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作为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两大重要支柱,财政政策较以往将“更加积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释放政策加码决心;货币政策将转向“适度宽松”,继续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
财政赤字率是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变量之一,新的一年,财政赤字率的提高将带来更大的财政加杠杆效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投资和基层兜底力度。考虑到2023年纳入1万亿元增发国债后,当年财政赤字率最终达到3.8%,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2025年财政赤字率有望达到4.0%左右。特别国债被视作“特别之时”的“特别之策”,不计入财政赤字,保障了财政的可持续性。新的一年,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更大程度支持“两重”“两新”工作,还将为国有大行注入资本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认为,预计中央政府可能额外发行2万亿至3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传统基建与以及民生领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抓手。新的一年,专项债券将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资金投向领域继续扩围,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若在2024年3.9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基础上继续增加规模,明年4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规模或值得期待。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向的调整更体现宏观调控思路的适应性转变。宽松的货币政策通常指向降低利率、放松信贷、增加货币供给。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依然强调政策的灵活性和审慎性。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所所长田立辉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适度”旨在平衡经济增长和风险控制。“珍贵的政策工具应在关键阶段使用。”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对证券时报记者说,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市场预期偏弱的阶段,提振市场的信心;在政府债券加快发行的阶段,支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见效,打好政策“组合拳”。打好政策“组合拳”,既要求发挥政策合力、提高政策效能,又强调防止政策错位,避免形成“合成谬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要求,“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意味着各部门在新的一年需要进一步明确政策评估范围、完善政策评估流程,科学精准评估包括非经济性政策在内的政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