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东方分子诊断学术会议隆重召开

文摘   2024-12-24 18:03   天津  

2024年12月14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主办的第五届东方分子诊断学术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会议共设有1个主论坛和8个分论,包括感染、肿瘤、产筛、遗传疾病的分子诊断论坛,人工智能技术论坛以及创新集群论坛,同时新增了微生态论坛、肿瘤标志物研发转化论坛,助力基础研究转化突破。现场大咖云集,共襄学术盛宴。

开幕式由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候任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娄加陶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周琳教授共同主持。

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孙奋勇教授代表分子诊断专科分会致欢迎辞,表示分子诊断对于推动疾病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学术会议,旨在为专家学者间的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开拓分子诊断技术的交叉融合创新,努力实现关键临床问题的转化突破,助力人类健康事业长足发展。

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学检验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专科分会首届主委、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春芳教授进行致辞,回顾了东方分子诊断学术会议的发展历程,未来将秉承分子诊断技术服务临床的宗旨,促进分子诊断学术交流合作和转化应用,推动我国精准医学发展。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崔巍教授致辞,表示分子诊断研究应立足临床疾病诊断痛点问题,积极推动转化应用。面对三明医改新政策提出的要求,提出未来分子诊断技术发展将更加注重临床研究,积极开展临床实际运用的适应性转变,把握新形势的发展机遇不断进步。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颖川教授表示东方分子诊断学术会议作为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分享前沿成果、探讨学术合作的契机。通过本次学术会议,将进一步推动分子诊断技术的临床转化研究,并从重症医学角度对分子诊断技术提出了新的发展期待。

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谭鸣教授代表医学会表达了对参会专家学者的热烈欢迎,表示分子诊断专科分会始终致力于分子推动分子诊断技术进步和转化应用。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探讨分子诊断领域前沿问题,激发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疾病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发展。

(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晨明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院士进行了题为《纳米医学:肿瘤诊断与催化治疗》的精彩报告。从纳米医学的概念、现状与思考出发,首先介绍了纳米偶联技术对胰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基于循环肿瘤DNA中的KRAS突变和外泌体双蛋白检测,助力推动高灵敏度和准确性的胰腺癌检测。随后介绍了纳米催化肿瘤治疗领域,通过材料的ROS催化功能,利用低剂量药物实现肿瘤特异性杀伤。最后,施院士强调了钙剥夺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通过LDH材料搭载EDTA螯合吞噬细胞中的钙离子,实现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相继激活,并增加肿瘤部位免疫浸润,表现出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和应用前景。

(上海市东方医院吴文娟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医学院王平副院长带来了题为《氨基酸限制赋能肿瘤治疗》的精彩报告,围绕细胞营养应激应答机制与细胞命运调控介绍了相关前沿工作。首先,研究解析了细胞感知缬氨酸匮乏的独立于mTORC1的非经典调控机制,创新性地提出营养代谢应激、表观遗传调控与DNA损伤交互的调控模式,并发现缬氨酸抑制协同PARP抑制剂的肿瘤治疗新策略。此外,王院长还介绍了氨基酸限制协同胆固醇通路抑制治疗肿瘤的新发现,揭示了7-脱氢胆固醇抑制铁死亡的新机制,将远端胆固醇通路作为肿瘤治疗靶点,提出保护器官损伤的新策略和卡利拉嗪老药新用的新思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胡必杰主任进行了题为《用好分子检测技术,提升抗感染决策水平》的精彩报告。胡主任从临床抗感染治疗用药角度,指出病原学诊断的关键作用。从提升目标性抗感染治疗比例,疑难感染病的认识辨别能力,感染病整体诊疗成本与花费,感染病疫情防控和预后结局,处置感染病的知识能力要求五个方面,结合临床病例,详细辩证地解读了分子检测技术对抗感染治疗的两面性。如何正确看待分子诊断检测技术结果,切实提高疾病诊断效率,指导科学用药而非过度治疗,是未来仍需不断努力的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仁泉教授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崔巍教授带来题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现状与挑战》的精彩报告,系统阐述了循环肿瘤细胞(CTC)的研究进展。崔教授首先介绍了CTC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指出CTC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立足CTC临床研究,从CTC富集、鉴定和功能表征方面解析了相关前沿分子检测技术。探讨了CTC富集鉴定技术标准化和CTC单细胞测序分析的发展前景及挑战,提出CTC多组学综合分析对于推动肿瘤精准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陈福祥教授主持)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娄加陶教授带来题为《分子诊断在肿瘤管理中的价值》的精彩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分子诊断技术变革历程,提出新技术进步引领肿瘤标志物进入“组学”新时代,解析了肺癌骨转移过程中定植和休眠解除机制。随后,围绕肿瘤游离DNA分子诊断检测进行了一系列新技术开发,并指出在肿瘤伴随诊断中的应用潜力。最后,娄教授介绍了分子诊断在肿瘤复发及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的应用,提出了分子诊断在多学科交叉、应用规范化标准和快速检测的未来肿瘤管理展望。

(专题会)

上海市临检中心党委书记何智纯教授主持,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赵金艳教授带来题为《流式检测——应用新视野》的主题报告。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娄加陶教授主持,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厉倩教授带来题为《可溶性炎症因子检测临床应用》的主题报告。

【感染分子诊断论坛】

感染分子诊断论坛第一个专题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李敏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陈雨欣教授作《HBV精准检测,加速消除乙肝危害》专题报告。

随后,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临床中心的朱召芹教授主持,上海市东方医院的吴文娟教授进行论坛开幕致辞。

接着,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高春芳教授主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张欣欣教授作《HBV RNA在乙肝病毒感染诊断治疗中的价值》专题报告。

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的肖艳群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朱召芹教授作《浅谈传染病分级自动化检测体系和数字化实验室管理平台的搭建》专题报告。

论坛上半场最后一个专题报告由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常东教授主持,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的王雪亮教授作《从室间质量评价看多重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的质量》专题报告。

在下半场的感染分子诊断论坛中,首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莫茜教授主持,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徐锦教授作《再谈呼吸道合胞病毒》专题报告。

随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余跃天教授主持,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蒋晓飞教授作《分子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接着,由上海市东方医院郭建教授主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王蒙蒙教授作《参附通过PI3K-AKT调控自噬对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专题报告。

最后一个专题报告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郭燕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魏慕筠教授作专题报告,谈《从临床真实监测数据初探m到t的未来应用》。

【微生态论坛】

首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宗明教授主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任泉教授作《精准评估宫颈癌变风险新利器-HPV E6/E7 mRNA基因检测》专题报告。

微生态论坛上半场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翁文浩教授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杨翠霞教授主持。论坛伊始,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宁宁教授作开场致辞。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洛南教授作《基于动态网络标志物的疾病预警与AI应用》专题报告。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侯晋教授作《鼻腔共生微生物与过敏性鼻炎》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江一舟教授作《三阴性乳腺癌的精准免疫治疗》专题报告。

论坛下半场由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王顺利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刘宁宁教授主持。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汪胜教授作《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张晨虹教授作《精准调控肠道微生物组改善代谢病》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史卫峰教授作《新发传染病防控:从溯源到反向病原学》专题报告。

【肿瘤分子诊断论坛】

肿瘤分子诊断论坛顺利召开。首先,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的潘秋辉教授和上海健康医学院陈正虎教授主持。

上海市中医院尹磊淼教授作《针灸转化医学研究和智慧医疗》专题报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钧教授作《质谱在肿瘤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于文强教授作《全癌标志物与肿瘤精准诊疗全新实践》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丁显廷教授作《单细胞蛋白检测技术及肿瘤标志物的筛选》专题报告。

下半场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邹琳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岳朝艳教授主持。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文文教授作《肝胆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专题报告。

江苏大学钱晖教授作《外泌体与肿瘤分子诊疗研究》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钱斌治教授作《单细胞转录组基准评价体系研究》专题报告。

东南大学夏洪平教授作《肿瘤新型分子病理免疫标准物与精准诊疗探索》专题报告。

【产前分子诊断论坛】

在产前分子诊断论坛上,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盛慧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梁晓华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持会议。

(专题会)

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胡彬作《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助力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孙路明教授作《非免疫性胎儿水肿的诊治》专题报告。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庆阁教授作《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无创产前诊断李庆阁新策略探讨》专题报告。

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谭跃球教授作《胎儿畸形的分子诊断与生殖干预》专题报告。

之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董磊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四人民医院满秋红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持会议。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刘灵教授作《产前高通量测序本地化实践》专题报告。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颜宏利教授作《遗传性肿瘤患者基因诊断与垂直阻断进展》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晨明教授作《新一代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2.0临床应用策略专家共识解读》专题报告。

【人工智能技术】

在人工智能技术论坛上,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张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吴冰冰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持会议。

(专题会)

上海润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朱捷作《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医院数智化升级》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俞章盛教授作《基于病理的智能诊断预测模型》专题报告。

同济大学朱瑞新教授作《寻找真实的微生物群与IBD的关系》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叶幼琼教授作《肿瘤空间解码》专题报告。

之后,由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骆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杨海鸥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持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沈红斌教授作《基于人工智能的蛋白质多模态大数据快速分析方法》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朱山风教授作《DeepMHCll and DeepMHC: Recent Advances in MHC-peptide Binding Prediction》专题报告。

同济大学刘琴教授作《基于异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医学人工智能模型-抗癌联合药敏分析》专题报告。

【创新集群论坛】

在创新集群论坛上,由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吕盈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林锦骠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持会议。

(专题会)

中翰盛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明作《国际创新标志物肝素结合蛋白在器官功能障碍方面的应用》专题报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王颖教授作《病毒相关肿瘤高通量测序与人工智能应用》专题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毛东升教授作《分子编码技术赋能疾病精准诊断》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徐海燕教授作《胰腺癌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专题报告。

之后,由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吴蓉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罗清琼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房萌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持会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柏乾明教授作《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分子检测策略及研究进展》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邓萱教授作《肠癌耐药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王琳教授作《肺癌早期实验室诊断及转化》专题报告。

【遗传病分子诊断论坛】

在遗传病分子诊断论坛上,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顾学范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松长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持会议。

四川省人民医院傅启华教授作《科技创新助力遗传病分子诊断》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剑教授作《罕见病新候选致病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策略》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范燕洁教授作《外显子组测序的拓展分析及临床实践——单亲二体及基因印记疾病》专题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军玉教授作《综合性携带者筛查的临床实践:预防遗传病》专题报告。

之后,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李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李淑元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持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杜艳芝教授作《肠源性分子靶标:探索治疗PCOS的新路径》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安宇教授作《X染色体失活与疾病》专题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昱教授作《长读长测序在遗传病分子诊断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鲍芸教授作《遗传病基因变异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规范》专题报告。

【肿瘤标志物研发转化路径论坛】

在肿瘤标志物研发转化路径论坛上,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程韵枫教授、复旦大学黄竞荷教授和上海长海医院唐古生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持会议。

国家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徐平教授作《蛋白质深度覆盖和末端组学技术发展及在肝病分子诊断标志物精准鉴定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杜紫明教授作《EBV-DNA在鼻咽癌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及面临的问题》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仁泉教授作《糖基化分子修饰在肿瘤代谢与耐药中的作用》专题报告。

之后,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黄文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郭林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主持会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春燕教授作《新型血液标志物在肿瘤预防中的应用》专题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董海莹教授做《CACA肿瘤分子诊断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专题报告。

最后,肿瘤标志物研发转化领域创新巨作《肿瘤标志物筛选鉴定及临床转化路径指南》编写推进会隆重召开。本书将分别从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需求、应用场景、各类型肿瘤标志物筛选鉴定技术路径、临床验证、性能评估、转化应用政策等方向全面展示一个好的肿瘤标志物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为从事肿瘤标志物研发转化的医、研、企、政相关人员提供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参会人员包含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主任委员邢金良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孙奋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崔巍教授、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徐平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玮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卢仁泉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医学研究院董海莹教授等领域权威专家。

会议伊始,董海莹教授对《肿瘤标志物研发转化路径指南》一书的编写进度进行详细阐述。董海莹教授介绍了《肿瘤标志物研发转化路径指南》的主要章节及编委,以及现阶段编写任务及任务进度,并对相关编写细节提出建议。

在集体讨论阶段,孙奋勇教授指出,《肿瘤标志物研发转化路径指南》的编写需充分体现出先进性、即时性和连续性,使其成为领域研发转化的红宝书。现阶段本书的编写工作稳步进行,具有极高的组织性和逻辑性。通过联合创新企业,可更好地实现肿瘤标志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推广。

接着,邢金良教授指出,本书将极大激发相关企业的创新潜力,促进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后续工作将依凭各位专家编委的资源优势,视野优势,以更高的平台实现本书的编写推进。同时,邢金良教授希望,可通过小型闭门会等即时沟通措施实现最新研究及技术的交流,提升肿瘤标志物领域组织协助能力,推进新型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转化。

最后,崔巍教授对本书编写框架及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宝贵意见。

此次编写推进会的顺利召开,标志着《肿瘤标志物研发转化路径指南》编写工作正式步入新的阶段,也预示着我国肿瘤标志物研发转化工作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希望本书能为推动我国肿瘤标志物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乃至肿瘤诊防治方面做出贡献。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官方公众号,秉承“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发展共赢”理念,专注于肿瘤标志领域前沿进展、品牌会议、培训巡讲等,汇聚海内外肿瘤标志领域医研企优秀人才,期待您的加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