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经纬
2023级选调生
罗店镇蔡家弄村锻炼
“时间会回答成长 成长会回答梦想”,一月,我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夹杂着对新角色的迷茫,来到了罗店镇蔡家弄村。在这个即将要扎根的地方,一草一木、一屋一瓦都构建起了一幅乡村美卷。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魔都”高楼大厦背后的这份恬静,我便在村书记的带领下一头扎进了基层工作,开启了驻村锻炼的新生活。
一
一个关于“何谓”的解答
“什么是基层工作?”这是刚入村时村书记问我的第一个问题,书记告诉我,“基层工作就是由百姓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而成的”:在经济普查中“打下手”,初窥村内产业发展与产业生态;在自建房电动自行车和厂库房安全排查中,全面了解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严控增量风险坚持人民至上;寻找妥善解决各类问题矛盾的“最大公约数”,向村内老师学习修炼耐性、强化韧性、打磨刚性的“真本领”;在入户走访和“噶赛胡”时,回应村民的一句句真挚的“霞霞侬”和一声声亲切的“小杜”;在天气渐冷后,多些对老人的温情关怀,为老年活动中心备上几壶热茶……
渐渐地,我学会了与村民相处时多说点土话、提高点嗓门、增加点耐心、常露点笑容,懂得了要先敲开百姓的家门,再敲开百姓的心门,要先与百姓共情,才能办好百姓的事。基层一线虽然事态繁杂,却蕴含着穿针引线的大智慧,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张“图”,脚下有把“尺”。既要描绘一张村庄分布图、产业布局图,记录好村内资源结构和功能布局;又要跟随老娘舅的脚步熟悉风土人情,踏进百家门,以群众幸福感为标度核验工作实效。
领悟“何谓”基层工作,要扎实沉下基层,深入群众找答案。基层各项工作像是构筑社会治理“摩天大厦”的“一砖一瓦”,一系列政策举措是宏大长远的,更是具体鲜活的。从“面子”到“里子”,细微之处满是村干部的辛勤付出与村民的充分支持。
二
一次关于“何为”的实践
乡村“新干部”应该何为?初到乡村时,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把钻研了七年的水利专业知识运用于基层舞台,真正踏上一条知行合一、学用相长的探索之路。一次公益林巡察与整治时,我们发现位于蔡家弄桥西侧的一雨水口存在雨污混流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周边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村庄生态环境。于是,在村副书记带领下,我开展了小型雨污分流改造这一为群众“办成一件事”的项目工作。讨论前期设计时,老师们面对管网设计图纸犯了难,我发挥专业优势,对眼前的几张图纸作解释、提建议:“这个代表的是异径三通管”“排水管这样设置可能存在倒灌风险”……通过深入勘察评估,结合周围环境条件及村民需求,我们确定了改造方案。为保障工程顺利开展,开工前,我们便入户沟通争取村民支持,并与施工单位协调合适的施工时段等;开工后,面对村民反映的问题,我们与相关负责人高效对接,做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这条河道真正变成了家门口的“好风景”。这次“办成一件事”不仅提升了我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也让我学习了如何从办成一件事到解决民生需求一类事,从一点突破到全面开花。
我逐渐参与到土地减量化资料整理、对接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等系统性工作中,面对一摞摞文件,我条分缕析,从众多数字信息中抽丝剥茧、整合归纳,在细节之处彰显严谨的工作态度。深度参与的过程让我体会到土地减量化是实现优化存量提高质量、盘活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也体会到雨污改造、厕所改建等基建项目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实保证。
乡村“新干部”应该“何为”,要全面融入乡村,体悟知行合一。学习“牵牛鼻子”以及“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学习“七次量衣一次裁”,深入研判、科学决策;学习“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地制宜、因势而谋。
三
一场关于“何解”的探索
基层难题“何解”?“书记,我想和你们一起去西队看看。”这一句主动走出去的吆喝,让常常“黏”在板凳上的我找到了工作新路子,也看到了乡村难题的有效解法。日常工作中,我们看到村域内车辆随意停放和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的乱象时有发生,这给乡村管理和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如何找到破题的“关键线头”?我跟随几位老师的脚步深入实地开展走访,力求找准找实问题症结。听着群众的诉求,我明白了问题的根源在于车辆保有量大,村内现有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停车需求和充电需求,而这也正是城镇快速发展给近郊乡村带来的次生困境。
为给群众营造整洁有序的乡村环境,此后一个月里,我常常跟随村委老师前往现场调研,通过健全机制、盘活资源,摸索出了一条“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解决路径。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管理制度,通过入户走访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提高巡查频次,就排查发现的违停及安全隐患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定期开展落实情况“回头看”;另一方面,依托网格化走访,着力挖掘资源,腾挪公共空间,增加停车位、停车棚、公共充电桩等硬件供给,破解供需之困。经过近两个月的努力,村内停车乱象和飞线充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基层治理难题“何解”,要主动跨前求解,提高破题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从研究生变为“小学生”,努力解决“慢半拍”“倒时差”的问题。摒弃腼腆,跟随各位“导师”走街串巷,与群众话家常,重心向下移、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回答民生问题,在“小天地”里努力展现大作为。
日历变薄,岁月变厚,一路成长、一路蜕变。我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梁家河”,完成了一场乡村干部“变形记”。短短十个月,我只写完了与乡村“邂逅”故事的开头,往后,我会用成长回答选调生的模样,继续书写我与蔡家弄的故事。
文字丨杜经纬
编辑丨杜经纬
审核 | 选调生编辑小组
宝山选调生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