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成一件事③】以史为鉴映初心,村志出版显乡情

文摘   2024-09-29 12:00   上海  

不忘本来,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充分发挥村史村志存史、资治、育人的功能,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本期“办成一件事”,就让我们看看选调生吴忠诚是如何推进杨行镇西街村志编修出版的吧。

吴忠诚

宝山区2022级选调生

现于杨行镇西街村锻炼



近年来,随着企业征地、市级道路拓宽和杨行老集镇城中村改造等项目深入推进,西街村传统的村落格局与文化日渐式微,村里上了年纪能说清历史来龙去脉的“明白人”也越来越少。及时记录、保留、传承本村历史,显得极为紧迫而重要。因此,我选择的“办成一件事”是推进村志编修出版。

杨行镇西街村志

“一件事”的出发点



西街村于2019年就已启动村史收集整理工作,2023年初我刚入村锻炼时,村志原始资料体例已基本完备,详尽反映出了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这些资料助我很快掌握西街村的“前世今生”,能第一时间适应工作、进入角色、找准方向。

但随着阅读变得细致、工作逐渐深入,我发现资料的规范度与可读性还有一些提升空间。为充分发挥村史村志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作用,强化乡村振兴文化赋能,我便有了在驻村期间参与村志编修和审校出版的想法,并获得了村支书和主编老师的大力支持。

村志部分原始资料


难啃的“硬骨头”



村志编修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真正推进时方觉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下来。首先是档案资料不足。由于历史变迁、资料流失,本村发展历史上的一些关键节点或特定时期缺乏资料,导致部分内容断线。其次是工作力量有限。村志原始资料有12万余字,图表600多幅,表述、数据和逻辑存疑点不在少数,仅凭村志编辑小组的有限力量,很难在线上、线下就其中的细节性问题逐一确认和订正。是容错机制欠缺。村志书写的是村民自己的历史,对于出版后广大村民可能反馈的建议、错误等缺乏吸收纠正机会。考虑到时间、经济成本,短期内再版可能性较低。最后是出版流程不明。村层面志书的正式出版在宝山区缺少先例借鉴,规范要求是什么?编审程序如何?书号怎么申请?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带着这些问题,我搜集整理了“全国村志第一村”浙江省白沙村和百余村庄“一村一志”的上海市金山区等全国十几个地区村志编修出版的典型案例针对修志新范围、新主体和新开发等内容进行了充分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开拓了工作思路。首先是拓宽资料获取渠道。我们前往镇、区两级的档案馆、图书馆,搜集整理与本村特定时期、具体事件相关的材料,综合档案资料、村民口述历史和实物资料等不同来源信息,进行补充完善、相互印证。其次是充实修志力量。在村支书支持下,我配合主编老师通过电话联系、村务公开栏和“社区通”平台通知邀请等形式动员退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以及知情者、当事人积极参与到修志工作中,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村志编辑组部分成员工作照
再次是发放村志试印本。经过前后系统查遗补缺、修改完善数十遍,我们心里渐渐“有了谱”,联系第三方就初稿进行排版、试印刷,将600本村志试印本集中发放到村民手中,并请广大村民读者及时提出修改意见,补充完善素材。

区史志办到村调研指导

尊重历史之外,为把准方向,我们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及时征询了杨行镇和区史志办意见,得到高度重视和肯定。有关领导先后多次来村调研指导,确保导向正确,并推荐志书领域特色出版资源,帮助明晰了出版流程。


经过广泛征询村民意见、结合出版社专业建议修改完善,村志如期定稿提交出版社进行“三审三校”,已于近日献礼国庆,正式出版。

同时,基于村志中丰富的史料记载,我村拟于新建的村民活动中心打造村史馆,使其成为寻找乡愁记忆的窗口、展示乡土文化的平台。


“一件事”带来的思考



其做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作为宝山区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村志,《杨行镇西街村志》凝结了全村上下几年的心血,十分感谢村支书和主编老师给予的充分信任和支持,让我有幸亲眼见证、亲身参与。

修志过程中,村志编辑组全体成员以尊重历史、尊重农村、尊重村民为根本,以吃透党中央精神为指引,体现出敢于突破、善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主动跨前、担当负责的工作作风,这都让我受益匪浅。反思工作全过程,我也产生了一些体会思考:

一是要找准定位,服务大局。乡村振兴任务繁重,驻村锻炼期间要找准个人能力所长与乡村发展所需的结合点,以村志编修等“一件事”为抓手,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不断推动锻炼学习成果内化转化、落地生花。

二是要落实到位,迎难而上。干好工作贵在聚焦、成在聚力。条件有限时,要能找准裉节,根据轻重缓急合理调动资源,优化实施路径,系统推进落实。特别是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共商共议、群策群力。

三是要对标高位,追求卓越。求其上者得其中,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开展工作时要主动加压,不仅“做了”,更要有始有终“做完”、“做好”。沉下心来、耐住性子,多研究一些优秀工作案例的逻辑起点和深层考量,结合实际转化运用,努力在对标最高标准中体现最好水平。





文字 | 吴忠诚

编辑 | 吴忠诚

审核 | 选调生编辑小组


宝山选调生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宝山选调生
记录上海市宝山区选调生们的工作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