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文史系列
威远的早期文史,犹如淡淡的一抹烟云,飘散在茫茫的时空中,希望更多的人行动起来,保护为数不多的文化遗产。
川南庙坝葛仙山
编者按
近来,关于葛仙山,由于行政区划的不断变更,在不同的时代,归属于不同的县区,但葛仙山也是亘古不变的地理坐标,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在《简谈唐代威远县治迁徒》一文中,作者在史料典籍中对葛仙山的考证,印证了威远县治的迁徙变化。
川南庙坝葛仙山,今位于自贡市大安区庙坝镇。
▲《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1743)在叙州府条目下记载:“葛仙山在富顺县东北七十里”;这座葛仙山,也是清《四川通志》中记载的“富顺葛仙山”。
▲《四川通志》
虽经历改朝换代、区划调整,但是作为亘古不变的地理坐标,川南庙坝葛仙山的悠久历史,也书写在史料典籍里和凿刻在饱经沧桑的山崖石窟中。
▲《元和郡县志》
唐《元和郡县志》(813)在昌州条目下记载了乾元元年(758)、大历十年(775),两置昌州的经过,并在昌元县(州治县城遗址在今重庆荣昌区盘龙镇狮子坝)条目下记载:“(昌元)葛仙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这是川南这座葛仙山,首次出现在典籍的记载中。
▲《太平寰宇记》
北宋《太平寰宇记》(983)在荣州威远县条目下记载:“(威远)葛仙山,在县东十五里,古老相传云:葛仙公曾游之地,今又随地割属昌州”。阅读这条史料可知:《元和志》记载的昌元葛仙山,就是威远葛仙山,是因为中唐置昌州,而从荣州威远县的东南部属地上割走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向提示,唐代置昌州前,威远县的县治(县城)曾在这座葛仙山以西十五里的地方。
▲《舆地纪胜》
南宋《舆地纪胜》(1233)在昌州景物条目下记载:“葛仙山,《元和志》在昌元县南一百五十里,《图经》在昌元县百余里,其山下临中江(沱江),上干霄汉,以葛仙翁居因名。…葛仙院,在昌元县西一百五十里,上有偃松、侧柏、丹灶、天池,仙人张道陵造殿堂见存,按《图经》系张道陵成道之地,葛洪于此得仙,今称崇果院。”。阅读这条史料可知:《舆地纪胜》一是保留了《元和志》关于昌元葛仙山的地理方位距离史料,二是客观描述了这座葛仙山“下临中江,上干霄汉”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三是补充新增了葛仙山道教文化建筑群“葛仙院(崇果院)”的地理方位距离史料,从而将葛仙山的地理方位由“昌元县南”修正为“昌元县西”。依据前述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进行比较后,笔者认为:《舆地纪胜》记载的昌元葛仙山,就是今人所见的庙坝葛仙山。
▲《舆地纪胜》
综上所述,地理典籍中分散记载的昌元(今荣昌)、威远、富顺三座“葛仙山”,实为同一座山。
庙坝葛仙山,它高耸于沱江东侧江岸,上有“人石大仙”奇峰,状如守江之神,还有“脚印”奇峰,传说是神仙在峰顶留下了一个大“脚板印”,因此今人又将这座葛仙山别称为“大脚仙”。
庙坝葛仙山,山崖上有古老的千佛岩石刻造像遗迹,今人可知其曾经是“佛道共一山”;
山顶还有条石修砌的砦门砦墙遗迹,古朴沧桑,年代久远。
登临庙坝葛仙山,独特的奇峰自然景观,趣味无限;
远眺沱江两岸,风景令人流连。
庙坝葛仙山是始于隋唐的一座道教名山,更是川南魅力独特的一处宗教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风景名胜。
威远陈廷德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
陈廷德,男,属马,网名马大哥。上山下乡前,曾当过工人。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兽医学士。威远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作者潜心对飘散在茫茫时空中的威远早期文史进行了一些搜集、整理、研究,整理结集成《威远文史杂俎》、《威远文史抹烟》、《威远文史风微》三书,阐述了一孔之见,供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合作商家、网络,不代表“最威远”观点,请自行甄别。
不要个人私存起,放到朋友圈子里,让更多人看斗!
最威远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原创保护及赞赏功能,特向所有徒步、文学、摄影、美术、书法爱好者征集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可由粉丝打赏。赞赏收入的70%支付作者。
投稿邮箱:2470799330@qq.com
随时期待你的来稿,让我们一起来为威远的发展助力!
最威远QQ交流群:128246415
报料邮箱:2470799330@qq.com
本期编辑:小远
更多精彩内容:
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威远人自己的群
最威远,威远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