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尚华:书香浓郁伴人生——我的藏书之旅

文摘   2025-01-15 08:49   天津  

       我与书的结缘始于艰苦的知青岁月。小时候,家里很穷,再加上那个年代的教育环境和书籍传播的途径十分有限,所以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只有小人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的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知青点这个由九人组成的小集体中,有五位是来自老三届高三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好,若非命运的波折,定能在名牌大学的殿堂里熠熠生辉。然而,时代的洪流将我们一同卷向了广阔的农村,去磨砺一颗坚韧不拔的红心。尽管农村的生活条件艰苦,劳作繁重,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携带了大量书籍与我们同行。

       正是在他们的带动下,我逐渐养成了看书的习惯。那时看书,并无明确目的,只是劳作之余的一种心灵慰藉,一种在单调生活中寻找乐趣的方式。然而,书籍如同一扇扇窗,悄然为我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段经历,虽然始于命运的捉弄,却也在不经意间成就了我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记得最先看的是巴金的《家》《雾》《雨》电》等几本书。我这个只有初一水平的学生,从书本里才开始感知这个世界,才开始了有意识地追求人生。在书的影响下,我开始写日记。我写过我的知青日记,记下了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了艰苦的农村生活。那时下冷田坎,背粪倒水田;那盛夏时䒵水稻䒵苞谷的情景我终生不忘可惜在20世纪80年代初,不懂事的侄女想用我装日记本的小木箱,把我的日记本丢掉了。当时我在元田坝沙厂中学教书,进城回家才发现,日记本已经被丟掉了,我只能责怪自己好,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知青生活两年,我接到通知返校去读高中,这一年我刚满十八岁。我没有什么梦想,只希望能在经历了艰苦的环境后轻松一些重回学校读书让我感到很高兴。感谢同班同学郑金忠借我一本书,一本《活页文选》让我接触到了诗词文化。我阅读了许多诗词,并背了一些诗篇。生我材必”的豪让我对生活心。另一名同学的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让我认识了外国文学我开始阅读那些令人难忘的诗篇和巨著。我想有自己的书,以便随时阅读。我想有自己的藏书,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想法是在楚米中学任教时才得以实

       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来源的变化促成了这件事。参加工作了,有了工资收入,工资虽少,但在那物资贫乏的年代,工资很低但也可以余下小钱来买书。于是,我开始了买书之旅。为人师者不仅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也要有淡泊名利的坚守,才能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

       别祖光老师是遵义四中老三届高三的尖子生,几经周折后来到楚米中学任教。他除了有还手抄了很多的诗歌集,特别是外国诗集。他为人谦和,识渊博拜。我想做一个有知识,做有能力的人,自己的内心世界更我们常去楚米小镇供销社的书店买。每次上街买菜,我总是要到书店走一走,看看有没有中意的图书。那时候,书的种类不多,外国小说更是少见,于是和老师一样,除了订《小说月报》,也订《译林》,还有那些类似的其他读物。

       几年后,我收集的书籍越来越多,杂志多了就把它们装订成集。看着收藏的书籍开始堆积,心中亦有几分喜悦和兴奋。我对这些书和杂志进行了登记,并编了号。特别是我用一块类似麻将牌大小的有机玻璃,让我三哥给我刻了印章。印迹是取我的藏四个字拼音的前一个字。藏书章有了,编号上章,心特别感高兴。书架上摆满了一排排书,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充实。

       四大名著我都购买齐全了,但购买过程并不容易。那时不像现在什么书都有,书店往往每种书只有一两套,学校老师是一定要买的,还有其他老师也要买。那么,你就只能随时准备着,书店一开门你就要先进去,看一下进新书没有。有时书店的新书被人买走了,只要是想买的,就会抽空往城里去走一趟,看看城里新华书店还有没有,运气好也会买到的。

       我最早购买的《红楼梦》四本齐全,我编上号,印了章,还包上了书皮。那时的书皮是用画报纸做的,也体现了对书的爱护与珍惜。没曾想到,这套《红楼梦》竟然被盗了尽管后来知道了去向,还看到别人拿着在看,以我之性格与忍让,也没说穿这件事。后来也没再买这套书,这是我记忆中最先流失的藏书。

       买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开始我不加选择地乱买。后来改革开放了,书的种类多起来,我把目光多放在外国文学上世界名著及其他买了近百本。中国文学中,除了四大名著,小说、诗词也买了不少,能看得上的就买。1995年左右武侠小说盛行,也买了不少武侠小说随着电脑的出现,光盘小说多起来了。《琴棋书画》《小说选集》等光盘,让我又买了好多张。随后网络小说盛行,网络小说很多可以下载保存,又用不着花钱就可以看到,买书也就基本停止了。十多年间陆续收集了不少各种类型的小说,单集的、做成网络精选的,我都存放在电脑中,十几个G的存储,怕是一辈子都看不完。这也算是一种书的收藏吧。

       手机的发展带来了时代的更大进步与变化,手机看新闻、看小说成为时尚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与收藏图书相比,除了不占位置,并且方便,几柜子的图书倒成为一种负担。特别是因为工作的变动而搬家,书的分量与重量让人愁。

       一生中,我共计搬迁了七次居所。初在楚米龙台山安家立业之时,我便踏上了购书之旅,至七九年迁居黄沙厂中学,书籍已累积成可观之数。此番迁徙,我特地添置了一架书柜,其设计精巧:下层配备有门可紧闭,上层则分为三层,以玻璃为面,便于展示与取阅书籍。数载光阴匆匆,不觉间,这书柜已满满当当。

       历次搬家,书籍总是被视为珍宝,我小心翼翼地将其装订打包,倍加呵护。那时交通工具稀缺,许多书籍都是靠自行车或摩托车,一次次辛苦搬运转移的。在教育学院深造期间,除了必备的教科书,我还积累了大量资料书籍,加之不断购入的新书,桌上床边,书堆如山。临近毕业,我不得不每周返家,分批将书籍运回。

       在城关中学执教的日子里,我迎来了购书的高潮。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各类书籍如潮水般涌来,从鸿篇巨制到市井杂谈,甚至包括一些禁书与地摊小说,武侠经典亦不在少数。我的藏书量因此急剧膨胀,再次搬家成了棘手的难题。

       鉴于书籍数量庞大,我求助过几位学生协助搬运,书籍被分装成许多袋子,分批运送。然而,这一决定却埋下了隐患。个别学生同样爱书,竟在搬运过程中私自取走了不少书籍,待我察觉,悔之晚矣。旧室至新房六楼,书重路远,我实属无奈之举。这是我藏书第二次遭遇损失。

       鉴于搬运图书的艰辛,再次搬家时,我决定对书籍进行精简。普通的报刊,我忍痛割舍;多年的收藏,最终以废纸价变卖,那些曾花费数百乃至上千元订购或购买的书籍,最终只换得几十元的微薄回报,心中虽有不舍,却也无可奈何。尤为遗憾的是一箱箱《译林》《中长篇小说》《小说月报》《外国小说选》等珍贵读物,也只能如此处置。留下的书籍,我分两批存放,一部分带往新居,另一部分则留在旧宅。

       伴随我左右的书柜中,多是世界名著、古典小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近现代经典之作,它们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难以割舍。然而,时代变迁,网络书籍的兴起似乎预示着纸质书籍的衰落,我深信不疑。退休后,手机成为我生活的必需品,阅读电子书成为日常,纸质书籍逐渐被边缘化。

       第七次搬家,我定居于尚河城G22-3。新居缺乏存放书籍的空间,书籍的安置成了棘手问题。搬家前夕,我再次对书籍进行了整理。给我搞装修的女老板说她女儿读高中,喜欢看诗读诗,我思考再三,决定把关于诗的书全都送给喜欢诗的人,让诗集去一个有人愿意翻阅它的地方。于是我把所有的诗集都送给了高中女生。

       数十年来,我断断续续地记录着日记,重要内容已摘录保存,其余则付之一炬。我明白,要学会放下,过往云烟,让它随风而去,退休生活应追求内心的宁静,阅读记录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此次搬家,无法携带所有图书,只能忍痛割爱。除精选十几本作为纪念外,其余均赠予他人或任由新房主处理。我衷心希望,这些书籍能遇到珍爱它们的人,让余下的图书在书架上静静绽放光彩,彰显书籍的永恒魅力。

       我的那些书每一本都是心爱之物,每一本都是有故事的。记得在工农小学工作时,旅游到重庆,在一书摊看见了一套《青年近卫军》,我毫不犹豫地买下带回。旅行到桂林,看见《贝姨》等几本小说,也买了带回。外出旅游时买书的喜悦胜过了旅行的乐趣。

       阅读为我带来愉悦,帮助我明确志向,引领我不断追求。望着自己多年来精心收藏的书籍,内心涌动着满满的满足与幸福。岁月悠悠,人生已悄然走过大半,回首往昔,一切仿佛就在昨日重现。那满壁略显陈旧、泛黄的书卷,随手翻阅几页,熟悉的气息瞬间弥漫心间。尽管送别了大部分书籍,心中难免有些许失落,但我们仍需向前看,时代在变迁,科技在更新,让我们得以体验书籍形式的多样演变。我深深怀念那段购书的时光,更加珍惜那些一去不复返的人生记忆。

作者简介:罗尚华,2012年在贵州省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退休,中学高级教师。勤于读书,热爱生活。喜欢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家乡的风土人情,用真挚的情感诉说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曾在《海河文学》《卡伦湖文学》,遵义《吾乡吾土》等刊物发表过多篇散文,诗歌。

海河文学9272
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开设栏目:小说文苑,散文方阵,诗词天地,书法绘画等,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并关注《海河文学》9272微平台和纸媒体(《海河文学》杂志)投稿邮箱:15620660730@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