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暴雪等原因,多地中小学停课并倡导错峰上下班、弹性办公。那么,究竟多大的雪才是暴雪?暴雪又划分为哪些等级呢?为何大家对暴雪的“观感”不同?
什么是暴雪?
我国气象上关于降雪等级的标准,将降雪分为微量降雪(零星小雪)、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大暴雪、特大暴雪共7个等级。该标准一般采用持续降水时间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8592-2012:降水量等级》中不同时段的降雪量等级划分,24小时降水量在10.0至19.9毫米或12小时降水量在6.0至9.9毫米的降雪称之为暴雪。而且,在暴雪量级之上,还有大暴雪、特大暴雪。
为何大家对暴雪的
“观感”会不同?
一方面是因为降雪在一定时间内的不同分布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例如,同样是暴雪,如果15毫米的降雪均匀分布在24小时内,给人的感觉是降雪稀疏,但连绵不断;但如果15毫米的降雪集中在短时间内出现,则给人降雪密集、短促而雪量大的感觉。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积雪与降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积雪是指雪覆盖的面积达到该地可见面积一半以上的雪。降雪指的是当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
值得注意的是,暴雪得是一段时间内的累计降水量达到暴雪量级。“鹅毛大雪”描述的是雪花的大小而非降雪量级。也就是说如果“鹅毛大雪”持续时间不长,并不一定是暴雪;而连绵细雪如果持续一整天,则累积量可能达到暴雪甚至大暴雪、特大暴雪等级,给交通、能源、农业等领域带来的威胁更大。
一般情况下,强降雪还会伴随着大幅降温,极易使路面结冰,在这种情况下出行,很容易跌倒摔伤。雪天摔倒,这些问题需注意——
注意!雪天摔倒后
别着急站起来
通常摔倒后,我们会下意识想尽快站起来,或者看到别人摔倒后,想尽快把对方扶起来。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摔倒的伤患,千万不要着急令其站起来,甚至于在救助的时候,如果搬运方法不对,也可能会导致二次伤害,加重他们的痛苦。
那么,如何判断摔伤的严重程度?以及哪些情况不宜自行处理呢?
首先,查看疼痛的剧烈程度。
因为疼痛本身对于人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如果摔倒者休息一会就不疼了,大概率没问题,不放心的话事后去医院再检查一下即可。但如果伤者疼痛非常剧烈,满头大汗,甚至都起不来,大概率是有比较严重的问题,应当及时寻求专业医护人员帮助。
其次,查看关节周围有没有明显的畸形。
比如正常的关节是平的,但现在它凸起来了。还有一种情况,是股骨头头颈的骨折,此处骨折的伤者可能出现下肢明显缩短和旋转的情况,这种关节周围骨头明显畸形的情况大概率是出现了脱位和骨折,这时候就不要轻易地去挪动伤者或者让伤者赶快站起来。
总之,骨折和脱位发生的时候,需要患者在第一时间保持伤处相对固定,如果在急救搬运的过程中没有固定好伤处,那么有可能会因为我们的断端对于周围的软组织的切割造成二次损伤,有的时候甚至容易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或者肌肉软组织损伤。
所以,如果我们粗略判断发生了上述情况,或者出现了没法自行判断的情况,都应该尽快让专业医务人员到场,在现场进行紧急处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