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丙先:致自己——我最想要的生活——读书运动养生写作

文摘   2025-01-23 08:14   天津  

今年冬至以来,习惯性的每天16:30(因天要黑了,看不清书上的字)到富民公园锻炼身体,不知什么原因,今天开始走路时,突然感觉身体特别轻松,与往日明显不同,有点如释重负,精神焕发,返老还童的感觉,好像回到了30年前刚当兵时的样子,快走三圈,慢走一圈,回家上楼时,上楼梯也与往日不同,以前是“咚咚咚”声音特别重,今天是“啪啪啪”的声音很轻。到家后,削了一个苹果,吃起来觉得很香很有胃口很想吃,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愉悦,无法用语言形容,一边吃,一边想着近一年来的生活:“读书运动养生……读书运动养生”,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就这么过去了,突然问自己:“读书运动养生”,这不就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吗?还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呢?对了,应该再加一项--写作,我要把今天的读书生活记录下来,以自勉。

今天上午9:20先是读完了美国历史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荣誉退休教授布鲁斯.马兹利什的《文明及其内涵》(我的课外读物),这本书主要讲解了文明概念的起源及其重要性;殖民意识形态的文明和欧洲意识形态的文明;文明化进程和全球时代的文明对话;比较了中国文明和日本文明进展的不同之处等。我最喜欢作者的这句话:“文明之所以能够被人迅速接受,是因为它将先前存在的多种表述概念聚于一身。文明概念中包含这样一些概念,如安逸程度的提升、教育的进步、行为举止更加礼貌、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工商业的增长、物质商品和奢侈品的获得等。文明一词首先指的是一种过程,即个人、国家和所有人走向教化的过程,然后它也指这一过程带来的结果。”

10:40进入正常的读书时间,开始读16世纪法国著名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思想最系统的阐释者、西方现代思想的开拓者约翰.加尔文(1509-1564)的主要代表作《基督教要义》上卷。为什么读《基督教要义》这本书?要从2024年的读书说起。

2024年4月份以来,我不间断地、连续地、完整地通读了华夏出版社出版、刘小枫教授主编的《柏拉图全集》4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苗力田教授主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10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李秋零教授主编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中间还穿插着翻阅了老子的《道德经》王阳明的《传习录》等等,又读了读黑格尔、罗素、穆勒、杜威、卢梭等哲学家的著作,有许多著作比如《理想国》《斐多篇》《巴门尼德》《形而上学》《论题篇》《论灵魂》《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实用人类学》等等书籍都至少读了两遍甚至三遍以上,今年总共读了多少本书,我没有统计,也不想统计,我只知道:2024年4月份以来,每天上午三节课,下午三节课,时而上个早(晚)自习,平均每天读书至少5个小时以上。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之前,浅显地阅读了一些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和国学经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史记》……《毛泽东选集》《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2020年1月份开始读一些西方哲学,接触了许多西方的理念,从中学习了许多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新的观点,长了不少见识。读书时,一边读西方哲学,一边思考中国哲学,把许多西方哲学、西方思想的观点与我们中国传统的政治、历史、思想、哲学、伦理等国学经典书籍的思想和观点,做过浅显的比较和分析,东西方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相同之处,有许多相悖之处、不同之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通过比较和分析,改变了我一些思想和观念,颠覆了一些我多年来自认为正确的观点。有很多体会,很多感悟,很多启发,很多收获,今天不一一论述,如果一一论述,太冗长了。只论述三种关系: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能获得什么? 什么是实质?什么是选择?如何选择?

三种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认识自己、回归自己、信任自己、复活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欣赏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帮助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能贡献一份力量就贡献一份力量,能出一点力就出一点力,不勉强自己、不强求自己。

自己想要什么?答案: 想读书。读书运动养生休息思考写作。

自己能干什么?答案:能求知。“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能读书、思考、比较、分析、写作。

自己能获得什么?答案:获得幸福。“我思故我在。”能获得灵魂上的自由、充实和幸福。

什么是实质?实质就是每一个概念、词语最本质最内核的东西。比如:善的实质是什么?善的实质就是真诚、正义、无私。朋友的实质是什么?就是相互欣赏,欣赏对方,互相理解,互相知道对方的优缺点,相互体谅,不求回报的鼓励和帮助,绝不是互相“利用”和有目的的帮助。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民族?什么是爱国?什么是亲情、友情、爱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财富?什么是权利?什么是名望?……等等,每一个词语的实质是什么?与自己到底是什么关系?自己应该怎么做?应该都清楚。即在日常生活中要弄清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词语,每一件事情的实质,不能被道听途说和别人的言语所干扰,不能被每一个概念、词语、事情的表象和外在现象所蒙蔽和欺骗。

什么是选择?选择就是在特别相近的两个或多个东西之间做出取舍。必须是特别相近的,如果相差太远,就不用选择,一看便知。选择的东西代表了一个人的智慧、知识、境界、胸怀、格局、性格和特点。人生在许多时候、许多东西上都会遇到选择。

如何选择?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它是为自身而更有价值的,就是更好的和更值得选择的。为了自身而选择的东西要比为了某种看法而选择的东西更值得选择,比如健康与漂亮。健康是为了自身而选择,漂亮是为了某种看法而选择,健康就是更值得选择的,为了某种看法的东西可以定义为:如若无人理喻,就不会热衷于表现。目的比达到目的的诸手段更值得选择,例如趋于幸福的手段比趋于谨慎的手段更值得选择。在一切时候或多数时候,更有用的东西就更值得选择,例如公正和节制比勇敢更值得选择;因为公正和节制总是有用的,勇敢只是有时有用。本性的东西比偶发的东西更值得选择,例如帮助最亲最近的人就比帮助最远不认识的人更值得选择,因为帮助亲近之人的选择是由于本性,帮助不认识的人是由于偶然发生。再比如正直的朋友就比正直的敌人更值得选择;因为朋友的选择是由于本性,敌人的选择是由于偶然发生。

读了许多哲学名著,从古至今,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无论是洛克还是笛卡尔,无论是休谟还是罗素,无论是穆勒还是杜威。他们的著作无不包含着神学与宗教。托马斯.阿奎那说:“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康德说:“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个哲学婢女却是在仁慈的神学前面举着火炬,而不是在她后面提着拖裙。”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教育家伯特兰.罗素因为他不是基督教徒,曾被阻止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本书《我为什么不是基督教徒》反驳基督教。宗教神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那么多的人信仰她?我想找一下答案,找一下自认为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道听途说和讲述,想通过读书,深入彻底地了解一下宗教神学。于是,就从网上购买了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7卷,奥古斯丁《上帝之城》上下卷,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3卷,莱布尼茨《神正论》,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等等,因此,今天读《基督教要义》这本书,算是开启了2025年幸福的读书之旅……

读书是滋养灵魂,运动是锻炼身体,养生是强健器官,写作是滋润和抒发灵魂。读书是与他人交流,写作是与自己对话。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书运动养生写作。这不就是我最想要的生活吗?至少,目前是。

好了,今天先写到这里,把写作的内容命名为《致自己--我最想要的生活》,送给自己,以自勉。

             2025.1.15写作于家中

作者简介:张丙先,1970年7月出生,河南巩义人,天津市胸科医院干部。1990年入伍到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干事、政治指导员、队长、副主任等职,2015年转业到天津市胸科医院,读书爱好者。

海河文学9272
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开设栏目:小说文苑,散文方阵,诗词天地,书法绘画等,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并关注《海河文学》9272微平台和纸媒体(《海河文学》杂志)投稿邮箱:15620660730@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