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
.
.
.
.
潮汕英歌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凝聚一方风俗。要说我家乡过年时独具特色的风俗,当属传承400余年的潮汕英歌舞了。
为了新年献出精彩表演,队员们会在节前抓紧排练,一招一式尽显对传统风俗的热爱与传承的力量。到年初二,英歌队会沿着乡镇的主要干道巡游,人们早早驻足在约定地点。舞者在执蛇时迁带领下踏着地面红炮花纸而来,步伐铿锵整齐,鼓槌节奏明快,粗犷且雄风有力,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队后有绣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眼的精美锦旗,这是对新年真挚祈求。随着鼓点越来越密,呐喊声震,人们看得热血沸腾,春节气氛爆棚。
—轧材厂 蔡赐来
.
.
.
.
.
.
舞香火龙
我的家乡在湖南省汝城县,家乡的舞香火龙习俗源远流长。
每逢新春元宵,村民们以稻草、棕叶扎制火龙,身插万支香火,点亮夜空。在锣鼓声中,火龙舞动,气势恢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汝城人民的智慧与祈愿,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千年传承,历久弥新,汝城舞香火龙,邀您共赏民俗盛宴!
—轧材厂 何森
.
.
.
.
.
.
跳花棚、游神
我家乡是广东茂名,春节期间最热闹,非跳花棚和游神莫属。
前者是青少年们身穿古装,戴着面具,手持斧头、镰刀、锄头等道具边唱边舞,意味“驱邪除恶”,赶走去年一切不如意,准备迎接新一年;后者为四名壮年,一前一后抬着供奉神仙的轿子,从村头挨家挨户游走到村尾,每到一家便以鞭炮相迎,寓意神仙来送福,来年顺利平安。欢天喜地的日子里、欢迎您来感受这非遗传统的魅力。
—轧材厂 苏乐波
.
.
.
.
.
.
“闹灯”
我的家乡过年最热闹的莫过于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在客家里称为吊灯,也称为上灯或挂灯,是客家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吊灯习俗起源于民国的祖先崇拜仪式,主要是为了祈盼家族的繁衍和兴旺。
在我家乡,“灯”和“丁”是谐音,因此,在元宵节这天通过挂灯笼来庆祝家族中添丁的喜事。这种习俗不仅是对家族成员的一种庆祝,也是对生命延续的颂歌和对祖先的尊敬。
通常吊灯会从早上一直持续到深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爆竹声、锣鼓声、响彻村落的每一处角落,十分热闹。
—炼铁厂 曾阳
.
.
.
.
.
.
舞狮(打狮)
舞狮被称为“打狮”“打狮头”,一个“狮头”,一副锣鼓,挨家挨户送祝福讨利是,是客家人春节的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
客家人心目中,狮是瑞狮,象征如意吉祥,客家舞狮不仅是娱乐活动,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吉祥如意、驱邪避灾,常在节庆、祭祀、拜年等场合表演。每年的年初一,村子狮队会到村祠堂、各家门口舞狮,挨家挨户送祝福讨利是,以驱邪镇妖,祈求如意吉祥。
—炼钢厂 黄宝华
.
.
.
.
.
.
社火
在我的老家甘肃兰州,很多市郊的农村里,每年春节期间都有闹“社火”的习俗,而“社火”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兰州太平鼓。
相传,明朝大将徐达为统一河山奉命西征,久攻兰州王保保城不克,于是走访民间,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关。百姓欢欣鼓舞,赞美此鼓为“太平鼓”。
数百年来,兰州太平鼓已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
—炼钢厂 张兆珍
.
.
.
.
.
.
冻梨
在东北,冻梨是冬季特有的美食符号,是冬季早市和集市的热卖品。冻梨口感清甜,能清热利咽,止咳平喘,解腻醒酒,可以是年夜饭的一道菜,也可以是年夜饭后的水果。大冻梨的清凉,是东北冬天的味道,也是家乡的甜蜜。欢迎大家有机会来东北游玩儿,吃东北特色好贺儿,感受东北年味儿。
—制造部 张悦
.
.
.
.
.
.
节日盛装
我的家乡在高州市,在我们吉垌村里,村们都杀猪过大肥年,叔婶们都做了年糍粑,里面的馅咸的有绿豆、花生;甜的有椰蓉丝、花生、芝麻,做好的糍粑用菠萝蜜的树叶垫着蒸熟,这是我们那的特色,绿色又环保,还有淡淡的清香,味道可好吃了,说着大家有没有流口水呢。
走在高州市的桂圆路、麻前路、中山路等大街小巷上,已挂上了节日盛装,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喜庆饱满的红灯笼犹如红柿子挂在树梢、屋檐上,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风吹拂中显得格外耀眼,让市民们也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炼铁厂 陈梅珍
.
.
.
.
.
.
贴春联
过年贴春联应该是春节时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它寓意着辟邪除灾、迎详纳福。
我和家人兴高采烈地准备贴春联,先将旧春联轻轻撕下,清扫干净门框,一起将春联平整地贴在门框上,上联、下联、横批,位置丝毫不差。看着那鲜艳的春联,喜庆的红色映照着我们的笑脸,心中满是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贴春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氛围,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让家充满温馨及对蛇年美好希望。
—轧材厂 邱卫东
编辑:@阿宝
图文:@小喇叭
支持:@官微梦幻之队
扫码、关注家在韶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