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马飞教授:「分子分型」解锁乳腺癌耐药之谜,「精准诊疗」构筑抗癌体系新格局

文摘   2024-12-25 18:05   天津  

导语  Introduction

在2024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开幕式上,对2024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和青年科学家奖进行了颁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本奖项授予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在肿瘤防治医学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单位。其中《基于分子分型的晚期乳腺癌耐药机制研究与精准诊疗体系建立》项目荣获科技奖一等奖。【ONCO前沿】携手中国抗癌协会打造独家「科技有约」采访间,本期邀请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做客采访间,为大家分享他的科学研究之旅。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肿瘤智能化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联合实验室主任

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PI、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

Cancer Innovation 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副主编

Lancet 全球乳腺癌专委会成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副主委

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副主委

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理事长



一、分型而治,乳腺癌治疗的破局之窗


乳腺癌的诊疗策略显著地体现了基于分子分型的分类治疗理念。自20世纪70年代认识雌激素受体,至90年代发现HER2受体,乳腺癌的临床分类逐渐明确,主要包括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以及三阴性乳腺癌。针对这三类乳腺癌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且临床上已展现出显著差异。特别是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及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诊疗过程中,不难发现,即便是非常优秀的治疗方案,也仅适用于部分患者,耐药性和治疗抵抗是肿瘤疾病进展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为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诊疗效果,需要针对乳腺癌不同亚型的特征开展深入研究,在现有治疗方案基础上,精准分层,以个性化治疗为目标,探索创新性治疗策略。

乳腺癌的研究一直走在实体肿瘤研究的前沿,希望以乳腺癌为突破口,为肿瘤防控和治疗,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思路。引领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为整个癌症的防控做出贡献。



二、跨越藩篱,在挑战中寻得突破之道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马飞教授团队始终致力于推进乳腺癌的诊疗工作,在此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挑战与瓶颈。首先,临床研究要有充足的人员,尤其需要高水平、一致性强的临床研究团队,需要各学科间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然而,在十几年前乃至二十年前,中国科研的人才和资源相对匮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寄希望于国家整体医疗水平提升,特别是大医院和龙头医院在科研协作方面进步的同时,也致力于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依托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诊疗质控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机构的先辈,如孙燕院士、徐兵河院士等,全力推进抗肿瘤新药研究的规范化人才培养,在全国近200家医院重点开展了临床研究能力的培训,并逐步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临床研究团队。这为开展更加科学、系统、权威且得到国际认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在早期研究中,数据缺乏也是一大挑战。完善的大数据,尤其是长期随访跟踪结果的大数据,对于临床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科研团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力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涵盖发病、诊疗、康复及最终生存等全流程的肿瘤大数据平台。2018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诊疗质控中心牵头建立了全国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旨在持续监测全国范围内医疗机构的抗肿瘤药物采购使用信息和肿瘤患者临床诊疗信息,以提升抗肿瘤药物的规范化水平和肿瘤诊疗质控信息化建设。目前已有超过2000家医院加入,并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的死亡结局数据进行对接,实现了数据的动态、实时更新。这一平台的建立对于推动我国肿瘤防治的发展、临床研究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再者,所谓“术业有专攻”,跨学科知识的汲取也是需要突破的困境。为从其他学科中吸取更多智慧和经验,团队加强多学科交流,虚心向其他学科的教授专家请教,通过协作的方式共同推进科学研究的进步。

最后,如何平衡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大家思考的重点。为此,团队将科研意识融入临床实践,在门诊、查房、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随时随地收集资料、开展科学研究。这样既解决了时间不足的问题,还使科学研究得以切实落地,与临床实践有效衔接,真正实现临床与科研的同步发展和协同发展。



三、匠心初成,开启乳腺癌诊疗征途


二十年前,肿瘤科学的整体认识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宏观层面深入到细胞水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更是将人类对肿瘤及疾病的理解推向了分子层面,实现了从表象到本质的深刻洞察。科学认知的革新,推动了诊疗技术的快速进步,为医学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也激发了马飞教授投身科研的决心。

二十年如一日地投身科学研究,其源动力则源自日常工作中的成就感与职业荣誉感。尽管临床工作繁忙,但看到患者因治疗而康复,生命得以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那种由衷的成就感与职业荣誉感便油然而生。这成为马飞教授持续前行的强大动力,更加坚定地投身科学研究,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此外,一个和平、安定、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国家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是推动科研工作的重要源动力。近年来,国家在科技政策、资源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医学研究巨大的支持,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助力,不仅增强了研究能力,也让科研工作者们更有信心、更有兴趣去探索未知,追求科学的真谛。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马飞教授得以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表示,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深感荣幸,也期待未来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多突破与贡献。



四、以患者为本,筑肿瘤防控新篇


马飞教授团队以乳腺癌为切入点,致力于全肿瘤治疗的创新研究。他们意识到发展离不开变革,所以必须在理念和模式上实现突破。有调查显示,部分癌症患者并非因癌症而死亡,而是其他疾病或癌症治疗引起的生理心理问题导致死亡。因此,他们倡导科学研究应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多学科交流合作为重心,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实现全民健康的最终目标。

为此,他们积极与心血管、呼吸、消化、生殖等多个学科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创建交叉的新兴学科,如肿瘤心脏病学、肿瘤呼吸病学、肿瘤生殖学和肿瘤内分泌学等。这些学科的建立,不仅推动了肿瘤医学的进步,也促进了团队在乳腺癌防治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此外,医学既具有科学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其长远发展需要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力量。因此,团队从工科、人工智能、数学、物理、化学,甚至哲学、宗教学、人文科学等领域吸取养分,以丰富研究方法和思路。

中国抗癌协会提出的“防,筛,诊,治,康”的整体肿瘤防控策略,是肿瘤防治的重要方略和指导方针,这与我国传统医学中“上医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要减少癌症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仅要着力于治愈早期癌症患者,提高晚期或复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还需要进一步扩展癌症防控的范围。一方面,从空间上扩展,秉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地关注患者的全面健康。另一方面,将癌症防控战线前移,重视高危人群的筛查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此外,还应大力普及癌症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倡导科学预防疾病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马飞教授说,本次研究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是国家的认可,是至高的荣誉,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感谢祖国的繁荣昌盛,让当代人不曾经历战乱,并且能接受从义务教育到高级教育的完整科学体系培养,这赋予大家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同时也给予每个人强烈的使命感。作为医务工作者,肩负着疾病诊疗、患者救助以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崇高使命。尽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荆棘遍布,但职业所带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让人幸福倍增,也激励大家勇于担当,不懈追求。在此,他想对广大的青年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说:“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当铭记初心,勇于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出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官方公众号,秉承“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发展共赢”理念,专注于肿瘤标志领域前沿进展、品牌会议、培训巡讲等,汇聚海内外肿瘤标志领域医研企优秀人才,期待您的加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