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时间之幕;图像证史;图像疑史;图像释史
一、“时间之幕”让图像证史沦为图像疑史
可见,图像有“证史”之用,亦有“疑史”之熵。就“以图证史”转为“以图疑史”分析,其原因众多,其中创作图像的时间与图像诠释的史实或人物所处时间存在着历史距离,两个时间不同步、不相匹配———“时间之幕”(time gap),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质疑理由。何为“时间之幕”?简单来说,就是图像问世的时间与其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时间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时间间隔。从这个角度论之,“时间之幕”使得“图像证史”转为“图像疑史”。若是完全恪守“以图证史”观念,默认为教学所选用的图片都真实可靠,而不加评估、审查,不仅不能落实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核心素养也必将落空,毕竟“史料实证是诸要素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1]4。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图像语言和表现手法,这必定影响甚至改变原本发生的历史事实的形态。若是忽视这些因素而简单“以图证史”,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7]。“过去如果发现一个图像不真实,大家可能就避而不用了,现在完全可以寻找一下后面的玄机”,寻找玄机的背后就是理解、解释为何失真。研究失真则可以分析失真缘由,“是出于完美主义的需要,还是权力意志的表现,抑或是其他原因导致对真实的消解和颠覆”,这样则可以在“研究‘失真’的过程中接近另外的‘真实’”[8]。可见,失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历史教师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探寻“为何失真”的过程,不失为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好时机。再回到《孔子讲学图》,由于它不是在春秋时期创作的,不能算作研究春秋孔子讲学的一手史料,只是作为一幅反映该时期的图画材料,因而不能提供任何关于该时代的可靠信息。然而,它可作为明朝的一手史料,因为它是依据明朝的背景制作的。一幅明朝制作的图画虽不能告诉我们全部关于孔子时代的可信历史信息,但它肯定能告诉我们明朝人心中的孔子形象。借助该图及相关史料论证明朝人心中的孔子形象,将是个很好的一手史料,从这个角度而言,“时间之幕”既可“图像疑史”,亦能“图像证史”。
因此,基于“时间之幕”去追求“以图释史”,有助于我们在“图像证史”浪潮下,既扩充了史料范围,又能开辟出一条史料观察、研习的新路径,即从“时间之幕”等方面来评估、审查史料。
总而言之,不论是解读文献材料还是图像材料,都要“有一个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知识、思想、信仰的语境”,否则就会犯“见到莲花、大象,就说是佛教;看到凤凰、嘉禾就说是祥瑞”的矫情解释[11]。同时,也切忌纯用现在的观点揣度过去,犯以今视昔、穿凿附会、主观臆想等错误,妄解图像。教师在进行图像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利用“时间之幕”视角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最佳时机,以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陈德运:历史教育学博士;
黄 柳: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