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考古进校园”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讲,主讲人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建筑保护部主任、副研究馆员孙崇玉,题目为《中国古建筑平面布局及木构建筑之斗栱》。
孙崇玉对比中西古典建筑的差异,认为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不同于西方古代建筑发展变化,中国传统建筑成长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延续数千年,深刻影响了东亚各国的建筑格局。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对自然认知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的积累、生产工具的进步、营造技术和建筑理念的提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典建筑经历了原始建筑孕育时期、建筑理念萌生时期、建筑体系形成时期、建筑成熟时期和持续发展时期等五个阶段。建筑平面布局和木构建筑结构类型的孕育、发展演进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变化和呈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是边远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影响,仍会保留某些早期的建筑风格和特征,表现出滞后中原地区的现象。孙崇玉以唐宋以来中国北方木构建筑为例,结合莫高窟五座唐宋木构窟檐建筑遗存的平面布局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四座宋代木构窟檐建筑具有明显的唐代建筑屋面平缓舒展的建筑风格及特征,这种现象在甘肃境内古代建筑中普遍存在。
古典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流传二千多年的斗拱结构。斗拱作为悬挑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伸展,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报告最后孙老师介绍了斗拱的组合方式,并对宋至清代的木构建筑斗拱制度变化、组合进行了总结。
文|赵晓蕾
图|文物保管利用部
初审|孙崇玉 侯红伟
复审|潘玉灵
终审|陈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