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在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开幕式上,对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进行了颁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本奖项授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在肿瘤防治医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单位。其中,《基于肿瘤微环境的非小细胞肺癌分子调控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项目,获得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殊荣。【ONCO前沿】携手中国抗癌协会打造独家「科技有约」采访间,本期邀请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做客采访间,为大家分享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机制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部肿瘤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个案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候任主委
湖北省免疫学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候任主委
众所周知,肿瘤微环境是决定治疗响应的重要因素,阐明微环境调控机制对发现治疗新靶点、开发新型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褚倩教授项目组聚焦NSCLC肿瘤微环境,围绕CD8+ T细胞杀伤机制及增强策略取得三大成果:1. 揭示NSCLC微环境新机制,发现ACSL5、反油酸代谢、CCL7等新靶点,提出免疫增敏策略并开发PD-1Ab-CCL7融合蛋白;2. 自主研发全球首个TGF-β/PD-L1双抗YM101和TGF-β/VEGF双抗Y332D,克服免疫治疗耐药;3. 提出YM101联合STING激动剂、抗血管药物与多靶点抗血管TKI等新型联合治疗策略,建立晚期NSCLC精准治疗模式,延长患者生存期。
褚倩教授称非常荣幸可以代表团队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此乃十年磨砺、团队共力之果。报奖之旅,成果凝练,未来方向愈明。衷心感谢团队成员、合作伙伴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多年来的精诚合作与鼎力支持。
肿瘤微环境,这一决定抗肿瘤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正引领着褚倩教授团队探索新型治疗靶点与策略。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中,褚教授深入剖析其微环境特性,尤其关注CD8+T淋巴细胞的调控机制,并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针对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亚型,创新性地提出联合治疗方案,将化疗、免疫治疗与新型多靶抗血管药物相结合,成功将患者的无疾病进展时间延长至13.4个月,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显著进步。
然而,这只是褚倩教授团队科研成果的冰山一角。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肿瘤微环境机制的深入探索,发现了两个全新靶点——CCL7与ACSL5。这两个核心调控因子能够显著增强CT8+T淋巴细胞的杀伤功能,为抗肿瘤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基于这一发现,褚教授团队已成功合成全球首个PD-1Ab-CCL7融合蛋白,并期待通过转化研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来长远福祉。这些研究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更为肿瘤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
褚教授表示中国抗癌协会提出的“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策略,以其高瞻远瞩的视野,引领着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整合,这一理念不仅贯穿于医学内部各学科的交融,更拓展至医学与人文、医学与其他科学范畴的深度融合。
今年获奖的科研成果均生动诠释了整合的力量。褚倩教授团队的研究由三大支柱构成:首先,基础研究团队在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引领下,深入探寻肿瘤微环境的奥秘,为后续的转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褚教授团队致力于实现从0到1的突破,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行的临床新药,这是科学与医学转化的关键一跃。最后,期待新药能够真正落地,成为造福患者的具体治疗策略,这离不开临床大夫的辛勤付出与智慧贡献。三者的紧密结合,展现了不同学科间的无缝整合。
而在科研内部,整合不仅限于学科之间,更涵盖了探寻领域的融合与国际化视野的拓展。褚教授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双特性抗体——TGF-β/PD-L1对称双特异性抗体YM101与全球首个TGF-β/VEGF双抗Y332D,不仅获得了中国与美国的临床研究批件,更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期与二期临床研究。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科研的创新与实力,更彰显了整合策略在更广义范畴上的成功应用。
总之,整合的力量正引领着临床专家迈向肿瘤治疗的新篇章,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肿瘤防治事业贡献着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