廼我皇上,念承平即久,与诸王大臣日讲致治为邦之道,还命天下督抚大吏各率其属,固尔牧圉奠厥民居以重於无穷。
我制军武英殿大学士阿公自建节秉麾,总宪全川以来,内则吏治澄清,外则封疆宁静,凡所以教养斯民,政无不举,乃於巡历周览之余,见各郡邑城池所当修葺者,百有余处,与藩臬道府各大宪,议酌冲僻、别缓急,具牍入告,皇帝曰善,慎乃有位,俾各兴事,毋苟毋延,惟永固是图,惟兹嘉定府属之威远县城,限在乾隆三十六年之春,将观厥成,以晖承乏兹邑,使董其事,而以荣邑曾侯使共勷巨工。
城周围共长五百零五丈有奇,高一丈二、三、四、五尺不等,顶阔一丈,底宽一丈二尺有奇,陴高五尺,共作雉堞一千零一十座有奇。城西门至北门临和陡坎作护磡一道,长一百三十二丈,高自一丈至四尺余寸不等,顶层附以里石如其长之数而两之。城内自西门至北门,以顶与民居,平连无别,且恐水无以出也,作洩水沟一道,以區之疏之,长与城身等,深尺有五寸。其西城紫金亭,山圆出二十三丈,北城敌台方出五丈七尺,悉入围长之数。东、南、北三门马道各一,其西门马道就地势借诸城各作门栅,以闲之。
四门墩各高一丈六尺,面宽三丈六尺,各建城楼一,楼各两层,上层各三间,下则四面翼以走廊,其间梁栋、簷角、飞甍、櫺格之属备焉,其上瓦兽、脊带之属备焉,其内外堵壁、颜彩、堊塗、丹雘之属备焉。
其城门额及两扉咸木体而铁衣,閈拴、鈕鑐、銱环、锁錀之属莫不备焉。
每门作卡房一座,以安閽者。其全城上下、内外海墁底角,凡用石之处浆灰土牛,靡不周坚巩固。
其城下内外道,不用石之处,各合土和灰以实之,使宽丈余如其周城围长之数,以平筑之,无使草生滋蔓,蚁穴托处以防之,间用石级以界之,无使雨水流行,或齿决焉。於是周城内外,皆得坦坦途矣。
四门东曰景春、南曰寿昌、西曰望嘉、北曰拱辰,西北俱仍其旧名,东南则晖与曾侯所新题也。
是役也,共靡帑金二万一千有奇,雇役金木土石各匠夫,共十万余有奇,本邑匠工居半,半多来诸邻境焉,其开山伐石先此亦如之。报修砌兴工於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春三月,於次年辛卯春三月告我竣事,荣令曾协修三之一,晖以承办修三之二,而威远县城成矣。
春秋之义,城成必书。周礼辩方定位,体国经野,夫为斯民御大灾、捍大患,使井鄽部封,保家庇族,有金汤之固,而无仓卒之虞,不於斯城大有赖兴。是役也:建议修葺,具牍入告,为百姓作久安长治之计者,则我大冢宰制军(总督)阿公(阿尔泰)也;发帑修葺筹画参议以赞其成者,则我大方伯(布政使)刘公(刘益)、栢台(御史台,按察使)李公(李本)也;往来监视,训示不倦,以督其成者,则我建南观察(巡道)王公(),及我郡伯(知府)今西川北观察吴公(吴文煌),与今郡伯穆公(穆丹)也;其所以指授揆畫、斟酌捐金、补其所未备,变其所可通,使纖悉出於尽善,尺寸律以程式,重为详请釐定咨部,使工作无制肘之虞,建竖有必循之路,以垂诸永久者,则我署郡伯今署邛州牧、酉阳州牧曹公(曹焜)也;估计全城丈尺盈缩高低平直,与城工一切物料经费之数,无滥无削,悉得其平者,则永宁丞今署华阳丞吴公敬也。
城自北门墩外起,分修东北城身,长一百二十三丈七尺有奇,连东门墩身三丈六尺,东南城身二十一丈五尺有奇,又北城下护磡四十四丈,及分界内马道卡房各一座者,协办城工荣邑曾侯任之。
其他自东南分界处起,承修城身二十七丈五尺有奇,西南城身一百七十丈,西北城身连敌台左右共长一百二十九丈四尺有奇,南西北三门墩及楼各一座,卡房马道附焉,此则晖自任之。
此外,晖於西门左偏捐修石梯及护磡各数丈,曾侯亦於北门右偏捐修石工护磡二十余丈,晖又即所修城上於东南城则修奎神楼一,於南城则修翔凤山亭一,於西城紫金山则修紫金亭一、修望河亭一,於北城行台后修清音楼一,於县署后修中明亭一。於城西门内榜圣谕十六条,使百姓可相观而善也。
於翔凤山亭下,修义呈阁一,使斯人知人文之祖有由来也。他如城外东山之巅,修青龙亭、八卦亭各一,又所以壮形势互相掩映之余事也。於西门内卡房右偏,建碑亭一座,而以全城兴修终始日月,与广袤高低丈尺,及通用匠夫销费帑金之数,一一勒诸贞珉,而以此亭覆焉。亭楼十,其处其木则取诸城工架作剩材,其费则尽捐俸廉为之,使为政於斯者,上以仰体国家奠厥民居之意,次以念各大宪筹画参议、监视指授,以期垂诸永久之心,於风雨公退之余,随时省观加意而护惜之,是则所望於后之君子。
敕授文林郎、知四川嘉定府威远县事、纪录四次军功加一级随带又纪录二次:关西李南晖仲晦甫
敕授修职郎、四川嘉定府威远县儒学教谕:湔江王在郡
四川峨边营驻防威远汛把总:眉山余腾龙
敕授修登职仕左郎、四川嘉定威远县典史:山阴朱思贤
三郫董□江书丹
乾隆三十六年岁次辛卯春三月榖旦
长安石工梁文其□
陈廷德,男,属马,网名马大哥。上山下乡前,曾当过工人。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兽医学士。威远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作者潜心对飘散在茫茫时空中的威远早期文史进行了一些搜集、整理、研究,整理结集成《威远文史杂俎》、《威远文史抹烟》、《威远文史风微》三书,阐述了一孔之见,供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合作商家、网络,不代表“最威远”观点,请自行甄别。
不要个人私存起,放到朋友圈子里,让更多人看斗!
最威远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原创保护及赞赏功能,特向所有徒步、文学、摄影、美术、书法爱好者征集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可由粉丝打赏。赞赏收入的70%支付作者。
投稿邮箱:2470799330@qq.com
随时期待你的来稿,让我们一起来为威远的发展助力!
最威远QQ交流群:128246415
报料邮箱:2470799330@qq.com
本期编辑:小远
更多精彩内容:
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威远人自己的群
最威远,威远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