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是养鱼的大敌,科学用药对防治鱼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药物选用,应看“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但近年来,不少养殖者在用药过程中忽视了一些细节,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下面结合生产实践,谈谈对鱼病用药的看法。
鱼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季节性。许多鱼病常在4-10月间发生,其中4-6月份和8-10月份是一年中两个主要流行季节。在鱼病流行季节前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药物预防,是补充平时预防不足的一种有效措施,可防病于未然,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用药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上午11时前(一般为9:00-11:00)或 下午3时后(一般为15:00-17:00)施药。此外还可以根据病原体或是鱼的特性来用药,如小瓜虫的治疗要晚上用药!
一种是细菌性鱼病,另一种是寄生虫性鱼病。另外还有病毒性鱼病、并发症等等,但以细菌性鱼病和寄生虫性鱼病最为多见。细菌性鱼病用漂白粉、碘制剂、二氧化氯等杀菌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寄生虫性鱼病常用敌百虫、硫酸铜等灭虫药物治疗。
病情较轻或预防用药,可用剂量的下限;病情较重的鱼,往往已失去摄食能力,则口服方法难以治疗。几种鱼病并发时,应先对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病使用药物。
药物杀灭病原体的效果,常受各种因素影响,一般池水中有机物越多,水温越低,pH值越高,药物毒性就越小,安全浓度也就越大。反之,有机物越少,水温越高,pH值越低,则毒性就越大,安全浓度也就越小。
鲤、鲫鱼习惯栖息在水的底层,投喂药饵时,应用沉性药饵定点投喂,可以避免其它鱼争食药饵,能减少用药量;鲢、鳙鱼因是用鳃滤食,宜用稀面糊浆配成药浆,少量多次泼洒在水面上,可以提高投药效果。
鱼类药物的来源很广,可分为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物。前者如植物性大蒜、大黄等;无机盐药物碘、氯等等。后者有人工合成磺胺类、高锰酸钾、漂白粉、敌百虫等。
漂白粉和强氯精在碱性水体和肥水水体杀菌效果较差,所以其药效在酸性水体下作用较强。溴氯海因不受水体肥瘦、pH等因素影响;
苯扎溴铵在酸性水体中使用效果较好,戊二醛在pH值7.5-8.6碱性水质中,使用效果较好;
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在pH偏碱性水体时使用效果更好。阿维菌素性质不稳定,对光线特别敏感,对鱼类毒性更大些。
溴氰菊酯在水体偏酸性杀虫效果较好。菊酯类药物在肥水下需加大用药量。
鱼病防治药物用量过小,不能发挥消灭病原体的作用;用量过大,又可致使鱼类中毒死亡。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用量。
用药后24小时内,要随时注意鱼群动态,发现异常应立加注新水抢救;若在4-6天内死鱼数量仍保持甚至超过治疗前的水平,说明无疗效,要分析原因,继续治疗。
泼洒法应从上风处逐步向下风处进行,目的是使池塘中的药物浓度均匀。泼洒药物不能同时投喂饵料,最好先喂食,以免影响鱼类摄食。鱼在浮头或浮头刚结束时,不应全池泼洒施药,否则会引起鱼的大批死亡。
内服法要针对各种鱼的生活习性,选用有较强粘性的浮性饵料或沉性饵料混拌药物防治鱼病。浮性饵料可用米糠、麸皮拌药;沉性饵料可用菜饼粉或豆饼粉拌药。多次使用的药液要在每次浸洗后添加一些药物,以保证有效浓度,浸洗后的药液不能倒入鱼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