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在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开幕式上,为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进行了颁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本奖项授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在肿瘤防治医学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单位。其中,《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规范化诊治体系的创建及临床推广应用》荣获科技奖一等奖。【ONCO前沿】有幸采访到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郭伟教授,为大家分享该创新技术成果的背景及其对于中国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HNMM)患者的重要意义。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口腔颌面肿瘤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亚洲冷冻治疗学会副主席
国际牙医师学院会士
中国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荣获上海市发明金奖
2011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3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
1989年师从邱蔚六院士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9-2003年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2003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修。主要从事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逾30年。尤其对晚期口腔癌、黑色素瘤的靶向和整合序列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曙光计划”资助;承担省部级课题13项。培养已毕业硕士8名,博士16名,先后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NEJM、JAMA、Nature Medicine)。主编专著5部。此外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才培养计划三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也是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我的导师邱蔚六院士是中心的名誉主任,也是我国口腔医学界的首位院士。1989年,我有幸师从邱院士攻读博士学位。邱院士不仅是我的导师,更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他提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头颈部肿瘤种类繁多,其中恶性黑色素瘤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治疗方法相对有限,总体5年生存率在20%徘徊。组建攻坚团队势在必行,力争在10-20年内实现恶性黑色素瘤在诊断与治疗方面的重大突破,让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这一愿景成为我们团队20年来不懈追求的核心目标。
然而,这条探索之路充满挑战:一是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多发生在黏膜,恶性度极高,病程进展较快,致死率高;二是该病的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隐匿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三是临床缺乏诊治规范;四是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难以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然而,由于该病好发于东亚人群,而东亚地区人口约16亿,其中我国占比87%,因此,基于庞大人口规模下的实际病患人数并不少,这个人口基数也为我们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首先,在研究起步阶段,我们回顾了过去20年我院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存状况。令人震惊的是,接受单纯手术治疗的晚期患者在5年随访中的生存率几近为零。这引发我们深思,究竟是治疗方案存在问题,还是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导致了就诊的延误?比如一些患者错误地将症状当作水泡处理,个别甚至直接用牙签挑破。对疾病的认知不足直接影响了生存率,20%的5年生存率亟待突破。在长达20年的探索中,我们经历了重重困难,也曾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但坚定的信念引领着我们前行的方向。2013年,我们一典型病例论文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IF=176)上发表,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
其次,在基础研究方面,以往我们临床上对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HNMM)的治疗多依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HNMM的TNM分期。但是业内对于AJCC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TNM分期系统的争议由来已久,核心问题在于这一分期系统缺乏T1和T2分期。我们团队通过对大样本、多因素、系统性潜心分析,率先发现早期HNMM的存在循证医学证据,建立了涵盖T1和T2的新临床分期,填补了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在HNMM早期病理分期的空白。并据此针对早期病例,手术、冷冻消融等治疗手段的效果较好,我们倡导通过精准治疗以避免过度医疗,既节省了医疗资源,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及国家的负担。这一分类已在CACA指南中详细描述,并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的广泛认可。
其一,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冷冻技术和设备还相对简陋,操作过程中仅能依靠棉签蘸取液氮。后来团队研发了液氮冷冻器,增强了冷冻的作用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冷冻效率。近年来,随着全球冷冻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引进了“氩氦刀”,基于焦耳-汤姆逊原理,利用氩气和氦气的冷热置换特性,实现了对病变组织的精准冷冻和复温,以达到消融和破坏肿瘤细胞的目的。这一创新技术的突破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晚期肿瘤,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现阶段,针对HNMM的冷冻消融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其二,团队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密切相关。2020年11月,中国抗癌协会口腔颌面肿瘤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在广州成立,依托中国抗癌协会的学术平台,以樊代明院士倡导的“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方针为指引,专注于疾病的预防与早期发现。以往,临床实践的关注点多聚焦于治疗,而现在我们深刻认识到,重点前移开展筛查与预防,能够更早地发现早期病例,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正是肿瘤“三早”原则的核心所在。
其三,随着口腔颌面部肿瘤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治疗过程会对患者的容貌产生负面影响。这不仅损害患者的自尊心,也严重降低了他们的生存质量。即使疾病得以治愈,外观的改变依然会导致患者难以重新融入社会、回归正常生活。因此,我们积极响应中国抗癌协会提出的康复理念,运用独特的赝复技术,通过义颌、义鼻、义齿等对重要器官进行修复,帮助患者提升自信心。
在邱院士的指导下,我们创建了HNMM规范化诊疗体系,即原发灶冷冻消融术→术后辅助化疗→颈淋巴清扫→生物治疗(干扰素,靶向及免疫治疗)→赝复体修复→全程管理等。从终身随访管理的角度,秉承“防筛诊治康,评扶控护生”方针,力争患者能够享受我国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治疗模式。我们于2015年、2021年先后发布两版专家共识,并于2022年《CACA口腔颌面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诊疗指南》发表后,先后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巡讲,力求将这一诊疗体系推广到各级医院,同时指南进入200多所医学院校,五进为基,助力我国医学教育。
具体来说,针对原发灶的治疗以冷冻消融为主。由于HNMM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0%,远处转移率达40%,对可切除患者需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予辅助化疗,但目前国际上化疗的进展相对缓慢,有效率仅约10%。对于化疗后进展的患者,可以考虑靶向、免疫或中医药等治疗手段。
皮肤黑色素瘤中BRAF突变较为常见,总体突变率可以达到50%-60%,但在HNMM的突变率仅约5%,因此仅少数HNMM患者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2018年,我们团队率先开展了恶性黑色素瘤的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并在美国病理学杂志首次报道了HNMM的一个罕见靶点——CDK4基因扩增,目前国内外针对这一靶点的靶向药物已相继上市。基于这一发现,我们开展了一项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HNMM中CDK4基因扩增率高达60%,为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成果也首次在国际期刊发布。此外,对于伴远处转移的患者,靶免联合治疗也大幅提升了有效率。
在经过这一系列治疗后,常会导致患者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或器官缺失,我们可以通过义眼、义鼻、义齿等修复手段,恢复患者面部外观,以及咀嚼、吞咽、语言表达等重要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到2030年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经过不懈努力,HNMM的5年生存率已从20%提升至35%。然而,35%并不是终点,我们的目标是实现50%-60%的生存率。我们相信,依托中国抗癌协会的学术平台,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将进一步拓展肿瘤防治的专科建设和科普教育,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
近年来,中国在医学和药学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过去,国际新药问世后,往往需要长达10-20年的时间才能惠及我国患者。而现在,随着国内创新药企的快速成长,我国新药研发的速度与国际水平日益接近。新型抗肿瘤药物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涌现,有效改善了我国肿瘤患者的生存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涵盖贸易,也促进了文化交流。我们团队在新疆也设立了中心,与周边国家建立联系,同时从黑龙江赴俄罗斯推广我们的治疗技术。此外,我还担任亚洲冷冻治疗学会副主席,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两次亚洲冷冻治疗学会大会(ASC),今年在印度尼西亚的棉兰顺利召开。我们的目标是为亚洲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积极培训当地医生,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诊疗策略。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程度极高的城市,在医学领域拥有独特优势,尤其是在肿瘤防治与研究方面。HNMM在东亚地区高发,包括韩国、日本等国家,我们依托上海的国际医学中心,持续向亚洲地区拓展。通过建立合作网络,发挥专业优势,共同为全球肿瘤防治事业贡献力量。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历经多年,已然成为业界标杆,不断推动肿瘤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在中国抗癌协会的指导下,我们团队经过20余年的辛勤耕耘,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对我们不懈努力的认可与总结。这份荣誉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获奖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推动我们不断追求卓越的重要动力。
我们深知,防癌抗癌的使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努力,与中国抗癌协会、媒体朋友以及社会各界携手并进,共同推动我国抗癌事业迈向崭新的高度。
我们的目标不仅在于造福我国肿瘤患者,更希望为全球肿瘤防控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我们期待能够培养更多青年人才,使我们的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让生命希望不断延续。
学医是一条充满挑战与荣耀的道路,经历三年疫情的考验,人类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投身医学需要无比的勇气,更需具备毅力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关乎人类生命的艺术。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青年医生肩负着掌握并应用新技术于临床实践的使命。
面对这样的发展潜力,我们感到无比振奋。我们坚信,在祖国综合实力的加持下,年轻一代将继续推动医学的持续发展,共同迎接医学领域的光明未来,为守护每一个生命希望而不懈努力。
Peroration
在医学的道路上,我们不仅仅是在追逐技术的进步,更是在践行对生命的承诺。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项研究的成功,背后都是无数患者的期待与希望。未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科学的严谨与创新,更要强化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与支持。我们相信,在科技不断进步和多学科深入整合的时代,医学将迎来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