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初夏,睦野的天台花园已经枝繁叶茂。一起风,胡同里的树招摇着邀请绿植共舞,淅淅漱漱,夏天的香气在胡同里蔓延。
初夏已过半,还未到酷暑,趁着现在的凉风出门走走逛逛,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展览里。我们依然根据个人喜好,为大家整理了近期可趁热食用的“北京2024初夏看展指南”,给大家作为参考。
睦野一角
抟埴之工
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
2024.3.22 - 2024.7.31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火,是可燃物能量释放的一种发光发热产生火焰的高温化学反应。人工火的制造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形成之初的重要里程碑,“使得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后与动物界分开”(恩格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极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促进了人类技术的进步,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原始形态向历史形态的过渡。
黑顶陶器,埃及,涅伽达文化一期(公元前4000-前3500年)
乌萨布提,埃及,第19王朝(公元前1320-前1200年)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即开始利用火加工、制造工具,而陶器就是其中最古老的发明之一。陶器,是用粘土为主要材料,加水调和后,通过手工或在陶轮上塑形,再用火经高温(通常800 °C左右)烧制,使其具有坚固耐用的特质的人工制品。其中一些陶器烧成浅黄色、棕色或黑色,如组成矿物中含有铁,则形成红棕色。陶器常见的用途是饮食、日用容器,亦有人形、动物形等雕像。后来先民又在器物表面用图案或纹饰装饰陶器,结合各地不同的信仰、风俗、技术和审美等因素,从而在世界各地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史前彩陶文化。
人面,美索不达米亚,喀西特王朝(公元前14-前12世纪)
彩陶罐,土耳其,公元前2千纪
对于研究无文字的史前时代纷繁的文化类型和族群,陶器的类型学、年代学和图像学,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二氧化硅(silica)、釉料(glazes)和其他非金属材质等合适材料的发现,以及达到必要温度的烧制技术的提高,产生了釉陶,这与玻璃技术的演进几乎是同步的。陶器的发展最终产生了瓷器(又称磁器)——“火与土”结合最高级的状态。瓷器,是由取代了粘土的瓷石(porcelain stone)、高岭土(kaolin)、长石(feldspar)、石英石(quartz)、莫来石(mullite)等材料制坯,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在炉窑内经过高温(通常1280℃~1400℃)烧制而成的物器。
双耳尖底瓶,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新亚述(公元前8-前7世纪)
彩釉砖,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新亚述(约公元前9世纪)
绿釉双耳壶,叙利亚,帕提亚(公元2-3世纪)
中国拥有悠久的制陶历史,更是瓷器的故乡。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器碎片,被认为是已知年代最早的陶制器皿,其年代可追溯到距今约20,000 至 19,000 年,许多陶器碎片上有烧焦的痕迹,表明这些陶器曾用于烹饪;湖南省道县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玉蟾岩出土的陶器碎片,年代距今约18,300至17,500年;新石器时代,中国拥有发达的陶器文化;自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始,中国即开始用草木灰(其中含有钾和石灰,potash and lime)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生产原始青瓷釉粗瓷;战汉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铅釉技术逐渐成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3世纪-10世纪),形成以单色釉为主的青瓷、白瓷两大瓷系,从而为宋代以后瓷器生产一波又一波的高峰奠定了基础。
人面陶瓮,巴基斯坦,公元前2千纪
“抟埴之工: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陶瓷艺术”特展,时间维度将跨越6000年,空间维度将包括古代亚欧大陆和古埃及,根据展品数量和来源地的分布情况,按区域划分为古代近东地区、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印度河流域文明、地中海区域、中亚的晚期彩陶、伊朗伊斯兰前期、东亚和东南亚7个单元。虽非全景式呈现,却可从这些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展品中,不仅欣赏其制作工艺之精美,又可从独具匠心的各种造型中,窥见中国之外从早期陶器到晚期瓷器的发展历程,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的交流互鉴带来的文化交融和社会进步。
时间、记忆与刹那
杉本博司的书影音
2024.3.23-2024.6.23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日本摄影师杉本博司是当代国际最知名的亚洲摄影师之一,被认为是「观念摄影」流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黑白摄影为主,惯于探讨时间、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问题,审视感知的本质和意识起源。
《UA剧场,纽约》,杉本博司,1978年
《尤宁城汽车影院,尤宁城》,杉本博司,1993年
耀眼的白色银幕成为这一系列的代表性特征,也浓缩了一部部完整的电影。杉本博司在拍摄“剧院”系列时,将相机架在剧院观众席的后方,曝光时间则设置为即将放映的电影时长。整部影片在时间的流逝中化为一道静止的白光,也是照片中唯一的光源,映照出银幕附近的剧院环境。
“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展览现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这些空旷场景中的银幕仿佛暗示着集体观影仪式的精神特质,唤醒了观者对屏幕背后所承载时间的记忆。对于杉本博司来说,他的记忆中也保存着关于电影的最初印象——他第一次进电影院是和母亲观看《野玫瑰》,影片讲述了维也纳少年合唱团的故事,而杉本博司还能想起放映开始时的场景。
《佛之海049(三联)》,杉本博司,1995年
《世界贸易中心》,杉本博司,1997年
🌟【睦野福利】🌟
......
点击文末在看,
留言随便聊聊你对本展览或文中任意展览的想法,
我们将赠出1张本展览门票
给评论最走心的伙伴
刘焕章 向京「人体」
2024.5.21-2024.7.21
星空间
星空间欣然宣布,于2024年5月21日呈现刘焕章与向京的双人展“人体”。
摄影:向京工作室
白色的处女
Virgin in White
玻璃钢着色
Fiberglass, painted
166 × 57 × 72 cm
2002
摄影:靳军
束手无策
Helpless
木
Wood
110 × 36 × 27 cm
1999
刘焕章与向京,作为新中国不同代际的雕塑家,各自承载着中国艺术史演进历程中的独特使命与价值。刘焕章延续了滑田友对中国雕塑现代性转型的探索,他的作品巧妙融合了现代雕塑语言与中国文化元素,确立了属于他自己的雕塑民族化的现代主义之路。向京,成长于中国艺术家主动融入全球的时代,她被当代艺术的观念与方法吸引,勇敢挑战传统,抗拒平庸与腐朽,在艺术中追问人性。
纵观刘焕章的艺术生涯,人体是贯穿始终的创作核心。艺术家使用偶然捡来的材料,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创作富有概括性的人体雕塑。他将巧与拙、繁与简、残与整、隐与显的美学观念融入材料的天然形态,为人体造型注入独特的形式美。刘焕章的女性人体,无论侧卧、站立还是仰坐,都流露着恬静含蓄的美感,体现艺术家对人性的细微体察。刘焕章自觉地吸纳着欧洲现代造型艺术的影响,但他拒绝照搬西方现代主义的样式,而固执地根植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他兼收并蓄秦汉雕刻的浑厚与六朝造像的温婉柔美,或是远古时代玉石雕刻的简约古拙,以洗练的刀法创造出富于律动感的雕刻之美。
1981年,刘焕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首次雕塑家个展,多达372件的小型雕塑展现出他不可思议的艺术热忱与创造力。这次展览深深触动了当时年仅十三岁的向京,她惊讶于刘焕章在私人创作领域所饱含的旺盛活力,竟在特殊时期后的短短几年中创作出如此丰富的作品。1989年刘焕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二次个展,表达女性俏皮可爱、挣扎压抑等细腻情感的人体作品出现在展览里。从刘焕章的作品中,向京感知到时代温度的回暖与人性的复苏,美是一种个人化表达的理念从此在向京心里埋下种子。
「月相」
2024.5.18-2024秋季
里森画廊 北京空间
克里斯多夫·勒·布伦 (Christopher Le Brun) 在里森北京的个展「月相」中呈现的一系列全新绘画,重新向观众介绍了常见于艺术家早期实践的具象元素,并凸显了其艺术创作中固有的音乐性。作为画家,在二十世纪晚期关于选择抽象还是具象的道路上,勒·布伦选择信赖自身的直觉与视觉经验,在二者间持续创造丰富的对话。过去十年中,他发展出了具有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抽象风格:“尽管曾因缺少表现物而若有所失,但我也渴望我的作品是形式的、抽象的——从而是自足的。最理想的状态便是作品能拥有独立于我的价值。”
自1980年代以来,克里斯多夫·勒·布伦爵士 (Sir Christopher Le Brun) 便是享誉世界的画家,他的作品形式主要包括油画、版画和雕塑。他于2011年至2019年担任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Royal Academy of Arts) 的院长,时至今日仍是英国艺坛举足轻重的人物。2021年,勒·布伦被授予骑士爵位。2023年初,他的两件重要作品分别被伦敦泰特美术馆和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收藏。
Christopher Le Brun, Phases of the Moon II (detail), 2023, Oil on canvas
Christopher Le Brun, Lontano (detail), 2023, Oil on canvas
具体派的自由与形式
前川强 & 名坂有子
2024.5.18-2024.6.29
白石画廊北京
白石画廊北京荣幸呈现《具体派的自由与形式:前川强与名坂有子》双人展,此次展览将梳理两位艺术家自1960年起至近期的创作,旨在呈现他们对物质的探索与实验,以及在艺术生涯中持续展现的创作激情和创新力。
两位艺术家都是具体派成员,该团体于1954年由吉原治良在大阪创立,是日本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前卫艺术团体之一,以“做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为信条,每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风格和辨识度。前川强和名坂有子正是具体派第二代的代表艺术家:前川强以各种布料通过缝纫、剪贴、绘画的方式展现物质的张力;名坂有子以圆的形式不断拓宽艺术的边界。
梁好:步虚
2024.5.18 — 2024.9.8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梁好:步虚”展出艺术家50余件雕塑作品,包括两组木质雕塑系列,以及一组由UCCA委任创作的最新石膏雕塑系列作品。此次展览回溯了梁好近十余年的雕塑创作,不仅是对她长期以来围绕材料原貌、非对象性雕塑语言及其与空间场域关系专注探索的呈现,也是向她从80年代中期开启艺术家生涯以来,一直踽踽独行,对国界、性别、线性史观的局限性不以为意的创作路径的致意。
东冲暖流
2024.5.22-2024.6.29
798艺术区HdM画廊北京空间
此次展览名称“东冲暖流”是艺术家创造的一个类地理名词,融合了艺术家位于东冲半岛家乡的地理特征。流经半岛的暖流提高了沿岸地区的湿度和温度,其中所蕴藏的巨大热能滋养着海域中的生命。而郑孟强作品中萦绕着的朦胧感,以及画面所展现出的雾蒙蒙的柔光和湿乎乎的水汽,与其早年生活的南方海滨城市有着一脉相承的地域气质。
《东冲暖流》,布面油画,200x250cm, 2024
《一次别离》,布面油画,150x110cm, 2023
郑孟强的创作大多基于其个人成长故事,是一种日记性质的自述,依赖并聚焦于人生经历所引发的真实情感。艺术家运用类似电影镜头的构图和低饱和度色组成的“块面”,使作品呈现出具有雕塑感的瞬间,并重构出理想的视觉情境。这些记忆碎片式的画面凝结为成长过程中的叙事图像,其中暗示的并不是事件的发展,而是对往事的回溯。故乡的海岸线、粉红色的礁石、黄昏与夏夜、以及相互依靠的人都成为了他作品中反复表述的对象。
焚舟纪
Burning Your Boats
2024.5.22-2024.6.22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猎魔人/ The Witcher
1991
布面坦培拉油彩/ Oil and tempera on canvas
65.2×91cm
多孔 之一/ Foram I
2023
上釉炻器/ Glzaed stoneware
52×19×30cm
谭永勍/ Tan Yongqing
夏娃/ Eve
2020-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80×100cm
Europa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20×180cm
李欣遥/ Li Xinyao
Karma
2022
绢本综合材料/ Mixed media on silk
95×90cm
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神性之间的拉扯与争夺构筑了人类追求精神需求时的本质,而我们时刻面对的世界结构或许正如克苏鲁神话中在嘈杂中沉睡的盲目痴愚之神阿撒托斯(Azathoth),宇宙不过一场冷酷、无目的的幻梦。群展中艺术家们正是脱胎于对客观世界逻辑严密形象与色彩的关注,转而追求主观性的无限制表达。展览试图构建一个流动、立体的话语空间,不同的信仰模式与残片在这里交换信息,传递秘密,十一个在日常中紧攥的意志力在此呈现他们生命中的片段成果。在无法抓住的全部中,他们选定了各自的岛屿,四面环绕的海洋对他们而言并非隔绝世界的险界,而是包裹那些制造秘仪茧房的护城河。
王文婷/ Wan Wenting
共生/ Symbiosism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00×200cm
葛莉丝·李/ Grace Lee
Studying the Wind
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linen
86×152cm
在出版内部重新发明出版
Mousse出版实践切片
2024.5.22-2024.9.1
北京中间美术馆
Mousse 当代艺术杂志,第二期内页,2006年7月
Mousse围绕着对自由表达的强烈渴望,尝试以轻松,甚至肆意的方式对原先艺术杂志中古板的概念、文字、图像、材料、色彩等等环节进行了针对性设计:艺术作品被以大尺幅,甚至整版面的刊登在不同材质的纸张上、标语式的文字排列方式、大胆的颜色构成介于当代艺术与商业文化的语言和艺术趣味,都与对全新艺术话语和空间的渴望不谋而合,迅速成为了艺术杂志出版中流行的设计语言。
2011年,Mousse杂志与策展人延斯·霍夫曼(Jens Hoffmann)合作出版项目——《关于策展的十个问题》(Ten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Curating),邀请十位策展人回应项目中的十篇文章审视了策展中的十个基本主题:什么是策展人?什么是公众?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收藏?什么是展览?什么是媒体艺术?当代可以做什么?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过程?什么是快乐?
两极椭圆:
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
2024.5.25-2024.10.13
798艺术区CUBE
金允哲,《色度V》,展览现场,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2022年,意大利。©金允哲
金允哲,《三轴柱 II》,展览现场,Gallery Baton,2017,首尔。©金允哲
金允哲,《阿尔戈斯-膨胀的太阳》,展览现场,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2022年,意大利。©金允哲
《阿尔戈斯》,我们与金允哲超自然现实的初次邂逅,宛如《2001太空漫游》中的巨型黑石,通过宇宙射线撞击地球大气,将天体的宏伟与日常的平庸串联在一起。在这人类居所与宇宙的遭遇中,源于古希腊的千眼巨型结构,配置了盖革-穆勒管仪器装置,扫描着缪子的所在——这种亚原子粒子是星际碰撞的结果——将其转化为声音和光线,并触发周围事件和物质的一连串行动与互动。它穿梭往复,横跨不同性态,尺度和属性的物质,实现的不仅是“物质的现实”,还有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物质的关怀”,这样的互惠既有着物理与化学之必然要素,也为伦理与美学所不可欠缺。
金允哲,《脉冲》,展览现场,韩国文化中心,2018,英国。©金允哲
金允哲,《太阳之尘 II》,2022。©金允哲
金允哲戒绝了比喻与象征的便利,摈弃了符号学的威权。他的荒诞玄学必然要求一种“物质之喻”(matterphor),其本身拥有自我创生的动力,能够孕育和生成。他的世界是另一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摆脱理性之桎梏才能解开“两极椭圆”图像中无尽的极性之结。
金允哲是一位艺术家和电声音乐作曲家。通过对“物质”和“物质性”提出根本性问题,艺术家展示了想象力和创造一个超越人类既有经验之真实的可能性,并关注其潜在的趋势。其作品展现了艺术家想象的物质世界,是一个在人类文化形成或被语言定义之前的维度中的故事。人类、非人类、机器、材料和物质被平等地视为活性物质(跨物质)和事件主体,存在于其作品当中。
伊莎贝尔 科纳罗个展
2024.5.26-2024.7.14
今日美术馆
伊莎贝尔·科纳罗(Isabelle Cornaro)是法国著名当代艺术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多重身份、跨文化的背景与其作品蕴含的审慎、思辨且带有历史厚度的力量让科纳罗在当代艺术界备受瞩目。
展览现场
「伊莎贝尔·科纳罗个展」展览现场,伊莎贝尔·科纳罗,《风景XV》(Paysages XV),桦木胶合板、黄铜、铝板、各种现成物品,2024
本次展览展出了6件影像作品。自2009年以来,伊莎贝尔·科纳罗制作了一系列无声电影,以16毫米胶片拍摄,并转换为数字版本循环放映。通过摄影镜头和胶片相机,在彩色灯光和滤镜的照射下,科纳罗作品中的物体获得了全新的视觉特质。
本次展览还呈现了科纳罗的绘画及浮雕作品,浮雕作品包括《序列》《同形异义》《奥根之门》。
「伊莎贝尔·科纳罗个展」展览现场,伊莎贝尔·科纳罗,《再现》(Reproductions)系列,布面丙烯,180×300cm,2018
「伊莎贝尔·科纳罗个展」展览现场,伊莎贝尔·科纳罗,《序列 III #3》,着色树脂,2021
国采与宫色
清代宫廷织绣服饰色彩展
2024.6.21-2024.9.22
嘉德艺术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