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河山人:黄河大湾风陵渡

文摘   2025-01-09 08:57   天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国的版图上浩浩荡荡由西向东进入大海,形成了一个壮阔的,而字中最壮观的大拐弯便是右下角的一拐黄河经过晋陕大峡谷,落壶口,冲蒲州,撞上秦岭华山,猛地向东一拐,彻底改变方向,向东流去。这里就是风陵渡。

我们这次山西之旅,看了临汾市吉县的壶口瀑布,又沿黄河而下,到永济市的蒲州看了新建的鹳雀楼。此时的黄河一直是由北向南流淌,再辗转即来到了这个黄河大弯处——山西运城的风陵渡了。

风陵渡传说是远古黄帝和蚩尤打仗的时候,天上的风后帮助皇帝取得了胜利,但不幸身亡,埋葬于此,叫做“风后陵”,简称“风陵”,又因为是一个著名的黄河渡口,所以叫“风陵渡”。尧舜禹当年就在这一带活动,有著名的景点尧王台、大禹渡、舜帝山。

山西的最南边是风陵渡,风陵渡的最南边是凤凰嘴,凤凰嘴是个高出黄河100多米的高垣,此处地貌奇特,当地老人说,这个高垣整个都是风后的陵墓。也有人说是女娲的陵墓等等。

我们来到风陵渡口,遥见黄河由北向南再缓缓折向东去,形成一个大转环。高大巍峨的黄河大桥,横跨在黄河之上。对岸的群山起伏连绵,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歇山飞檐的古式建筑,我猜想那可能就是风陵了。路旁一座新建的黑色木牌坊上面写了:“风陵古渡”四个字。这里正在大搞建设,似乎要建一个公园,河边上已有块大石,上面镌刻了:“大河东去”四个行书大字。地面上已开始种草种花,搞一些应时的建筑,说不定在不久的哪月哪天,这里便成为一处持票而入的景点了。

过黄河要爬一个大坡,才能走上大桥。走到大桥当中,低头一望直落千丈,一片黄汤东去;远看群山重叠,雾霭茫茫。车子如在空中游荡,真有飘飘欲仙之感。

黄河经过壶口瀑布以后,流速便缓缓变慢,进入了漫滩缓流的喘息阶段,舒适的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了炎黄子孙生存落脚的最佳地址。

人类用火的最早的记载就出现在这里,这就是著名的“西侯度”遗址,位于风陵渡镇西侯渡村东北角。目前出土的有180万年前的大象化石、猿人化石、石刀等文物。2008年奥运会山西省方面希望圣火来由这里点燃(因为人类第一把火是这里点燃的),但是没有实现。

著名的“匼(音ke)河遗址”即位于风陵渡镇匼河村。1957年发现,出土有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研究者认为它们在风格上同北京人的石器不同,而与丁村遗址的石器属于相同的技术传统。有研究者认为匼河文化早于北京人文化。我们在此路过时,发现“匼”字很生疏,查了一下手机才得以解决。

过了黄河就来到就到了潼关。潼关二字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东汉末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与马超潼关之战的记述里。《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即说黄河从北向南的激流撞击土山发出“潼潼”之声而称潼关。另一种说法是因关城傍潼河在此流入黄河,故名潼关。

潼关县,隶属陕西省渭南市下辖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县,西连本省华阴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

潼关肉夹馍是闻名的,其原名烧饼夹馍,起源于初唐。传说当年李世民骑马打天下,路过潼关时,品尝过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千百年来,潼关肉夹馍让人百吃不厌。

来到潼关不可不食。本想吃了午饭再把潼关古城浏览一番,可一问得知,潼关古城在50年代修建黄河三门峡大坝时已经扒掉。现在只有一座女娲娘娘庙,也残缺不全了。好在距离我们吃饭的地方不远。我们来到这里果然庙宇破败,冷冷清清。前面的广场内倒有一高大的女娲造像。说她高大足有十几米高,灰白色石质,半裸或说几乎是裸体,伴着一个裸体小孩。明显的是以西方手法雕塑而成。美则美矣,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女娲娘娘不应该是这样的。

女娲娘娘在大家的印象中一是抟土造人;二是炼石补天。等于是世界的创造者,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非常高的威望。对于其形象,汉代,女娲的图像都是人面蛇身,有的与伏羲交尾,也有不交尾的。但目前所见的单独绘刻女娲的图像数量较少,一般以三类构图形式出现:一是单独出现,二是与伏羲共同出现,三是与伏羲一起分列于西王母、盘古、高禖[méi]两侧。汉代又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时期的画墓并未强调女娲的生殖内容,更多的是祈求长生的主旨,东汉画像石中,女娲题材出现的较为普遍,把女娲置于人类演进的历史化中,说明汉代女娲图像的社会化意义日益增强。女娲的形象在社会中更具有功能性。

2025·1·7)于黄岛观海楼

作者简介:徐发蕴,字承古,号关河山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专毕业。曾教过小学、中学、大专。爱好文学、古籍,喜欢诗书画印,广交书画界朋友。同时多年来对格律诗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撰写出《格律诗词讲义》进行多处讲解。文学作品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多见各地报刊。出过《履途屐痕》散文集。格律诗词《发蕴诗词五十六首》、主编了《深州市东四王村志》,出版了《关河山人国画集》,有几个长篇小说仍在修改中。几十年来笔耕不辍。

海河文学9272
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开设栏目:小说文苑,散文方阵,诗词天地,书法绘画等,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并关注《海河文学》9272微平台和纸媒体(《海河文学》杂志)投稿邮箱:15620660730@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