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一个早上,天色未明,爹就早早起来,骑上自行车去五十里外的桐古村,催要夏天时赊给人家的小猪钱。卖小鸡、小鸭、小鹅的赊账——秋后算账。赊小猪,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爹当年就干过这没几个人听说过的事。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田到户,穷日子有了盼头,但多数人家还很贫穷。爹一人的工资养活全家捉襟见肘,有点人情世故,就拆东墙补西墙;三个十几岁的半大儿子,永远没有吃饱的时候,肚子就像填不满的无底洞,吃进去的煎饼卷子,听不到一点响声。爹娘急啊!一商量,就喂养了一头母猪生小猪仔来卖,补贴家用。
那时候,农村人家喂母猪,还是按老法子,没有创新。爹,是个有心人。虽然刚入行,因为在学校里上班接受消息来源渠道广,很快和西北地区的一家养殖科研机构有了信件往来,经常得到人家的点拨。爹,专门养黑猪。小猪仔个个毛发黑亮光闪闪,像抹了油。到点喂食时,娘一敲猪食槽,小猪仔一窝蜂似的涌过来,一片吧唧声。很好喂,不挑食。一窝小猪出栏,比别人家提前半个多月,份量还重。你别小瞧了这半个月,对养殖户来说,省下的粮食可是妥妥的大赚头。单就这一点,常令村人羡慕不已:你看人家是咋养得?
爹娘养的小猪,好喂,长得快,模样周正。名声传开后,常有人亲自来家里买小猪,一窝猪还没赶集就剩不下几只,到了集上更是抢手货。曾有养猪场,还想高价请娘去给他们养猪。
这年天气最热的时候,一窝小猪出栏了。娘,早早起来热好猪食,把小猪喂饱,抓猪,装车去赶桐古集。
快要散集时还剩两只小猪。一男一女,一人抓一只,也不说过秤,也不讨价还价,就是占着。想要的人一看有人要,就走了。爹注意两人很久了,刚到集上时,俩人就围着小猪转悠,是两口子,穿戴连一般也算不上。爹就问他要小猪吗?那男的涨红了脸,憋了半天,才犹犹豫豫慢吞吞地说:“要。钱不够,能赊吗?”
娘一听急了,赊小鸡还行,买小猪哪有赊账?那男人见娘不愿意赊给他,说,他是这水库边上桐古村里的人,家里遇上点难事手头紧,没有这么多钱,缺两头小猪喂,这对小猪很称心,实在不赊就算了吧。
那人说着话,紧紧攥着猪腿的手却没有松开。
爹看那人的言行举止,不像是骗人的,应该是个实在人。就说:既然想要,钱不凑手,还能不喂猪了?赊给你,逮走吧。
那人听了爹的话,感激的连声道谢。留下了他家的地址和姓名,约好下一集在这里还钱。
爹说,下一集不一定来,两个月后到你家里拿钱吧。
那人说,老哥你相信我?放心?
爹说,我有亲戚在你村里,咱也算是亲戚了,你还骗我?
回家的路上,娘絮絮叨叨地埋怨爹:不认识人家,也敢把小猪赊给他,他哄骗咱,咱找谁去?小二百块钱呢,起早贪黑的容易吗?
爹的那点自信心,被娘的埋怨蚀去了大半,心里也敲起了小鼓。
转眼间,离约定好的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
爹骑车出门时,娘还嘱咐:钱,一定得要回来,不行就把猪逮回来。
爹打听着,真找到了那人的家,在一面斜坡上,四周开阔没有院墙,女人在推磨。女人赶紧和爹打招呼,让进屋里,泡上茶水。说,男人出去有点事,很快就回来,让爹稍等等。
男人回来了。进门紧紧攥住爹的手,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说,钱早准备好了,就等着爹来拿,没想到一等就这么长时间。又领着爹去看小猪。那对晃动着大耳朵在槽里抢食吃的小猪,正吧唧着嘴吃得正欢。
临近中午,那人强留爹在他家吃饭,爹极力谢绝,骑上车走了。娘还在家里等消息呢。五十多里的路程,虽是一路上坡,汗水湿透了褂子,凉风一吹,身上冷飕飕,心里却一点也不觉得冷。爹要娘看看,他没看走眼。
这以后的桐谷集上,爹的名声传的很响亮。
作者简介:赵军,山东淄博人。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字散见报纸杂志及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