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时间轴 回看中国考古75年走过的路

文摘   2024-09-28 09:57   甘肃  
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这75年间,各领域各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考古学也不例外,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伊始,从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全国考古人员训练班开班,到重启周口店、殷墟等的考古工作,再到前往河南辉县进行发掘,尽管底子薄、人才极度匮乏,但考古人高涨的热情支撑他们克服重重困难……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给中国考古学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各地方工作队相继更名为考古研究所,配合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陆续开展,中华文明始自涓微,充满诗意的解读如“星斗”、形“花朵”、似“半月”……
世纪之交,“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先后启动……
这些年,良渚入遗、郧县人3号破土、南海沉船出水、皮洛的石头会说话、三星堆再醒又上新,考古新发现迭出,不但建立起历史的时空框架,更丰富了历史的脉络与枝叶,进一步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和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75年来,中国考古专业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一批批高等院校加入到培养考古与文博人才的队伍之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近70家高校开设考古文博相关专业。可以说,曾经的冷门专业正在日渐升温。与此同时,为了促进考古从业者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从旧石器考古到城市考古、从石窟寺研究到夏文化研究,有主题和针对性的专题研修班也陆续开展起来。
75年来,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手段日益更新。从无人机到显微镜,从浮选植物遗存到古DNA捕获技术,多学科协同的理念业已成为新常态,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被广泛应用。科技考古在提高考古学研究水平、拓宽考古学前沿视野以及推动考古学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科技正在重塑现代考古,科技引擎让中国考古如虎添翼。
75年来,考古人坚毅而勇敢的奋斗身影得以清晰勾勒,中国考古脚踏平凡而迈向不凡、看今朝日月新天,我们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中国考古走出去。直击逆全球化潮流带来的挑战,这也是中国考古人在浩荡前行的步伐中,铿锵有力的答案。学术共荣、促进人心相通,放眼世界,文化自信是开放而包容的,是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
75年来,考古不仅有意义,也逐渐变得有意思起来。曾经的考古现场摇身一变成为市民休闲的遗址公园。它不仅可以对遗址原貌进行真实性的展示,展现其拥有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艺术审美等基础价值,更能将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为公众听得懂、看得明、说得清的“中国故事”。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于2010年启动,截至目前,已公布四批共5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每一处公园都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识和历史记忆,引领着人们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一声声讲解在承载着千百年历史的遗址公园内,伴随着一波波游人来了又去。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通过广泛搜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年为序,整理了于“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及近三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关项目,梳理了其中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考古发现时间轴。
让我们一同打开时间轴,回看中国考古75年走过的路。

来源丨中国文物报微信公众号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资质,主要承担着全省地下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科学研究和保护任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