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过皋兰山的神秘部族,发现鹰首铜杖,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文摘   2024-12-24 12:30   甘肃  

老王话宝之五:匈奴酋长的鸟首铜杖



 

人们曾经在永登县树屏乡榆树沟发现过一个非常罕见的鸟首铜杖。这个鸟首铜杖为月氏某个部落酋长使用过,也可能是其它少数民族的东西。总之它是游牧民族在永登一带放牧时或者战争后遗留下来的。

永登县树屏乡榆树沟沙井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鸟首铜杖首有四个,其中一个高5.5厘米,宽5.2厘米。整个青铜杖首以雄鹰图案为主体,上部是一个鹰的头部,下面留有安装令牌孔。从外形上看,设计者采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将鹰的弯喙设计得非常宽厚,非常夸张地表现了鹰的力量。同时,在设计鹰眼时,也极力把鹰眼向外凸出,充分渲染了鹰的凶猛和锐利。

这是一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作品。不仅线条简洁明快,造型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情趣。游牧民族的工匠们将雄鹰桀骜不驯的气质完美地表达了出来,显示了他们非常高超的技艺。



 沙井文化是安特生发现的。1923年、1924年,安特生为寻找仰韶文化与青铜文化间的缺环,在以兰州为中心、半径400公里的范围内做了大量调查。          1924年,安特生在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黄蒿井以及永昌三角城进行调查,并在民勤沙井子发掘了23座墓葬,出土的文物显示这是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安特生将这一发现列为甘肃远古文化的第六期(也是末期),命名为沙井期。后来历史学家向达、考古学家夏鼐等人在民勤调查时,又在这里获得非常丰富的发现。1948年,裴文中教授正式将沙井期命名为沙井文化。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永昌、武威、永登、兰州等地发现了一批相类似的文化遗存,沙井文化才渐渐浮出水面。

沙井文化是中国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年代上限距今3000年,下限距今2500年,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创造了沙井文化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翻开史书,人们发现在先秦和秦汉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生活着乌孙和月氏两个游牧民族。他们都生活在敦煌祁连间。这样说来,沙井人应该是乌孙和月氏人中的一个了,但究竟是哪一个呢?

  沙井文化的创造者应该是月氏人。这就要从月氏人的统治范围说起,战国末期到秦时,月氏人的力量异常强大,他们击溃了同样游牧在敦煌祁连之间的乌孙人,迫使乌孙人亡走匈奴。又击败了匈奴,迫使匈奴称臣纳贡,匈奴单于甚至把儿子冒顿送到了月氏为人质。

  月氏人建立了一个东至兰州黄河边,西至新疆天山南北的庞大部落联盟,所以人们在永登、兰州黄河南岸发现了沙井文化的遗存。而乌孙一直生活在敦煌祁连间,也没有击败过匈奴的记载,所占地域也没有月氏人广大。显然,沙井文化遗存为月氏人所遗留的可能更大一些。

     也有人认为,不一定就是月氏人的遗存,也有可能投降了匈奴的月氏部落。



永登县树屏乡榆树沟沙井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鸟首铜杖首是令牌一种演变。一般认为,令牌起源于两河流域一带,逐渐向东传入中国的。也有些人认为,这种青铜杖首不独存在西方,它在全世界各地史前文化中都有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令牌最早可能是图腾柱或者其它的标志,到后来就演变成了令牌。过去甘青地区发现不少令牌,只不过所用的图案不同,比如有些是用羊首来装饰的。显然这与不同部落间的图腾崇拜有关,以鹰为图腾的部落自然将鹰作为令牌的杖首,而崇拜羊的部落自然将羊头作为令牌的杖首。

永登县树屏乡榆树沟出土的沙井文化青铜器大体分为两类,一种为生产用具,其中主要是草原游牧民族使用的铜铃;另一类就是令牌等器物。



铜铃是游牧民族比较常见的器物,主要为放牧时使用,一来可以知道牛羊所在位置,二来可以区分各自的牛羊。永登树屏出土的铜铃,有4件大小不等。大的14.6厘米高,11.8厘米宽,有铃钮可以系于动物身上,由于年代久远铃舌已经找不到了。

刚发现时,人们看到它们大小不一,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会不会类似于编钟,按照某种规律排列。但经过研究后,基本否定了这种观点。首先,这四个铜铃之间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编钟等乐器完全不一样;其次,也没有发现有关音律和节奏方面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最终放弃了曾经产生的疑问,确定这些铜铃仅仅是生产用具。

沙井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永登、古浪、武威、张掖一带。这个文化类型中出土的青铜器比较多,大部分带有北方草原气息,类型主要有刀、簇、铃、环形匕首、兽首短剑等铜饰件和生产用品。



杖首可能是月氏或匈奴人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所有。因此人们推断在2500年前,永登县树屏乡榆树沟一带,有一支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在此生息。

    兰州的皋兰山,是一座广为人知的名山。皋兰山西起龙尾山,东至老狼沟,形若蟠龙,‘高厚蜿蜒,如张两翼,东西环拱州城(兰州城),延袤二十余里。’皋兰山是兰州城区的屏障。”

    2000多年前,游牧在黄河岸边的匈奴人曾经无数次地仰望过这座高山。 战国时期,匈奴趁秦灭六国之机,大举南下。逼近黄河一线后,站到黄河边上看到山非常高,所以取名叫皋兰。

 其实,对于皋兰的来历人们有三种说法:其一,出自匈奴语,皋兰是译音。匈奴谓天为祁连,而皋兰、乌兰、贺兰诸山名,都和“祁连”发音相近,当亦高峻之意;其二,出自羌语河的称呼;其三,近代有人认为,皋兰来自山上的一种兰草。

皋兰、乌兰、贺兰等是匈奴人的称呼,指河,现在蒙古仍有将河叫皋兰的。皋兰山就是河边的大山。

   使用了鹰首权杖的那支部落,他们就是曾经仰望过皋兰山的匈奴部族吗?



更多内容查看此链接:


一个中亚帝国的根,竟然在甘肃河西走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陇史荟
王文元讲陇史:在这里读懂甘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