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太原必需要游晋祠。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公里的悬翁山下。晋祠又是晋水的发源地。晋水是汾河的支流。《山海经》载:“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晋水出自悬瓮山断层岩,由难老、鱼沼、善利三泉组成。太原古称晋阳,山西也简称晋,与其相关。这里也是西周晋国国号的由来。后人为了纪念晋国的开国者唐叔虞,便在晋水源头建祠奉祀,故名晋祠。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时,商朝的残余势力勾结古唐国,起兵叛乱,周公亲自前往征伐,不久,诛灭古唐国。
平叛的捷报传来,正在院子里面和弟弟叔虞玩耍的成王非常高兴,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桐树叶子,剪成了玉圭的形状,对弟弟说:“用这个分封你。”史官闻言,便请求周成王择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跟他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周成王便把唐国封给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
这个“桐叶封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有记载。
晋侯,据考古证实,当是第一代晋国君主燮。(燮,读作xiè音同“谢”),有的史籍中也称其为燮父,他是周武王之孙,唐叔虞之子。
晋国的前身是唐国。商周时期,今山西南部一带是古唐国之所在。唐是尧之后,尧称陶唐氏,所以其后人封国称唐国。西周初年(前11世纪——前 771 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他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临汾翼城一带,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由翼城迁至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并在在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建祠造像,称之为唐叔虞祠,以封地为姓是古人的习惯。虞的儿子燮[xiè]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是晋国第一代诸侯王,故名晋王祠,也称晋祠。
晋祠古建筑群规模宏伟,建筑布局形式上由:中区建筑、北区建筑、南区建筑组成。中区建筑艺术价值很高,也是整体景观的主线。由西向东依次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对越牌坊、金人台、会仙桥、水镜台和东大门;北区建筑,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分别有:唐叔虞祠、唐碑亭、昊天神祠、文昌宫;南区建筑,泉水环绕,古塔耸立,分别有:有水母楼、胜人瀛楼、晋深书院、 傅山纪念馆、 董寿平美术馆、奉圣寺和舍利生生塔。古建筑群中,重点文物有“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匾”(难老、对越、水镜台)。晋祠建筑建造年代各不相同,却整体布局合理,从而使景区层次分明,恢弘大气。
我们来到晋祠的门口,就被它那恢宏的气势所吸引了。三道宽阔整洁的汉白玉石桥,和玲珑典雅的牌坊,迎面矗立,似乎在发出热情的召唤;更为突出的是整个园中贯穿着一条长廊,偌大的一座园林处处都有长廊的存在。相比之下皇家园林的颐和园的长廊,相形见短。
我们先顺着北区游览,逶逶迤迤,来到唐叔虞祠。这是一处不算宏大的庙宇,高高的台阶,门楣上一个蓝底金子的匾额,写了“晋祠”两个似隶似行的字。下面一副楹联也是蓝底金字:临汾川而降祉;構仁智以栖神。进得殿内,只见匾额也是蓝底金子:唐园。楹联为:风壤瞻唐本;圣祠澜晋余。正面有唐叔虞的塑像,还有几条龙形的造型。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现建筑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翻修扩建,殿内塑像则为明代作品。殿内还有乐伎像,系元代作品,是研究元代乐器难得的实物资料。两边的厢房,也各有所陈列。
出得晋祠,一路又观瞻了唐碑亭、文昌宫、献殿、金人台等,来到了圣母殿。高大的殿堂,巍然矗立;古老的柏树,几人才能合围,不亚于黄帝陵的古柏,有一株还倒于大殿之旁,称之为“卧龙柏”,据说是周朝栽种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古老久远的气氛,令人肃然。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殿高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
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飞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宽敞。“减柱法”的熟练应用,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轻巧的发展过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髙大神龕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象,除龕内二小象系后补外,其余多为宋代原塑。主象圣母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的实物资料。圣母殿被列为“晋祠三宝”之一。
圣母殿内的43尊彩塑侍女像,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组彩塑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彩塑对于研究北宋宫廷六尚制和宋代宫廷生活,衣冠服饰以及研究宋代彩塑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圣母殿前廊明间阑额正面悬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匾文为“三晋遗封(御章一枚)” 匾额一幅。据《晋祠志 宸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光绪帝后)乘舆巡幸山西,七月驻蹕太原府,闰八月由晋巡幸陕西。凡乘舆经行之处,各大祠宇均赐御书匾额。”圣母殿前廊明间左侧副阶乳栿[fú]悬挂,清咸丰九年(1859)匾文为“灵源惠泽”一幅。圣母殿前廊左次间阑额背面悬挂,清同治六年(1867)匾文为“惠洽桐封” 一幅。据《续太原县志》光绪版记载:“同治六年八月巡抚赵(长龄)因本年入夏以来渐形亢暯[mò]祷于晋祠 圣母庙甘霖旋霈[pèi]合属均霑[zhān]奏请颁匾额加封号御书惠洽桐封封号奉旨”。圣母殿前廊右次间左侧副阶乳栿悬挂,清光绪六年(1880)匾文为“恩周万禩[sì]”一幅。圣母殿前廊右尽间阑额正面悬挂,清光绪十四年(1888)匾文为“含弘光大”一幅。
金人台位于跨越在智伯渠上的会仙桥上,又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西南隅的铁人,造型威武、栩栩如生。此尊金神采用了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
金人台西有牌坊一座,是中轴游览线通向圣母殿的必经之路。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有功德坊、忠孝节义坊、科第坊等。这座牌坊叫“对越”坊,属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相传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对越”二字,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峭丽,不可揣摩。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穿越晋祠馆区中部,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穿流而过,是晋水四渠中的主渠。此渠系春秋末期(-453年)晋国世卿智伯瑶决晋水围灌赵襄子晋阳城所用,后来人们将这条旧道修竣成为灌溉农田的水渠,故名智伯渠。“智伯水灌晋阳”是春秋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结果导致了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也是中国社会由所谓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
晋祠博物馆内的晋祠泉,古称晋水,有难老、鱼沼、善利三泉,其中难老泉水量最大。难老泉在圣母殿的前面,一个小亭子下,泉水清澈见底,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故北齐时撷[xié]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泉水长流不息。难老泉被列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泉水水温常年温润。在漫长的流动过程中,溶解了石灰岩中的易溶物质,泉水中含有许多矿物质,有利人畜。下面修了一个大池子,人们可下去用它流出的水洗手洗脸,络绎不绝。
千百年来,晋祠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这些名人雅士在游览之余,触景生情,吟诗作赋,为晋祠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不乏有王昌龄、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元好问、傅山、顾炎武、郭沫若、梁衡等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学者方家。
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设计美。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山青而水秀,径幽而香远,草木郁郁,天高云轻。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晋祠之美,思竭笔拙,难于尽意。
(2025·1·6)于黄岛观海楼
作者简介:徐发蕴,字承古,号关河山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专毕业。曾教过小学、中学、大专。爱好文学、古籍,喜欢诗书画印,广交书画界朋友。同时多年来对格律诗词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撰写出《格律诗词讲义》进行多处讲解。文学作品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多见各地报刊。出过《履途屐痕》散文集。格律诗词《发蕴诗词五十六首》、主编了《深州市东四王村志》,出版了《关河山人国画集》,有几个长篇小说仍在修改中。几十年来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