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王宇教授:以“创新”为刃破局甲状腺癌迷雾,凭“体系”之力构建治疗全新篇章

文摘   2024-12-23 18:02   天津  

导语  Introduction

在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开幕式上,对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进行了颁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本奖项授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在肿瘤防治医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单位。其中,《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科技奖二等奖。【ONCO前沿】携手中国抗癌协会打造独家「科技有约」采访间,本期邀请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宇教授做客采访间,为大家分享了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探索和平台构建以及临床到转化的全链路探索,展现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担任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甲状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普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后任主委,等多个全国、省市级学术团体职务。曾获多项全国性竞赛奖项。

擅长头颈部常见良恶性肿瘤:甲状腺、唾液腺、软组织、口腔、喉咽、喉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的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致力于甲状腺及头颈部肿瘤腔镜/机器人手术;保留功能的喉、喉咽手术;口腔癌、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等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晚期甲状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及探索性治疗。作为主持及主要参与者参加30余项局级、省市级、国家级与国际多中心基础及临床试验。主持10余项研究者发起甲状腺癌、头颈部肿瘤临床试验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担任多个国内核心、SCI收录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在国内核心如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SCI收录期刊Head & Neck、Thyroid、Clinical Cancer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Discovery等系列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



一、荣誉加冕,团队聚力:甲状腺癌治疗新体系获奖


王宇教授表示非常荣幸代表团队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首先感谢肿瘤界同行对该项目的认可和肯定以及国内同行在项目中的大力支持。紧接着王宇教授强调了团队合作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特别感谢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提供的平台支持以及组建的甲状腺头颈肿瘤的多学科诊治团队。该团队涵盖了放疗、化疗、外科、病理、影像诊断、核医学、护理、科研和统计等多个领域,共同致力于甲状腺、头颈肿瘤的治疗工作。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常被误认为“懒癌”,但实际上其多种病理类型的预后差异很大,且都存在晚期病例。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癌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仍需努力提升。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占总体甲状腺癌的5%-10%,可能因侵犯气管、喉、颈部大血管等重要结构致死致残,因此不容忽视。提高我国甲状腺癌整体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攻克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在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治疗存在重要临床意义,但是其体系尚不完善。基于此,王宇教授团队开展了《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项目,并荣获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



二、生命之光,数据之桥:甲状腺癌科研中患者与科学家的温情交响


建立国内最大的多中心甲状腺癌数据库和一流的局晚甲状腺癌样本库,确实需要多方面的合作。这不仅包括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患者的支持和参与同样至关重要。


在临床试验的过程中,王宇教授团队始终遵循国家批准的规范化流程,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当患者参与临床试验时,临床专家会进行充分的告知,确保他们了解试验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预期的效果。有些患者经历了多次肿瘤复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在与他们交流时,王教授发现他们非常坦诚和真诚。他们深知疾病的难治性和治疗手段的有限性,但仍然愿意参与临床试验,以探索新的治疗模式。他们做好了面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或疗效不如预期的准备,并以他们的绵薄之力来支持甲状腺癌的诊治事业。这种患者的支持和参与,不仅为临床试验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反馈,也为临床攻克甲状腺癌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信心。王教授表示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也是团队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三、分型破局,精准引航:分子分型引领精准医疗时代


与其他肿瘤相比,甲状腺癌的系统治疗确实相对落后。这主要体现在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和方案相对有限,且主要基于基因检测的结果。目前,针对甲状腺癌的基因突变,如BRAF突变、RET突变或融合、NTRK融合等,已有一些针对性的药物被开发出来,但整体而言,治疗选项仍然较少。


随着研究的深入,甲状腺癌的分子分型逐渐清晰,这为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临床科研一体流程推动基础和转化性研究。在滤泡上皮来源甲状腺癌中筛选去分化/失分化或侵袭性增强的分子标志物,并为揭示甲状腺癌演进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在起源于滤泡旁C细胞的髓样癌系列研究中,发表了国际上首个甲状腺髓样癌多组学分子分型,指出了每种分子分型潜在的精准治疗方向。这些分型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为后续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然而,要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包括与药物研发机构的临床前研究、治疗方案的设计以及临床试验的实施等。



四、晨曦微露,破晓之光:照亮防治整合,守护生命希望


王宇教授高度认同中国抗癌协会秉持“肿瘤防治,赢在整合”的核心理念,“防治”与“整合”非常贴切地概括了甲状腺癌工作中的重要理念和实践。


在甲状腺癌的防治方面,王宇教授指出不仅关注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更秉持“治病于未病”的中医理念,致力于在肿瘤发生前阻止相关危险因素;倡导“治病于微病”,对于已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协会倡导规范治疗,以阻止肿瘤进入晚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这系列工作包括了通过科普工作,提醒民众注意甲状腺癌的高危因素和早期症状,以便及时进行超声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测等相关检查。


在甲状腺癌的整合方面,王宇教授强调,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整合,进一步升级多学科诊疗团队。这包括与外科、内分泌科、放疗科、核医学科、病理科、中医等多个学科密切合作,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治疗服务。通过多学科整合,协会努力提高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同时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心理支持、营养指导等全方位关怀。


综上所述,王宇教授表示,甲状腺癌的防治与整合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临床医生、科研人员、患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科普教育、推动多学科整合等措施,我们可以为提高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医研并进,学研相长:科研临床紧密融合,推动医学进步


在传统观念中,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常被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但王宇教授表示从他的视角来看,这两者实际上是同一回事。目前,临床应用的大多是相对成熟的诊疗手段,这些手段基于明确的循证医学依据,旨在规范诊治、保障疗效。但如需要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必然需要对新技术和新治疗方案进行探索,这就需要与科研工作密切结合。


以晚期甲状腺癌的诊治为例,这是一个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过程。在病人的诊治过程中,科研项目也在同步进行,并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科研成果中的新发现,如新的分子标志物、治疗靶点等,可以整合到临床研究中进一步探索以及验证,继而进入临床实践,推动整个医疗领域的进步。而临床实践中也会产生诸多的临床问题,从临床出发或从药物敏感性出发,又可以凝练出新的科学问题。


因此,王宇教授认为临床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临床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整个领域的进展。每位医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在科研与临床一体化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发挥特长,共同推动整个医疗体系的进步。无论是侧重于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还是对转化研究投入更多精力的科研型医生,都能在这一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官方公众号,秉承“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发展共赢”理念,专注于肿瘤标志领域前沿进展、品牌会议、培训巡讲等,汇聚海内外肿瘤标志领域医研企优秀人才,期待您的加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