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文学】威远有座俩母山

文摘   2024-10-26 12:00   四川  




编者按

俩母山位于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与荣县、仁寿、资中四县交界,占地面积约900余平方公里。‌ 俩母山以其独特的穹窿地质地貌、奇特的方山台地、茂盛的植被丰富的自然景观闻名
压尽陵州百万峰,岿然两母在云中”。俩母山海拔835米,两峰并立,南大北小,形似相依相偎的母女俩,这里除了壮美自然景观,更有独特人文景观
百里来龙两母分,蜿蜒飞架半天云”。俩母山脉是威远、荣县、井研、仁寿、资中、内江、自贡的祖山;是威远清溪河、越溪河,荣县旭水河、中溪河,井研泥溪河,五通茫溪河,仁寿通江河、清水河,资中渔溪河、罗泉河,自贡乌龙河等河流的发源地
俩母山上“圣水池”“舍身岩”“打儿洞”“千层岩”“阴阳线”人文自然景观,也有众多与其相关的民间传说
俩母山拥有800余年历史的古寨丰富负氧离子,是一个理想的度假胜地
力扬老师的这篇《向往两母山》,不仅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登游两母山的经历,也对两母山名的来历进行了一些考证,既有文学性又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供爱好者们参考。


俩母山之晨 詹光伟摄


向往两母山

                 

文/力 扬




01



“两母山,高万丈,一匹龙脉下内江。”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谣,说两母山是神仙母女的化身,在内江河里都能看到两母山峰的倒影。

后来到青宁小学读书,经过高高的青林寨时,远望两母山双峰在缥缈的云雾中时隐时现,就想,那是不是母女神仙的倩影呢?暑假一早起来,爬上人寨割露水草,常见一轮红日从黝黑的两母山那面升起,那景色简直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心想,何时能登上那神秘的两母山呢!

人寨观日出 胡明才 摄 


02



后来,我曾多次登上过两母山。

第一次登上两母山是1970年正月初一,父亲带我和兄弟从玉林公社的邓家沟出发,步行一个半小时来到两母山下。

父亲告诉我,大的像围囤是母山,小的像谷垛是女儿山。其实,眼前的山峰并没有歌谣中的万丈之高,但巍峨秀丽,在缭绕的云雾中显得很神奇。

上山是一条陡峭的小路,不少人正向山上攀登;因为是大年初一,登山观景成了这美好时光的娱乐消遣。

半山腰有口水井,水质清澈,据说是终年不枯。

再往上行,父亲指着峭壁上一个如陶缸口样的洞穴说,这叫“打儿洞”,凡是祈求生儿女的,点燃香烛请动菩萨,向洞穴投掷三粒石子,能投进去就能生下孩子。果然洞穴里几乎装满了小石子。

经过一道陡险的小寨门,上行几十步,有一个在崖边岩石上开凿的水池,长约六七米,宽约三四米,清澈的池水泛起涟漪,有人正俯身在池边用瓶子舀水呢。仔细察看,池中岩壁上有道缝隙,水应该是从岩层里渗出来的吧。父亲告诉我,这叫天池,终年不干,原来上庙的和尚就饮用这水;池水微甜,能治百病。我想,这么高的山峰上居然取之不竭的泉水,真是神奇!

再往上就到了母峰山顶,宽约有两亩,呈楔形,已经没有了建筑;周边有些不高但葱郁的树木,可以无遮挡地看到尖耸的女儿峰。母峰与女儿峰相距不足百米,由薄薄的山脊挽连着。母峰这边的千尺悬崖叫舍身岩,俯视崖下让人双眼发黑,摔下去定无全尸,舍身岩名不虚传。

北面山下是曲折的“U”字型万家沟,还有著名的向家寨、高顶寨、四六寨、香炉寨。南面是“V”字型的玉林河沟谷,刀切似的峭壁高达两三百米,——一山之隔,两条沟的相对高度竟相差近两百米,南面还有中华嘴、七星伴月,更远处是鸡公岭,清风寨和石牛山。

太阳升高了,雾霭散如轻烟,天空如灰白的穹窿,穹顶之下,层层叠叠的山峦将两母山四面围合,相接处是山天相融的苍茫,若波浪滔滔的大海,崛起的山峰是涌动的浪花朵朵;而眼前两母山如飘泊于波涛中的诺亚方舟。

父亲告诉我,两母山又叫二峨山,因人们将她视作第二座峨眉山,山上原来有寺庙,解放前邻近州县的人都来朝山。在晴朗的春天,能看见峨眉山辉煌闪耀的金顶。

山上玩耍人很多,尽管只有一件新衣服或一双新布鞋,但穿着整齐,清瘦的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他们三三两两一起,指点说哪里是去过的山峰或寨子,哪里是家或亲友所在;哪些山峰生得像牛像猴像马,哪座山长得奇长得高;但这些山与两母山的高度相比,只能以儿孙辈论了。

人群中走来一位缠着青布头帕的大爷,袅袅的叶子烟烟雾在他头顶上盘旋,额上的皱纹像山下一道道峡谷,他叭了口烟说,“各位来游两母山,晓得这座山是咋子来的么?”

“不知道呢,大爷给我们讲讲吧!”

大爷说,这两母山是母女神仙变化的呢!——远古之时,四川就是一个西海(内陆湖),妖魔横行,不仅瘟疫肆虐,还吃人和牲畜,百姓苦不堪言。天上玉皇大帝晓得这事后,问谁愿下凡斩妖除魔。有母女神仙请求下凡,她们用玉皇大帝的尚方宝剑,斩杀了妖魔,劈开三峡放干西海之水,让这方土地变得安定祥和。但妖魔的阴魂不散,母女神仙就将身躯化作两座山峰,把妖魔永远镇压在山下。

老大爷讲完立刻赢得一阵掌声,我也被这动人的故事迷住了,就想,这母女神仙下凡斩妖济世,简直就是神仙中的巾帼英雄!为了镇压妖魔,竟将身躯化作了永恒的山峰,她们的神灵还能回到天堂吗?其义无反顾仗剑荡魔的壮举惊天地而泣鬼神,为救普罗众生而奉献一切,堪比救苦救难之观世音菩萨!

X三爷,好大的胆子,敢在这里宣传封建迷信!”不知何时,人群钻进一个戴红袖章的精瘦人来,他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大爷说,“你不破四旧立四新,却大肆宣传迷信,怕是猫儿抓蓑衣——脱不倒爪爪哟!”

X司令,我家前几辈人都是这么讲的,哪是封建迷信呀?”

“天上没有玉皇,海里没有龙王。你宣传玉皇大帝和母女神仙不是封建迷信是什么?——赶快回去写检讨;不写,下次批斗会见分晓!”    

老人垂头丧气随着戴红袖章的走了。大家都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在宣传封建迷信,有的说是民间神话不算;还有的说再也不敢来两母山上香了;而我只有无限的惆怅。

第二次登两母山时情景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81年的正月初一,也是同父亲和兄弟一起登山。游山的人更多,且都穿着一身新衣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山下修建的几间瓦屋里供奉着几尊菩萨;山上那位老人仍在兴致勃勃地讲两母的传说故事,还说应该给神仙母女建个庙。


远眺两母山 


03


1981年秋,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越溪玉林小学教书,能看见三四公里外的两母山风采。

其实,两母山的美丽不仅是她峭拔的身姿,还有云霞雾雪妆扮。

旭日升起,满天开放出云霞的玫瑰,霞光迅速向峰腰浸漫,如给两母穿戴上华丽的盛装。当夕阳点燃了西天时,两母峰如置身熊熊火焰之中,随着“火焰”的消逝,天空浩瀚青冥,两母山似成了淬火的“铁山”,其幽蓝的剪影也融入星光灿烂的玄幻世界。——不禁让人想到,这是不是两母仙女凤凰涅槃般化山情景的再现呢!

雾是两母的帐幔,白茫茫地分不清山峰和沟壑。当朝阳的利剑将雾幔劈开一个口子时,隐约可见两母的风鬟雾鬓,而松针上流淌的露滴如霓裳上的珍珠。

要是纷纷扬扬的雪下个几天,两母双峰如冰清玉洁的仙女在洁白静谧的童话世界曼妙起舞,而初晴的一抹红霞,映照着她们倾国的容颜与娇羞。


雪后两母山


两母山的春雨从不迟到,立春、雨水、谷雨,一场春雨一分春色,山花开了,杜鹃来了,农事也繁忙起来。夏雨的节奏如赛跑,一阵风起,漫天乌云,一道闪电,满壑炸雷;流星雨一样的雨点刚打落,隆隆而密织的雨网就铺天盖地,山崖上挂出无数道的瀑练,峡谷里奔涌着滚滚洪波。雨一停,天就亮了,原来炎炎世界变得清凉宁静。秋雨喜欢用淅沥缠绵的笔触,给两母皴染上一层烟雨朦胧的水墨,也将萧瑟的枯黄推到很远;只有山间烛火一样的漆树叶,才透着秋的讯息。有人说秋雨是两母仙女的悲悯眼泪,那泪水滴得多了,就成了山下碧波荡漾的仙女湖。

“横看成岭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两母就有不同的感觉,或相依如母女,或重叠如一峰,或屹立如擎天双柱,或并峙如驼峰;而在高空中的直升飞机上看,则如巨大的盆景中的假山石。

两母山附近有不少的景点,如香炉寨、鸡冠石(山峰)、五梅花、七星伴月、中华嘴、高顶寨、船石湖、石板河等。



04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处于荣威穹窿核心的两母山是一道瑰丽的地质奇观。四川盆地原本是与太平洋贯通的内陆湖(人们称西海),受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的影响而使其地壳抬升,一亿三千万年前就形成特别的地质地貌;两百多万年前,受海水冲蚀和内陆湖水的外溢而截开巫峡,四川盆地南面边缘的荣威穹窿才露出其真容。如今,在高空俯瞰,围绕着两母山周围一圈的山峦呈反时针转向,之外一圈则按顺时针转向,这种奇特的地貌,地质学家说是由地壳变化的内动力造成的;而留给人们的却是阴阳太极一般的玄幻,尤其是风水师们把这一带视为风水宝地;“头顶鸡冠石,脚踏五梅,谁人葬此地,代代帝王家。”据说是这首风水偈谣是唐末著名风水大师杨救贫经过两母山附近的鸡冠石(山峰名)和山下的五梅花(五个山丘)时留下的,惹得各地风水师都来寻觅宝穴,在围子山还发现了宋代古墓群。

两母山及周边是穹窿地貌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地质学家李四光到威远考察,命名“威远穹窿体”;后来,四川省地质总工程师范晓测定整个荣威穹窿面积约3500多平方公里,涉及犍为荣县井研威远仁寿资中六县,余脉延伸到内江等地,形似一个头尾俱全的巨龟,邹惟山教授命名为“龟背山”。两母山及周边山脉处于穹窿的核心部分,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穹窿地貌以方山峡谷为主,方山多为桌状形,大小高低不等,四面多为悬崖峭壁。

冷兵器时代,人们在天然绝壁的方山垭坳上砌成坚固的石城,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固;因此,将人们将“寨”字也写作“砦”;在整个荣威穹窿的古寨就有一两百多座,仅两母山周围十公里范围内就有高顶寨、向家寨等二三十座,被四川省列为“古寨群遗址”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寨子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战事,有关文献记载的有当地百姓与张献忠、李蓝起义以及白莲教、红灯教与清军的攻守之战。

方山之间是纵横交错的峡谷,靠近穹窿核心部分是呈V形的峡谷,往低处走逐渐形成U形的槽谷,一些开阔的地方还形成了坝子,这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地方。峡谷的水,分别向东南流入清溪河进入沱江,向西北流入越溪河进入岷江。


苍郁巍峨的两母山  


两母山一带物产丰富。地下有丰富煤、盐、铁、石油、天然气等各种矿藏。史载三国时诸葛亮曾在这一带冶铁铸造兵器,《威远县志》云,“铁山(大概指今天威远的连界、越溪、新场镇一带),县西北四十里,......产铁,诸葛武侯取铸兵器。”今天,两母山向东十公里就是川威钢铁集团,距上世纪六十年代四川石油大会战的红村油气田约20公里;古时从成都仁寿到威远自贡的盐铁古道就从两母山下经过;两母山周边是有名的高山云雾茶基地和黑山羊出产地。


05

两母山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地理标志,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

同治年间修撰的《仁寿县志》云:“两母山在治南百五十里,双峰插天,四面壁削,诸峰罗列其下如儿孙。”两母山母山海拔835米,女儿山海拔830米,原属仁寿县东林乡,1958年划归威远。巍峨的两母山不仅是陵州的第一高峰,也被公认为荣威穹窿的祖山。

名山出古寺。两母山古寺建造于唐代,与内江的圣水寺和威远佛尔岩等齐名,只可惜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据今年八十五岁的贺世玉老人(万家沟人)回忆,两母山庙分为上庙和下庙,下庙大约在今天山下新庙的位置,依山而建,庙宇雄伟,其中千手观音最引人注目。他小时随祖母经常到两母山寺庙玩耍,见到下庙几间屋里堆放着叠好的被盖就有人多高。山顶的称上庙,建有大雄宝殿,嘹亮的钟声二十里外都听得见。资中、仁寿、威远、荣县等地的香客都来拜山。每逢庙会(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乾隆《威远县志》


两母山的神灯也是一大景观。乾隆《威远县志》记载:“神灯夜出,神草春长,盖仁威资荣之望见。”贺世玉老人回忆,每逢天干,小两母山(女儿峰)上就点起祈雨的天灯,晚上如巨星闪烁,远在百里之外的资中、仁寿、威远、荣县等县都能看见,人们称之为“神灯”。人们在干旱的焦虑中,把对雨的企盼都寄托于天神,而神灯就成了民间向天神传达意愿的信使;神奇的是往往不到七天,就会下一场大雨,人们都说是两母神仙显灵。

巍峨神奇的两母山还是文人墨客览胜题咏的好去处。清代仁寿县举人马凡若(1812-1866)赞两母山诗云:“压尽陵州(仁寿县)百万峰,岿然两母在云中。”清代威远县举人吴绍游(1866-1936)诗云:“上至陵州第一峰,双尖特秀半凌空。中分二水江沱壮,总领诸山世界雄。”

今天,两母山是摄影爱好者的重要打卡地,各种媒体宣传报道更是不可胜数,题写两母山的诗文动辄百计,其中以出生于距两母不足五公里的著名诗人邹惟山的《两母山赋》最为精彩。

两母山及周围的传说一筐一筐的,民谣山歌是一箩一箩的。在众多的传说中,母女神仙斩魔治水,越溪河的赶猪(石头)填海(西海)和高顶寨的西海龙宫等,都与洪荒时的西海相关。民谣山歌则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写照,贺十康先生收集的《两母山民歌》就有三百多首,其中以情歌和《抬匠谣》《哭嫁歌》为代表;越溪镇的《牛儿灯》和钟祥镇的《抬工号子》还上了央视。

两母山下的百姓,尤其是女性,都特别勤劳坚韧。两母山也曾是一座寨子,清代同治《仁寿县志》载,该寨是咸丰末年由“吴惠春母杨氏独修,架屋十数间,族邻避难者依之不派索一文钱,并储谷百数石供食。”可见杨氏母是一个具有大胸怀的巾帼英雄。

贺世玉老人曾说到他的家世,他出生于两代寡妇(民国时祖父惨遭迫害,父亲自愿参加抗战牺牲)之家,他祖母为替祖父申冤打官司,用“三寸金莲”走了三百里崎岖山路而满脚血療;婆媳二人为守山粮,手挽着手而强渡汹涌洪涛;两代巾帼的勇敢,可垂青史。


06


记得2012年我到两母山时,威远县已规划并实施开发,公路已经修到两母山下,仙女湖水碧波荡漾,原来土墙瓦屋的小庙变成了规模更大的下庙,还改造上山的步道,山崖建了“俩母圣殿”,山顶栽了竹树,正中还有观音殿和围廊。同时,还有三看到了三处重要景观:一是山下观音殿一块很高的石碑上,刻有民国时仁寿县政府为保护两母山名胜而查封当地煤槽的指令;二是在山腰看到“千层石包”,一块风化的大石上,可以数出二三十层弧形纹理,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物质是可无限可分的哲理;三是让人迷幻的“古石壁”,一块长十五六米高八九米的平整的石壁上,呈现出赭黄灰褐白五色具备的各种纹理和窝痕,乍一看如同一幅的玄幻的油画,或者是巨幅现代涂鸦,让你放飞想象,可作任何解读,或随意生成无限的场景和意蕴。

遗憾的是因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母峰西南面和女儿峰都有局部塌方。


仁寿作协邱建明主席一行在古石壁留影


2024年元月16日,我和好友周庆一起登上两母山,见公路已经修到下庙了,上山的步道加了护栏,庙宇正在扩建。但也有些遗憾和困惑:一是庙宇建设,无论宏伟精致,还是格调内涵,与两母名山都不太匹配,需要改进和提升;二是打儿洞本是一个重要的景观,原来的小道离洞很近,游客随手就可投掷石子,现在改道后只能在很高崖边围栏俯瞰,再没有人能投进石子,甚至有人还不知道有这个景点;三是我和周庆在山下买了矿泉水,到半山倒了洗手,打算到天池用瓶子装神水,结果天池干涸得只见池底枯黄的松针,不竭不溢的天池早已成为过去,——泉水干渴和岩体的塌方,恐怕与山下无节制采煤不无关系吧,据说在两母山下就挖到一条长一二十米的石龙,保护名胜的意识已经被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而消解。


此外,还有一点疑惑,山下的石刻为“俩母山”,山顶一侧的庙宇门额上也题为“俩母圣殿”,我查阅过道光和同治年间的《仁寿县志》和乾隆年间《威远县志》,都写作“两母山”“俩”和“两”在读音(俩读liǎ两读liǎng)和意义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个人的看法还是都写作“两母山”更好。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两母山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我前后登临应该有七八次吧;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其实两母山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经过了亿万年的孕育而横空出世的挺拔崔嵬,不仅在于人们对她的期盼与赞美,更在于历经风雨雷电、地震灾害和人为的损坏却傲然不屈,特别是她美丽的传说,传递着女神的勇敢、大爱和坚韧,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在我心中,两母山不仅是“高山仰止”的名山,更是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





作者简介

力 扬,本名杨美成。19559 月生。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人,中文本科学历,曾担任过教师和基层公务员,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华龙网》《四川文学网》《最小说》《龙门阵》《西南文学》《沱江文学》发表散文等文学作品多篇。著有长篇小说《古寨风云》《镜湖钟声》《泡坛秀才》。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合作商家、网络,不代表“最威远”观点,请自行甄别。

不要个人私存起,放到朋友圈子里,让更多人看斗!

稿

  最威远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原创保护及赞赏功能,特向所有徒步、文学、摄影、美术、书法爱好者征集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可由粉丝打赏。赞赏收入的70%支付作者。

投稿邮箱:2470799330@qq.com

  随时期待你的来稿,让我们一起来为威远的发展助力!

最威远QQ交流群:128246415

报料邮箱:2470799330@qq.com

本期编辑:小远

更多精彩内容:

【威远摄影】威远这么美,你知道吗?

【威远文史】回眸周家坝

【威远文史】白龙池与山王殿

威远文史】山王镇:宋兴禅刹真觉寺

【威远记忆】葫芦口名字的由来,你晓得吗?

【婆城故事】严陵镇的由来……

【威远文史】简谈唐代威远县治的迁徙

【威远旅游】有古墓有故事有塔洞的鸡冠岩,你去过没?

威远旅游】快看,”白塔抹烟“的美景来了!

【婆城故事】鱼尾坝不是余家坝,你晓得吗?


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威远人自己的群 


  


最威远,威远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最威远
威远人,威远事,尽在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