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安徽考察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当地文化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一段“张吴礼让”的传世美谈,一个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
在罗泾镇海星村锻炼的选调生李勇不久前也经历了类似的“一件事”,让我们看看在新时代,我们选调生是如何通过“明理析事”“礼让和事”“多元解事”,化解邻里矛盾,让“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具象化的。
“海星版”六尺巷的起因
几年前,村内南片两户申请翻建房屋,因定位误差,施工图中漏标了北侧本该预留的滴水檐位置,尽管不会占用北片住户宅基地,但房屋建成后可能会影响其采光。经村委会沟通协商后,南片两户同意将房屋基础内移20厘米。今年1月,北片四户申请集体翻建房屋,此时南片两户向村委会提出诉求,要求北片四户新房屋基础同样向内移动20厘米,北片四户村民表示他们依法依规翻建房屋,没有理由作出让步,村委会遂展开调解工作。
定位图
虽坎坷终圆满
于村民而言,老房翻新是一件大事,是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期盼,在这一过程中,邻居间宅前屋后因层高采光、污水处理等因素导致的隔阂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基层干部依托科学的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正确、合理、高效地处理群众内部矛盾,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一名驻村选调生,我深知开展调解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抓手,因此主动向村书记申请牵头处理此事。
明理析事,全面研判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取第一手信息、倾听第一线声音是答好这张“考卷”的第一关。我通过向村民群众了解情况,研究熟悉涉事材料,组织召开村内专题研究会,全方位梳理事件脉络,深入分析问题症结,努力从“门外汉”“局外人”转变为“内行人”“局内者”。
礼让和事,放下身段多次调解。众擎易举,独力难成。在调解过程中,通过邀请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上届村书记以及部分老党员同志深度参与,并请村民小组长全过程介入,明晰矛盾双方诉求,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将心比心,方得人心。我提出采取对老年人和年轻人分群体疏导的方法,始终坚持希望双方能够以和为贵的立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寻求最大公约数,争取把矛盾纠纷化在源头、除在萌芽。
多元解事,彻底化解矛盾纠纷。所谓“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矛盾纠纷最怕积压,时间越长,积怨越深。为尽快化解矛盾,在报备镇分管领导后,经村两委班子会议讨论研究,并由我拟定折中处理方案与三方协议:北片四户房屋基础内移10厘米,同时对南片两户因前期停工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后期其北侧外墙的清理修缮由村里负责。最终,在罗泾镇拆违办、规土所、信访办等职能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矛盾双方各退一步,并与村委会签订三方协议,彻底化解了此次纠纷。
谈谈一些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六尺巷时指出,“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互相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回顾数月的调解过程,我们以“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为密钥,解开群众心结,在实践之中体悟基层工作的应有之义。
源头预防,抓早抓小。对待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慎始慎终,要按流程办事、按规矩办事,要明确“丁是丁,卯是卯”,不得马虎大意留下隐患。要变矛盾化解为提前预防,不能让冲突钻了空子。对于已经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更不能因顾及“面子”而有失大局。
完善机制,多元共治。要把握矛盾调解工作的主动性,善于联合上级政府职能部门、法律援助中心和辖区民警,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在此基础上,致力发挥“熟人社会”优势,激励调动以老干部、老党员等“银发力量”为首的人民调解队伍,构建法理情融合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
担当作为,服务大局。面对问题与挑战,要主动迎上去,在“静”与“动”中磨炼能力与心性。要积极担当作为、敢于善于斗争,不仅要与困难作斗争,还要与畏难情绪作斗争,面对矛盾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善作善成。
供稿 | 李勇
编辑 | 李勇
审核 | 选调生编辑小组
宝山选调生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