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进校园】第八讲:刘兵兵《王国的背影—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发现与研究》

文摘   2024-11-22 18:12   甘肃  


11月18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考古进校园”系列学术讲座第八讲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讲,主讲人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刘兵兵,题目为《王国的背影——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发现与研究》。

讲座中,刘兵兵从吐谷浑由来及墓葬发现概况、近年来武威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慕容智墓出土文物保护、初步认识及主要收获和下一步工作五个方面展开深入讲解。

吐谷浑,初为人名,为生活在东北的鲜卑族慕容氏一支部落的首领。后经多次变迁在公元329年正式建国,由人名转为国号、姓氏和族名。唐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被吐蕃所灭,首领诺曷钵率领部落迁徙至凉州(今甘肃武威),被大唐接纳,后经辗转迁徙,最终安置于安乐州(今宁夏同心一带)。清同治年间至上世纪初,在武威南山区青咀喇嘛湾一带不断有吐谷浑墓葬及墓志被发现,吐谷浑王族陵区始为人知。201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武威天祝县祁连镇岔山村的慕容智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800余件,为近年来研究吐谷浑王族墓葬最丰富详实的考古资料。同时,也发现了吐谷浑王族新的陵区“大可汗陵区”。

刘兵兵着重讲解了慕容智墓的发掘、科技保护与复原情况,认为该墓出土的一大批随葬品,其中诸如木质胡床、大型帷帐、六曲屏风、列戟屋模型、以铁甲胄为主的成套武备、笔墨纸等文房用品以及类型多样的丝织品等,皆为国内同时期相关文物的首次或罕见发现。它提供了唐与吐谷浑之间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若干线索,生动讲述了吐谷浑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为解决“大可汗陵”及相关问题,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项目支持下,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对甘肃吐谷浑王族墓葬开展考古工作,对武威南山区冰沟河与大水河流域进行全面调查,发掘了多座吐谷浑王族墓葬,获取了一大批吐谷浑文化资料。对吐谷浑王族墓葬的选址及分布特征、陵区布局、葬制葬俗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极大的丰富了吐谷浑王族墓群的文化内涵。

武威吐谷浑王族墓群的发现,生动揭示吐谷浑民族自归唐以后近百年间的历史进程,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文|侯红伟 刘兵兵

图|文物保管利用部

初审|侯红伟

复审|潘玉灵

终审|陈国科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资质,主要承担着全省地下文物的调查、勘探、发掘,科学研究和保护任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