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尾的溺水大
揭秘
夏季,日晒雨蒸,酷暑难耐,很多人会选择游泳来进行“消暑”,这也导致了溺水的发生率增高,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2青少年溺水大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约有5.6万人,占95%以上,溺水是青少年意外伤亡的头号杀手。7月25日是第四次世界溺水预防日。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溺水的相关知识吧。
什么是溺水
世卫组织关于溺水的定义是:
溺水是因淹没/浸入在液体中造成呼吸受阻的过程,发病机制为:
在正常游泳时,人们会在水下吐气,而在水上换气。在意外浸没于水中,人会不自觉地吸入或吐出水分。
当患者被水淹没之后,淹溺者起初会屏住呼吸,在这一过程中,淹溺者会反复吞水。随着屏气的进行,淹溺者会出现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喉痉挛反射可能会暂时地防止水进入到肺内。然而最终这些反射会逐渐减弱,水被吸入肺内。在很多成年人肺中发现大约有150mL的液体,这个液体量(2.2ml/kg)已足够引起机体出现严重的缺氧症状。虽然吸入1500mL的液体量会改变机体内环境,但实际临床中极少发生。
随气体交换终止的时间延长,溺水患者因低氧血症继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并最终发生心脏骤停。大多数溺水患者的心脏骤停机制是缺氧,而非心律失常。此时逆转缺氧可以防止心搏骤停,如不能及时得到救援,最终会导致死亡。
溺水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气道反应性和吸入的水分多少相关,和液体的渗透压无关。无论是盐水还是淡水,都可以通过冲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和破坏肺泡——毛细血管膜而引起肺部损伤,干扰气体交换。
溺水的主要原因
心理原因:有的人十分害怕水,一落水就四肢僵硬,容易溺水,除此之外,好奇心重或是争强好胜都有增加落水的风险。
生理原因:长时间游泳导致的疲劳或是饮酒、饥饿、肌肉痉挛等异常情况导致。
病理原因:在水中癫痫或是精神类疾病发作。
其他原因:设施不安全,误入深水区或被人按压等。
溺水的主要临床症状
溺水急救原则及
措施
1
不会游泳但掉入水中
第一时间先冷静下来,如果附近有漂浮物则抓住漂浮物,借力浮出水面,并向周围呼救。
如果没有人,则尽可能双手下压,头部露出,口鼻吸气,浅呼气,深吸气。
并且同时应尽可能使自己处于仰泳位,口鼻露出,四肢游动,不要慌乱,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2
会游泳但是出现意外
情况
如果是肌肉痉挛,则应立刻告知身边人,并尽力游至岸边;如果周围无人,则应保持仰泳位,用手抓住脚尖往上掰,缓解后游回岸边。
如果是被水草缠住,首先不要乱蹬,应深吸一口气下潜解开或扯断水草。
3
对救上岸的溺水者急救
如果溺水者还有呼吸,披上毛巾保暖,并送往医院,途中应反复确认其是否存在意识障碍。
如果溺水者已经昏迷确认无呼吸,则在救上来之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胸外按压:施救者首先暴露患者胸部,将一只手掌根紧贴患者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双手十指相扣,掌根重叠,掌心翘起,双上肢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轴,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确保按压深度5~6 厘米,按压频率100~120 次/分,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原状。
开放气道: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将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小鱼际(小手指侧掌缘)用力向下压额头使头部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下颏处,使下颌骨向上抬起。
人工呼吸:施救者用嘴罩住患者的嘴,用手指捏住患者的鼻翼,吹气2次,每次约1 秒,吹气时应见胸廓隆起。
循环做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30:2),每5组评估患者呼吸和脉搏。如果溺水者不能或不愿人工呼吸,则可单纯进行胸外按压型心肺复苏。
但现实情况往往比理论教学更复杂,自救和急救的效果都不一定能尽人意,所以呼吁大家远离危险水域、照看好高危人群才是防止溺水的正解。
联系我们:
地址: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南路60号文广大厦17F
电话(新都区卫健局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举报电话):028-83013068(24小时)
健康新都服务
香城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