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科普】人体在冬季会切换“节能模式”,这几个器官最怕过冬

教育   2025-02-04 10:00   山东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感谢您对代气代的认可


天寒地冻的冬天,很多人时常感到情绪低落。一文解读冬天带给身体的变化,并教你科学养护身体。


身体在冬天

会切换“节能模式”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袁勇贵表示,冬季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大脑中负责“催眠”的褪黑素分泌量增加,而负责“唤醒”的皮质醇分泌时间延后,因此人会感到格外困倦。

有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这种身体反应与动物冬眠期间新陈代谢降低类似,是人体为了适应能量需求较大的冬天而做出的改变,神经系统兴奋度下降、容易困倦昏睡、活动量减少等都有利于保存能量。



冬季

要重点保护几个器官



除了对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寒冷还会促使人体其他系统做出调整,尤其某些器官很怕冷,有时稍微照顾不周就可能“罢工”。

心血管


寒冷会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血管收缩“变脆”。冬季最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


呼吸道


从鼻子到肺,整个呼吸道都会因为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发生变化。鼻黏膜黏液分泌会减少,鼻子过滤病原体的作用会减弱。当干燥的冷空气进入上呼吸道,会使气道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能力下降。此外,寒冷干燥易诱发哮喘、慢阻肺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

胃肠受凉代谢速度慢


胃对冷空气十分敏感,受到寒冷刺激易出现痉挛性收缩,若不注意保暖或过量食用生冷、太硬的食物,会加重不适。另外,身体为了御寒,会减少胃肠血液供应,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更易出现胃动力不足、腹痛、腹胀等不适。

关节


关节周围皮下组织相对薄,血管遇冷收缩会影响血液循环,肌肉和韧带柔韧性降低,对关节的保护力减弱,易发生关节损伤甚至骨折。天冷还会刺激滑膜,使其分泌的滑液减少,导致关节摩擦力增大,突然换姿势时就会出现干涩或酸胀感。


做好4件事至关重要


从身心关系的角度来看,身体健康心情会变好,心情改善了,身体状态也会提升。

尽量心态平和

冬季要尽量心平气和、内敛宁静,避免情绪急躁或压抑。可经常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或者多到户外晒太阳,以驱散情绪阴霾、减少褪黑素分泌、振奋精神、愉悦心情。


饮食均衡温补养生

冬季日常烹饪多选择温补性食材,如山药、萝卜、羊肉、鸡肉等。烹饪方式最好选择清蒸或水煮。不食辛辣生冷,以保护胃肠功能。此外,冬天需要补充更多水分,建议每天喝够1.5~2升水。


适当延长睡眠时间

充足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睡前可以泡泡脚,驱除寒气的同时促进气血循环,有助改善睡眠质量。


注意运动强度

冬季运动不宜过早,且运动前后注意做好热身及舒展。老年人最好选择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下午或傍晚运动,一周3次即可,快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操、舞蹈、举哑铃、深蹲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来源:生命时报

猜你喜欢


出行注意!春节期间,青岛多条公交线路有调整!

男的也感染!青岛这个疫苗开打!这样预约→

【每日科普】冬季也会“热休克”,泡澡不当危害大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感谢您对代气代的认可


 




代气代
代气代,您的专属青岛生活小助手!我们不仅贴心的为你提供青岛的气象、生活交通等本地资讯,让您足不出户就能洞悉青岛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还会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与生活常识。关注我们,一起探索魅力青岛,共享智慧美好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