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早点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美食盛宴。除了大名鼎鼎的煎饼果子和老豆腐,天津早点的江湖里,还有许多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
在梅江有家名大碗豆的饭店早餐特别好吃,每天早上人们就排长队等候买馃子,油炸馃子的香气弥漫开来。刚出锅的油炸馃子,色泽金黄,宛如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边。轻轻咬上一口,“咔嚓”一声,那酥脆的口感瞬间在齿间绽放,油脂的香气四溢,直钻鼻腔,让人欲罢不能。无论是长条的馃子,还是小巧的馃篦儿,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仅油炸类的食品就有十多个品种。这时,再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浆子,简直是天作之合。浆子口感醇厚,带着微微的甘甜,与酥脆的油炸馃子一同入口,一软一脆,一淡一香,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相互交融,在舌尖上碰撞出美妙的滋味,瞬间唤醒了沉睡一夜的味蕾,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
如果不想喝浆子,来一碗锅巴菜也是绝佳选择。天津的锅巴菜,与别处的大不相同。绿豆面摊成的薄饼,被切成柳叶状,放入卤汁中熬煮。卤汁由鸡汤或骨汤打底,加入酱油、香油、香菜、韭菜末等调料,味道浓郁醇厚。锅巴吸饱了卤汁的精华,却依旧保持着微微的韧性,入口爽滑,咸香可口。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绿豆面的清香与卤汁的鲜香完美融合,让人一碗接一碗,欲罢不能。吃锅巴菜时,再就着一个刚出炉的面茶馃子,面茶馃子外皮酥脆,内里柔软,蘸着锅巴菜的卤汁,别有一番风味。
天津的早点,看似简单,却饱含着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与人情味。每一种早点,都是天津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 。
天津人对云吞和馄饨的区分,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家族中不同性格的兄弟故事。个大的云吞,犹如豪爽大气的兄长,满满当当的馅料,一口咬下去,扎实的满足感瞬间在口腔中散开。那饱满的肉馅,或是鲜嫩的虾肉,仿佛在骄傲地宣告自己的存在。而个小的馄饨,则似温婉细腻的弟弟,小巧玲珑,皮薄馅靓,在汤中轻盈地舞动,入口即化,带着一种别样的精致。
回族朋友口中的菱角汤,更是为这一早食家族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身世和韵味,名字虽叫菱角汤,实则是馄饨的一种独特演绎。菱角汤的制作极为讲究,每一个馄饨都包得如同菱角般精致小巧,排列在碗中,就像一群等待检阅的小士兵。汤底更是灵魂所在,用牛骨精心熬制数小时,那浓郁醇厚的香气,让人闻之垂涎欲滴。当热气腾腾的菱角汤端上桌,撒上一把翠绿的香菜,香菜的清新与牛骨汤的浓香相互交融,瞬间打开了人们的味蕾。轻轻舀起一勺汤,入口的那一刻,温暖从舌尖蔓延至全身,仿佛所有的疲惫都在这一口汤中消散。
在天津的早餐江湖中,小笼包子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各种品牌的小笼包子,如同繁星般点缀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和故事。
张记包子,那是老天津人心中的味道传承。店铺不大,却总是挤满了食客。张记包子的面皮,是用传统老面发酵而成,带着微微的酸味,恰到好处地激发了食欲。肉馅更是精选新鲜的猪肉,加入葱姜、花椒水等调料,搅拌上劲,包制时每个包子的褶子都均匀整齐,不多不少正好十八褶。蒸好的包子,面皮松软,肉馅鲜嫩多汁,咬上一口,汤汁四溢,让人欲罢不能。
二姑包子,以其独特的馅料配方和亲民的价格,深受大众喜爱。二姑家的包子口味丰富多样,除了经典的猪肉馅,还有三鲜馅、梅干菜肉馅等。三鲜馅的包子,加入了鲜美的虾仁、鸡蛋和木耳,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梅干菜肉馅则将梅干菜的咸香与猪肉的醇厚完美结合,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党,都能在二姑包子找到满足自己味蕾的那一款。
刘记包子,主打一个“鲜”字。他们家的包子,选用当天清晨最新鲜的食材,猪肉必须是当天宰杀的新鲜猪肉,蔬菜也是从市场上精挑细选而来。刘记包子的制作工艺也十分独特,肉馅中加入了秘制的香料和少许鸡汤,使得包子的味道更加鲜美。咬开一个刘记包子,首先感受到的是面皮的麦香,接着是鲜嫩多汁的肉馅和浓郁的汤汁,那鲜美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四平包子,以其扎实的口感和实惠的分量,成为了附近居民早餐的首选。四平包子的个头比一般的小笼包子要大上一圈,馅料也格外足。每一个包子都像是一个小宝藏,咬开后满满的都是惊喜。无论是猪肉大葱馅还是韭菜鸡蛋馅,都能让人吃得饱饱的,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老城里包子,承载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它的口味最是传统,最能体现老天津的味道。老城里包子的肉馅肥瘦比例恰到好处,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面皮的发酵程度也掌握得恰到好处,松软又有嚼劲。在老城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老城里包子的店铺,热气腾腾的包子,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
老胜厢包子,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致的口感,在天津的包子界独树一帜。老胜厢包子的褶子细密均匀,顶部微微隆起,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包子的馅料除了常见的猪肉馅,还有一些创新的口味,如蟹黄馅、松仁玉米馅等。蟹黄馅的包子,将蟹黄的鲜美与猪肉的醇厚完美融合,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浓郁的蟹黄香味。松仁玉米馅则充满了清新的气息,香甜的玉米与香脆的松仁搭配在一起,口感丰富,让人眼前一亮。
天津人的早餐,就是这样丰富多彩。一碗热气腾腾的云吞、馄饨或是菱角汤,一笼香气四溢的小笼包子,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在天津的大街小巷,每一个清晨,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场关于美食的盛宴,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除了这些,天津的特色小吃也是数不胜数。耳朵眼炸糕,外皮酥脆,内馅软糯,豆沙馅甜而不腻,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甜蜜的味道。十八街麻花,香、甜、酥、脆,每一根麻花都是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咬上一口,麻花的香气在口中散开,越嚼越香,狗不理包子更是享誉中外,名满四海,外地游客来天津就餐首选狗不理包子。
在渤海之滨,天津这座城市枕海而眠,海河蜿蜒穿城,将大海的馈赠源源不断地引入大街小巷。天津人吃海鲜的历史,就像这滔滔不绝的海河之水,源远流长,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与每一个天津人的灵魂深处。
“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句在天津街头巷尾流传许久的老话,质朴又直白,却精准地道出了天津人对海鲜那炽热且执着的爱。在天津人的认知里,海鲜可不只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切追求。
天津的海鲜市场,是一场海鲜的狂欢派对。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洒下,这里便已热闹非凡。摊位上琳琅满目的海鲜,仿佛是大海精心陈列的宝藏。活蹦乱跳的皮皮虾,挥舞着有力的钳子,像是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活力;肥美的螃蟹,横行霸道,张牙舞爪,丝毫没有即将成为盘中餐的觉悟;还有那鲜美的八爪鱼,触手灵动地扭动,仿佛在和周围的一切打着招呼。
天津人深谙吃海鲜的门道,每一种海鲜都有其最适宜的烹饪方式。清蒸是保留海鲜原汁原味的不二之选,将新鲜的鱼清理干净,放上葱姜,淋上料酒,大火清蒸,出锅时再浇上滚烫的热油,那鲜嫩的鱼肉入口即化,鱼香在舌尖散开,仿佛是大海的温柔拥抱。对于螃蟹,最简单的清蒸最能凸显其鲜美,热气腾腾中,螃蟹的外壳渐渐变红,揭开蟹盖,满满的蟹黄和蟹膏,让人垂涎欲滴,蘸上一点姜醋汁,那鲜美的滋味瞬间在口腔中绽放,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
炸小鱼小虾也是天津人餐桌上的常客。将小鱼小虾洗净,裹上面糊,放入热油中炸至金黄酥脆,一口咬下去,嘎吱作响,小鱼小虾的鲜香与面糊的焦香完美融合,是一道老少皆宜的美味。还有那鲜美的蛏子,葱姜爆炒后,香气四溢,鲜嫩的蛏肉吸收了葱姜的香味,一口一个,让人欲罢不能。
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海鲜馆子。每到傍晚,华灯初上,这些馆子便热闹起来。食客们围坐在一起,点上几盘新鲜的海鲜,再来上几瓶冰镇啤酒,谈天说地,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在这里,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有的只是对海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在天津人的生活里,吃海鲜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各种海鲜,长辈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品尝着美味,其乐融融。海鲜见证了天津人的成长,承载着他们的回忆,是家庭团聚、朋友相聚不可或缺的主角。
天津靠海而生,海鲜是大海给予这座城市最珍贵的礼物。天津人用他们的智慧和热情,将海鲜变成了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让这份来自大海的鲜美,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传承,成为天津独特的饮食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共同品味这属于大海的馈赠。
天津的美食,就像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也承载着天津人的热情与豪爽。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到高档豪华的大饭店,每一道美食都倾注了天津人的心血与智慧。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与家乡博山截然不同却同样深厚的饮食文化,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丰富多彩的美食记忆。
作者简介:卢新征,山东东佳集团退休,淄博市博山区作家协会会员,颜山文学沙龙成员。热爱文学,喜欢写作,常有拙文登载文学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