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栓柱:感悟汉字之美

文摘   2025-01-18 08:34   天津  

汉字,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生的情怀,一生的陪伴,就像自己的姓名、故乡,深深融入在我们的血脉里,温润着整个人生和全部生活,也见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演进变迁,铭刻着澄明清澈的历史文化印迹。

汉字,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它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举世无双,独步世界。汉字为我们敞开了通往文明进步的窗口,让我们纵览沧海桑田,仰望天地乾坤;同时,让我们读出其独特的结构之美、象形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从仓颉造字、甲骨简牍到笔墨纸砚、行草隶篆,汉字的每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点一弯钩,都是意境、意蕴、理念,都有各自不同的韵律、色彩、故事。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更是与国家治理、历史文化传承密切关联的一个重要载体。

汉字,是最具哲学理念、文化魅力的语言文字。感悟汉字之美,体悟汉字之魅力,书写应当是最为科学的方法,即神情专注、敛声屏气地一笔一画书写,从每个字“横竖撇捺点”之笔画、结构、韵律中,体悟背后蕴含着的刚柔相济、寓意内涵、哲思逻辑。只有如此,才可感知到汉字的稳健庄重、豪迈激扬、温婉清逸。历史老师王磊在一次演讲时说:“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横平竖直、颜筋柳骨、止戈为武,审美、精神、哲学,多么形象贴切。

汉字的魅力及其生命力,在于中正端庄、形意协和,在于其结构布局稳定、秩序、庄严、神圣。品读每一个汉字,都是情感与灵魂、思想与哲学、科学与艺术的完美集合,都是文化与艺术的审美。比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比如仁义礼智信、诚忠善节勇,无论行草隶篆楷哪种书体,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不仅为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相互依靠、联系紧密,并且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辩证关系与造字逻辑。换句话说,每一个汉字都是先哲的智慧结晶,饱含着深邃的逻辑关系、哲思理念、审美价值。

汉字,连接着长江黄河、敦煌良渚、西域中原,璀璨着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书法楹联,辉煌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也诗情画意着古往今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林语堂先生曾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那么,何以读懂汉字,体悟出汉字魅力呢?很简单——将书写作为常修必修的一门功课,作为持之以恒秉持的一种姿态。过去,人们常以“字如其人”作为文字书写水平、文化修养评判标准。此论看似不尽客观全面,有失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人们对汉字形意之美、书写之美依然关注有佳,于提高汉字辨识读写水平作用显著。

近些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数字化、智能化的广泛应用,传统手书汉字方式,在有些人手上已然退化到无所适从、提笔忘字,甚至平仄难以准确辨识境地。且不说曾经谙熟于祖父辈手上的沆瀣一气、魑魅魍魉、鳏寡孤独、狻猊獬豸等字词,很多人难以正确读写出来,的、地、得混用,己、已、巳不分,错别字连篇等现象更是俯首皆是,颇有点见怪不怪似的如此情势,何以触摸到汉字的温度,感悟到汉字之美?又何以读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呢?

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根与魂。有汉字,才有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让世界文化充满生机活力。只有读懂汉字,才能读懂、领悟我们的姓名、故乡蕴意,知晓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丰满灿烂我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少一些困惑迷茫、凄然失落。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钱伟长就语重心长的讲到:“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文字是紧密联系着的,假如我们(将汉字)改为拼音文字,那么老实说,诗歌、对联、书法家都不存在了……我们应该保护它,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言之凿凿,诚然如此。

今天,我们的书写载体、工具虽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很多人笔墨文字频次也有所降低,但我们不能丢失汉字情怀,尤其要珍视汉字所具有的中正端庄、形意协和、音色韵致及其哲思理念、审美价值。让书写之美在岁月长河中薪火相传,让汉字之美辉映世界。

作者:张栓柱 ,北京市人。

海河文学9272
文学爱好者的交流平台。开设栏目:小说文苑,散文方阵,诗词天地,书法绘画等,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投稿,并关注《海河文学》9272微平台和纸媒体(《海河文学》杂志)投稿邮箱:15620660730@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