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的主人是王士英和王振坊、王振堂父子。王家是明初从冀州枣强县移民而来。
王家大院始建于光绪初年,整个大院占地十余亩,由二十多个院落组成,青色砖瓦砌成,现在看上去颜色有些陈旧,呈现着风雨侵蚀后留下的斑痕。各院落都有便门相通。主院在东北部,正房前有廊厦,两头各带一厢房。下图是二层小楼中,二楼上的房梁,上面记载了这条梁的时间是“光绪叁拾叁年”。
其西侧建有二层楼一座,可居高临下,俯瞰大院,一目了然;环顾村庄周边景致,尽收眼底。西边的院落隔街而建,两院落由过街楼相连。过街楼为木质结构,犹如一座廊桥,雕刻精细,描画精美。
过街楼南边不远处建有戏台,每逢年节及重要喜庆活动,便请来戏班唱大戏,女眷们便可在过街楼上看戏。如今这个戏台还在,戏台下成了一个“农村文化广场”,我们去的时候村民们正在参加一个产品的宣传活动。
大院四角建有炮楼,一色青石垒成,用于看家护院。院内设有地道,可通往村外,如遇土匪抢劫等特殊情况,可通过地道悄悄转移,以保证人身安全。如今这些炮楼、地道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损坏了。唉,可惜~~
大院的大小院落之间,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可以上下左右相通的门户,常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令人惋惜的是大院南部和西部的院落,都已损毁、坍塌,甚至荡然无存。
旁边的大院还算完好。
大院中还住着人,这两位王姓老人也是王家大院的后人,都已经八十多岁了。
(注:原文首发于2015年)
据记载,王家大院的主人是王士英和王振坊、王振堂父子。王家是明初从冀州枣强县移民而来。到王士英的父亲王兆滨时,王家还十分贫寒。对于王家的发家史,有多种传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王兆滨除了儿子王士英,还有四个女儿,这四姊妹十分勤劳,常年不停的纺线,卖了钱就往天棚上扔,到年底再从天棚上取下,用来买地,若干年下来竟然买下不少田地,王家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
另一种说法则是王家发家始于王士英。那时王家只有半亩薄地,全指望他挑砂锅养家糊口。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他从几十里以外的龙口渭头河挑砂锅到章丘卖完后,回家途中,在大雪迷茫之中捡到一条沉甸甸的褡裢,回家后方才看仔细,这是一条皮褡裢,上有两颗银纽扣,里面装有银元五百两。三年后,王士英也是在卖完窑货返家途中,快到磁窑坞的时候,遇一富商,交谈中富商提及三年前的年三十,为赶回家过年,行色匆忙,又加上天下大雪,丢失褡裢的事。王士英问明情由,将富商约至家中,从天棚上取下皮褡裢,那富商十分震惊,打开一看,里面细丝纹银五百两,一文也不少。富商十分感动,拿出部分银子答谢王士英,被他执意谢绝。后来那富商为了报恩,还是设法给了王士英很大的帮助,王家由此发迹,至清朝末年已有良田六百余亩。
关于王家发迹的这两种说法,都让人感到是人们在口口相传过程中,对王家人创业发家的一种肯定和赞许。这里面既有对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创造财富等观念的肯定,也有对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助人不图报等理念的嘉许,甚至也还存在些许宿命论的色彩,即行善必得好报的成分在其中。
据村里的老人们回忆,从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是王家大院最辉煌的时期。这时期,王家的家业越来越大,不但经营土地,还在淄川、博山、济南等地开商号做买卖。王振坊之子王永魁担任淄川县第五区区长,区公所设在磁窑坞(即今磁村),使王家的声势更为显赫。
因处于那个年代,常有土匪打劫,王永魁便与主持家政的叔父王振堂商量,斥资购买枪械,组织了护院武装。到一九三七年,王家的护院队已达三十多人,长短枪四十多支。一九三八年春,廖荣标司令员带领八路军进驻张李村附近的石牛埠。经过动员说服,王振堂、王永魁叔侄把护院队的0弹药全部送给了八路军。王永魁还送外甥参了军。其后八路军多路武装在磁窑坞会合,王家大院遂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八路军“磁窑坞会师”地点,经过整编,军威大震。抗战时期,山东省委曾在大院里召开过扩大会议,传达贯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领导全省的抗日武装走过“防御、相持、大1”的三阶段,迎来民族斗争胜利的曙光。
王家人深明大义,捐献枪械武装正义之师,为民族战争贡献力量,让人们感受到的是他们在战争年代的壮美之举。
(以上三张图片摄影:王延军)
本文来自“ 清清泉水”的新浪博客,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