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定的由来居然是这样的!这些村名的来历,你知道几个?

民生   2024-11-02 19:37   山东  

南定镇的前身系崔军公社,源于宋朝进士崔遵度的崔家军。后因山东铝厂的带动,此处成为较早的工业区,故以前南定、后南定为基点而易名为“南定镇”。前南定村居南,后南定村居北,两个村均建于明朝初年:

前南定村建于明朝,原名“南定”。据传,最初由段、陈、许三姓迁来立村,因为地形复杂,村址难选,迟迟确定不下来,故以“难定”二字的同音得名“南定”。其后,为与村北的后南定相区别,改称“前南定”。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淄川县志》中记有“南定”。县志又载:南定村东,旧有卧龙山,“俗名石山,孤峰突兀,怪石嵯峨(cuó é),多成削壁,松柏欎(yù,郁)葱,一望深秀,小才一卷,颇具林壑之胜。石佛寺在其北麓,亦古刹也。”在南定村南隅的蛤蟆山上有蛤蟆石。据旧《淄川县志》记载:“蛤蟆石……巨石横卧,形如蟾蜍,色黝黑,高数尺,其上方广,可坐数人。”1938年4月,时任淄东游击队第23中队侦察特务队长、绰号“刘天爷爷”的孤胆英雄刘庆堂(田家村人)等人,曾经在蛤蟆山打了一次漂亮的破袭日本张博铁路支线、威震敌胆的伏击战。


后南定村建村于明初,因位于前南定之北故名。据《盛氏家谱》载:“皇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因谋生,同胞三人迁居于城北二十五里吴家庄及苏家庄驻焉。而西茔仕茂祖坟前卧碑首载:山东济南府淄邑城北,系仙人乡二里一甲人氏,现在后南定驻焉。”


南定镇的大旦村建于元朝,村址地势狭长,且中间高而两头低,犹如一条长扁担,故名“担村”,后演化为“旦村”。在明朝之前,该村曾设过马驿(古代传递官府文书的换马住宿之地),至明朝改为邮传总铺。据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淄川县志·邮传总铺》记载:“旦村铺,县治东北三十里……先朝尝设马驿,以便星驰。今虽更为铺舍,而檄飞报亦赖以此通矣。”约在清朝初年,大旦村中有几户人家迁出另立新村,定名“小旦村”。




傅家镇的义集村,传说建于唐朝,原名“俗谷村”,但来由无考。该村历朝历代都设有大集,集市上买卖仁义,交易公道,不缴费,不纳税,无假无劣,无坑无骗,乡民谓之“仁义之集”。于是将“义集”定为村名。反映出人们的善良心愿。该村旧属淄川县孝义乡,据村内唐朝玄宗(公元712—756)年间重修观音堂庙碑记载:“先皇玄宗者乎,吾义集旧有古寺,供奉南海大士。”义集,或被记为“义蹟”。


石桥镇的丁家庄建村于清朝,最初由马氏迁来。据《马氏族谱》记载:“自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由十一世祖自新城县东北乡于家铺(今属桓台县田庄镇)移至(新)城东南‘北石桥’北,平地立村曰丁家庄焉。”马氏家谱又云:自明初来山东后,频繁迁徙,每到一地,总认为不适宜。直至康熙四十三年,十一世族由新城县东北乡来此后决意定居,永世不移,故取名“丁(钉)家庄”。


卫固镇的人和庄,建村于明末(或清初),萧姓迁来最早,定村名曰“萧家庄”。隶属于长山县守字约,该村虽然与新城(桓台)县接壤。但历来贫困,归咎于村名不佳,认为“萧”与“消”、“小”同音,不如改为“人和”,取“天时地利人和”的吉意。为此,该村文化水平较高的杨希唐等人,于民国22年(公元1933),前往长山县衙请求更改村名,且获得批准。


大张镇的天乙庄,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据考证:该村原名“栓牛庄”,系明初范家庄大财主范九经的栓牛养马之地。至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改为现名。“天乙”二字,依据《阳宅大全》解释:天乙巨门土星为吉星,位于天之东南又天干第二位,乙,位于东南方,从方位上被视为吉祥。选定“天乙”为村名是希望村中出贵人。“天乙贵人”系干德合力之神,有阳贵、阴贵之别,阳,起于“子”而顺行;阴,起于“申”而逆行,此神实得阴阳配合之和,故能成大吉、解凶厄。隋朝有一位名叫丹元子(姓氏无考)的隐士,在其所著的《步天歌》中,有“天乙太乙当门路,左枢右枢夹南墙”的诗句。

【本文来自齐人善宝的博客,特此致谢!】


淄博二三事
和城市一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