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这个村有两个庙,命运却截然不同……
民生
2024-11-21 17:20
山东
东陈村最早是叫陈路村,因后来人口逐渐增多村庄变大,分为东陈路、西陈路和南陈路,简称为东陈、西陈、南陈。在东陈村委旁的荷塘南岸立有一尊雕像,是陈仲子。据说陈路的由来就与这陈仲子有关。传说“陈路”即陈仲子路过的地方。陈仲子,本名陈定,字子终,春秋战国时齐国人,是战国时的饱学贤士。陈仲子先祖原为陈国贵族,因避乱逃到齐国,改为田氏。陈仲子出生于临淄,是齐国贵族田氏的后裔,后来又迁居於陵(就是后来的长山县,包括现在的邹平长山镇、淄博周村区等地),所以又称为田仲、於陵仲子。
陈仲子也是当时的名人,诸子百家杨朱学派的代表之一,承杨朱的“自贵”之旨、“轻爵禄而贱有司”,奉行“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的处世原则。因此谢绝了齐王、楚王重金聘他为相,而来到於陵退隐山林,自己打草鞋种粮食,自食其力。据史料记载,其妻曰“左琴右书,乐在其中。结驷连骑,所安不过容膝。食方于前,所甘不过一肉。今有容膝之安、一肉之味,而怀楚之忧,恐先生不保命也。”于是陈仲子夫妻二人谢约使者后,外逃隐居在周村西南的鱼子沟(又称泔河,发源于白云山东麓)。鱼子沟是孝妇河重要的支流,清代文人王渔洋曾在夫子草堂题诗:“仲子逃命处,犹存鱼子沟。清泠一勺水,不改是方流。”夫妻二人过着织履灌园的艰苦生活。唐代诗人吴筠《於陵夫妻》赞曰:“皎皎於陵子,己贤妻亦明。安兹道德重,顾彼浮华轻。琴书不为务,禄位不可荣。逃迹终灌园,谁能达世情?”
据说陈仲子隐居在白云山中,终日为人灌园,以示“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最终饥饿而死。著名诗人陶渊明有诗赞曰:“至矣於陵,养气浩然。蔑彼结驷,甘此灌园。”陈仲子死后葬于於陵,就是现在的长山镇,原来还有其墓,不过在上世纪特殊时期被毁了。因为陈仲子在长山隐居时经常去淄川赶集路过此地,在此小憩并与百姓聊天,后来就把这儿命名为“陈路”。
了解了村名由来,咱继续去村里探寻古迹,在村里现存一座清代的关帝庙。在新楼区问了一位保安大爷关帝庙的位置。大爷讲东陈关帝庙在旧村里,沿中心大街往西大概三四百米的样子,在一处长满芦苇的小湾那里往南就能看到,现在正在进行修缮。沿着东陈老村区的中心大街往西了,看到了大爷讲的长满芦苇的小湾,往南百十余米处果然看到一座青砖灰瓦的建筑,旁边还堆着一些红砖等建筑材料,看来这处工地就是关帝庙了,主殿已经修复完成了。几名工人正在进行小院的恢复建设,庙前还有几名村民在围观。向村民打听了一下关帝庙的建设年代等信息,据在围观的村民讲,关帝庙建于1824年(清道光四年),距今有两百年历史了。中间有过多次重修,听村民讲在村委还保存着一通重修碑,记载了修建和重修的情况以及重修时捐资人的姓名等。但是周末村委没有人,咱也无法看到了,有机会再来。这个关帝庙原来是一个四合院式的一进院落,有东、西、北三栋房屋,是当时由山西和陕西的商人共同修复的山陕会馆。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就荒废破败了,房屋倒塌了,现仅存这三间正房了。通过一些资料和现场的墙砖来看,房顶和部分墙体也曾经是倒塌过,现在经过修缮,基本恢复了原样了。这座建筑是砖石木结构的硬山顶房屋,建筑风格古朴大方,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一门二窗,目测正殿面积仅有二十余平方米。虽然庙宇不大,但是端庄精致,古色古香,青砖灰瓦、斗穹翘檐、青石瑞兽等细节设计烘托出它的庄严肃穆。探访完了关帝庙后,来到紧挨着东陈的南陈村,这儿还有一处周村文保单位于氏家庙。在村中主路旁这儿有一棵古树名木,非常高大的一棵槐树。巨大的树冠下村民正在打牌娱乐。据《淄博古树名木图鉴》记载,南陈这棵国槐树龄在七百年左右,树胸径1.05米,树高8.1米,冠幅9.8米,属于一级保护名木。向在玩牌的的村民打听了一下于氏家庙的位置。村民往东一指说往东约十余米处,向北有一条小小的胡同里。从古槐往东走了大约十余米,果然在道旁的一座民房后边有一块大理石文保碑,“周村区文保单位-于氏家庙”。旁边是一院门,并没有看到古建筑的影子。这时候刚才询问的村民走了过来,抬手一指门后说,那不,就剩一堵山墙了,都塌了。踏上身旁一块石墩,抬头看到院子里还真有一墙墙屹立于一片绿树掩映下,也仅仅只剩一堵墙了。于氏家庙则保护的不好,早已废弃不用了,无人看管,杂草丛生,倒塌的只剩西山墙和部分北墙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