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进校园】第二讲:周静《考古百年视野下甘肃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与格局》

文摘   2024-10-29 16:59   甘肃  
近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考古进校园”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讲,主讲人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一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周静,题目为《考古百年视野下甘肃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与格局》。

甘肃是我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早在上世纪20年代法国学者桑志华、瑞典学者安特生就曾在此开展考古工作,40年代夏鼐、裴文中等先后在此考察,甘肃史前考古应运而生。多年来甘肃的考古工作者坚持与国内外考古机构合作,多学科、多角度对甘肃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研究,先后发掘了秦安大地湾遗址、广河齐家坪遗址、天水师赵村遗址、临潭磨沟遗址、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庆阳南佐遗址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成果,建立了甘肃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奠定了甘肃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关键区域的重要地位。

周静从甘肃的地理环境、早期的工作基础、新发现与新认识、文化谱系与格局等四个方面对甘肃1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

经梳理可知,甘肃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经历了20世纪20-40年代,孕育诞生期;20世纪50-70年代,初步发展期;20世纪80-90年代,快速发展期;21世纪初期至今,全面发展期,共四个发展阶段。历经100多年的考古工作基本建立了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系与格局,确立了甘肃仰韶文化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周静认为,甘肃地区仰韶文化在大地湾一期和师赵村二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其形成主要受到西进半坡类型早期的影响,半坡类型晚段的史家类型时期受到西进庙底沟类型早期的影响,甘肃东部庙底沟类型形成后进而向东影响到陇山东侧的关中地区。

甘肃史前文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高峰,其所孕育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类型,深刻影响了西北地区人类族群的生业方式和组织结构,是国家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实证。甘肃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需要,是研究国家文明起源、早期国家组织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文|侯红伟 周静

图|文物保管利用部

复审|潘玉灵

终审|陈国科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资质,主要承担着全省地下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科学研究和保护任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