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因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设江南西道而得名,又因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
江西,对活在当下的人来说,她给人的印象是经济不发达、人口外流、观念保守,除了绿水青山,似乎别无长处。然而,对历史学家而言,江西却是另一番场景:唐宋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家辈出;在近代,豪情万丈,铁骨铮铮,是共和国之摇篮。
明清时期的江西则难以概貌:一方面,经济发达,城市繁荣,文化昌盛,进士及第人数可同江南地区比肩;另一方面,人口剧增,流亡四方,社会涌动,大大小小的地方性叛乱此起彼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江西在清代时期,其经济发展水平堪称江南各省之优,正因为如此,清代江西货币文化发展迅速,尤其以银锭为最。
清代 万载县江西官银号伍拾两宣统元年肆月五十两型方宝
江西省通行银锭一般有五十两方锭、十两镜面、十两砝码等几种,其中五十两方锭是江西特有的造型,正面和底部为方形,正面四周边缘翘起,边翅为平边,底部平整。锭面有规整的方形戳记,通常上部为州县名,左边戳记为纪年,右边戳记为银匠名。常见有“万年县”、“万安县”、“临川县”、“万载县”、“新城县”等。
清代 江西“万载县 光绪叁拾叁年捌月 江西官银号伍拾两”五十两方宝
按张家骧《中华币制史》载,江西方宝每锭重洋例平五十两,洋例平两重36.53克,则江西方宝每锭应重1826.7克,但实际上江西方宝每锭实重均在1855克以上。
江西方锭在清道光年间已经出现(存世的江西方锭还见有嘉庆纪年的),此种大方锭是清代自道光以来江西一些府、县的税课银锭,每锭重五十两左右,这时的铸造地点是众多的,分散在全省各个州府。到同治至光绪三十年,方锭的铸造地点相对集中在万安、万年、万载三地,其他地名相对罕见。
清代 江西“南昌县 光绪卄六年捌月伍拾两匠赵祥”五十两方宝
光绪二十八年设立江西官钱局,稍后又设立官银号,代为各县铸造银锭。次年官钱局并入官银号,改为官银钱总号,这时铸造的方锭都錾有“江西官银号”字样。这种造型后来发展成为江西官钱局银锭的固定器型。
清代 江西“万载县·咸丰三年拾月·伍拾两·匠万炯”五十两方宝
清末,经历清军、八国联军、义和团混战之后的京津地区,出现了钱荒。一方面八国联军劫掠走的现银超过1000余万两。另一方面,为了自保,外资银行和山西票号,在收回了2000万两左右的放贷后,就不再放出。一时间京津地区的“钱荒”席卷了全国。
由于货币供应不足,各地钱庄在没有准备金的基础上任意发行庄票、私钞。对于零散的小钱,则以竹片、洋铁皮代替,充当辅币。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正所谓“商旅闻之而裹足,百物闻之而腾涌。究其流极,外埠货物停发,票号汇兑不通”。
光绪二十八年(1902),江西也因制钱缺少,市面周转不灵而设立“江西官钱局”。时初由江西巡抚柯逢时提请设立,随即江西布政司饬令江西厘金局等筹拨资本银80万两,正式成立江西官钱局,发行官票。其发行有“十足制钱一千文”的钱票,该钱票一体通行,可以持票完纳丁漕厘税,因而信用颇着,官民称便。此后不久,赣省当局又设立“江西官银号”。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江西官银钱总号银元票商务版壹圆
光绪二十九年(1903),“江西官钱局”与“江西官银号”合并,组成“江西官银钱总号”,总号设于南昌,并在九江、吉安、赣州、景德镇、义宁州、抚州、上高、河口、汉口、上海设立分号,又在饶州、樟树设立兑解所。江西官银钱总号发行的官票有:九五制钱一串文、一千文、九三八平市银银两票十两、五十两、一百两和银元票一元、五元、十元。而铸行的银锭则有十两、五十两之分,所见又以光绪、宣统年万年、万载、万安县的五十两官锭为众。
清代 江西 萍乡县永成 五十两方宝
这些加盖“江西官银号”的方宝与此前各炉房铸行的方宝相比,更多了一分官方的意味,性质也略有差异,可以视为方宝系列收藏中的一个大类品种。由于其铸行时间短,存世量也较未加盖“官银号”的方宝要少。当然,时至今日,这些带有深刻历史印迹的银两、官票皆已难得,也为众多藏家所热捧!
----摘录自刘翔《瑞应堂笔记》
到了民国成立的1912年,江西官银钱总号改组为民国银号,而此时中国货币结构发生变化,对白银两的需求量大为减锭量也相继减少,方锭的铭文趋于简化,一般仅有“江西足宝”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