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夏末初秋观展指南

文摘   2024-08-16 15:06   北京  



☔️

窗外的蝉鸣似乎在提醒我们夏日即将结束。它们声嘶力竭地歌唱,仿佛在经历着涅槃。伴随着今夏狂暴的暴雨,时节悄然来到了立秋。今年,画室的天台完美地见证了季节的流转。从春入夏,再由夏至秋,天台上的植物都在尽情地表达着自己,或绽放或结果,极尽生命的华彩。在这流逝的时光里,我们也将每一刻都填满了意义。


让我们抓住夏天的尾巴,一起去欣赏北京的展览吧。我们根据个人喜好,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夏末初秋北京看展指南",希望能为您提供有益的参考。

睦野一角,是秋天的光




萌生——

从齐白石到黄永玉

2024.7.10 - 2024.11.30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2024年适逢齐白石先生诞辰160周年,黄永玉先生诞辰100周年,两位艺术家同为湖南人,诞辰相差一个甲子,藉此纪念,藉此致敬,作为“萌生”展的出发点,清华艺博特别推出“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大展。


本展以齐白石、黄永玉先生的艺术作品为主,集结任伯年、虚谷、王梦白、徐悲鸿、祝大年、吴冠中等20位古今名家的经典作品,同时精选厐均、金宇澄、魏小明、徐累、赵半狄、周春芽等15位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馆藏部分更是涵盖了绘画、雕塑、织绣、陶瓷、金工等诸多门类的精品。


虎,齐白石

纸本水墨设色,68.5cm×36cm,1940s,北京画院藏



达摩伏虎,黄永玉

纸本水墨设色,95.5cm×179.5cm,1990年

黄黑妮 提供


270余件展品以 “森山漫录” “平安物语” “闲情散记” “池趣琐话” “海天麟爪” “梦游吟草” 六个单元为场景线索,每个单元的前两个字落脚于抑或现实抑或虚幻的动物生存空间,后两个字以不同文体象征相应的存在氛围。其中“池趣琐话”展区聚焦齐白石先生,在六个单元之外特别设立X展区,聚焦十二生肖与黄永玉先生,并行艺术作品的脉络和文化溯源的脉络。


非黑即白,齐白石

纸本水墨设色,33cm×34cm,现代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兔子医生,黄永玉

纸本水墨设色,45cm×48cm,2022年

黄黑妮 提供


十二生肖,承载着动物意象与人的运命关联,承载着神话传说与民间文化的积淀,承载着阴阳五行的思想与精神信仰的寄托。2017丁酉春日,92岁的黄永玉先生画完了足足十二年的生肖月历,他说“老天不可能再给我整整画得完一圈生肖的十二年时间......”,这一巡,他没有再尝试“假定成立”。黄永玉先生的生肖创作透露着生活点滴,饱含拟人化的诙谐与体悟。“十二个十二个月”,致敬黄永玉先生,致敬无限可能,致敬真真切切。


十二生肖(绘画12件),黄永玉

纸本水墨设色,34cm×34cm×12,2012年

荣宝斋 提供


齐白石曾言:“绝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他“借山娱目”,他临池引机,笔下景致可体察山水之“无言冷笑”。齐白石之蟹,或跻于水畔清溪,或横行于“苍绿错杂”。齐白石之虾,笔笔相生、笔笔相应,历经几十年苦功方才“得其精神”,一方面自嘲“老眼写生”,一方面自誉“老年笔胜并州剪”。


画如其人,黄永玉先生围绕水景展开的创作既不拘泥于传统水墨的骨法用笔,亦不局限于当代水墨的形式语言,其最大特色在于诗意与讽喻并置的清凉之感,流动于画面的松弛与真趣。


群虾图,齐白石

纸本水墨,103cm×34cm,1944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行行重行行,齐白石

纸本水墨,100cm×34cm,现代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两鸭浮沉,黄永玉

纸本水墨设色,70cm×69.5cm

黄黑妮 提供


不像爹不像娘,黄永玉

纸本水墨设色,93cm×42cm,2009年

黄黑妮 提供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动物题材都是非常广泛而持久的存在。于是,为了最大限度使馆藏“萌生”,我们从绘画、织绣、陶瓷、工艺杂项等各类藏品中,挖掘了上百件从古至今蕴含动物主题且有趣味的藏品,展览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


展览框架基本确立后,策展人又根据单元展陈内容和形式的需要,主动引入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于是,除了当然的主角齐白石和黄永玉,观众还可以看到虚谷、任伯年、王梦白、徐悲鸿、吴冠中等20位古代和近现代艺术名家,以及金宇澄、魏晓明、周春芽、赵半狄、徐累、丘挺、泰祥洲等15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松枝松鼠图,虚谷

纸本水墨设色,133.5cm×31.5cm,清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苏武牧羊,任伯年

纸本水墨设色,180cm×98cm,1874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雍正釉里红龙纹瓷油锤瓶
高42.5cm;口径4cm;腰径21.5cm;足径11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九方皋相马,徐悲鸿
纸本水墨设色,178cm×85.5cm×2,1928年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蓝图生产力——

未来感在艺术中的表达


2024.7.19-2024.9.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本次展览是以艺术创作的“未来感”实践为主要关心,由此进入对科技介入、媒介利用和艺术感知的讨论,并将艺术对生产力的想象置于历史语境中,从而反观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质态的先进性。


所谓“蓝图生产力”,即是艺术家畅想未来的创新实践,不仅在于关注加速更迭的科技与媒介,更是指向人本身对未知领域和未来世界的感知反馈,并先锋性地推动我们看向更广阔的未来。


许彦博,生命奏鸣曲,1980年

77cm×80cm,木版单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漫游深空”和“机器串联”,从当代艺术创作的多重维度回应“引序”抛出的生产力畅想,展开艺术家对人类痕迹介入广袤宇宙的表述,和对人工产物与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的思辨。

周吉荣,中国天眼——贵州平塘射电望眼,2019年

80cm×100cm,丝网套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孟禄丁,元速,2012年

145cmx145cm,布面丙烯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张文超,90分钟的宇宙观,2023年至今

90分钟循环,数据集、交互影像装置、控制器、卫星拍摄影像

艺术家提供


展览尾章“余音”,则重新审视艺术何以承载人类的预见之力和想象之感。


唐晖,时空一击,1991年

244cm×360cm,布面油彩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展览基于对馆藏当代作品的研究,同时深入艺术创作所关注的当代议题。十三组作品涉及了跨时期的表达维度和跨媒介的视觉特性,并借由多组过程材料呈现艺术生产的工作方法与创作逻辑,共同构成一个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展览场域。艺术不仅具备对生产力迭代的洞察,而且得以穿透表象、跳脱时空,以不断超越界限的姿态感知人类文明的未来演进。





梅艺今辉——


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



2024.7.23-2024.10.2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梅兰芳是享誉世界的京剧艺术大师,是二十世纪中国戏曲史、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用丰富的艺术实践推动了二十世纪京剧艺术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所开创的京剧梅派艺术深入人心,对中国戏曲众多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致力于京剧艺术实践与戏曲艺术整理研究的结合,为当代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范式。他是德艺双馨的杰出典范,扶危济困、铁骨铮铮,在民族危难之际展现了坚定的民族操守。他还是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践者,把京剧艺术、中国戏曲推广至世界剧坛,平等对话,让世界真正了解、认识、接受中国戏曲。




同光十三绝画像 ( 摹本 ),清(传)沈容圃原作,常斌卿、吕适云摹绘,20 世纪 50 年代

82cm×318cm,绢本设色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搜山打车》抄本,1883 年

经折装 12cm×8cm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清光绪九年(1883)抄本,经折装,半页二行,有工尺谱。内封题“光绪九年巧月下澣书于灯下”“搜山打车”“梅明瑞”“景和”。该书为梅兰芳父亲梅竹芬手抄京剧传统剧目《搜山打车》演出本。

2024年适逢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本次展览各主办单位精心遴选出200余件与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密切相关的展品,包括手稿、书画、古籍、戏衣、戏单、乐器、唱片等类型,其中近120件为首次面向公众亮相。


《太真外传》戏衣

20 世纪 20—30 年代

肩袖通长 300cm, 衣长 140cm

此戏衣为《太真外传》中使用的“舞盘衣”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展览以“梅艺今辉”为题,分为“序言”“一代宗师”“文化使者”“情怀担当”“使命新生”“念念不忘”六个板块,全面展示了梅兰芳的艺术人生,梳理了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彰显他所恪守的精神品格,用满怀深情、细腻灵动的展陈语言。

《朝日画报》,1924 年

38cm×27cm

梅兰芳纪念馆藏




赵朴初为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梅兰芳亭题字,1984年

左:24cm×11.5cm;

 中:7.6cm×31.8cm;

右:24.2cm×7.8cm

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藏







梅兰芳先生影像





叶恒贵

同名个展


2024.7.27-2024.9.1

站台中国‍‍

叶恒贵,1962年安徽马鞍山生人。1989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分配至湖北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担任教职。90年代初的叶恒贵,并没有像同届同学方力钧、刘炜那样很快地大红大紫,而是进入了一种缓慢生长的状态直至今日。有人说这是他的“慢性子”所致,他却很欣赏自己的这种状态。

“声声慢”式的持续性发展恰是其内心的坚持与强大,亦是绘画中难能可贵的活力和持久的动力。2000年后,叶恒贵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条件优越的大学教师职业,留在北京作为职业画家。他还是那样淡然和洒脱,自拒浮躁安心画画,安于边缘化的状态。


叶恒贵《日常发现 》|Ye Henggui, Everyday discoveries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46x38cm,2020

叶恒贵以日常所“见”作为绘画的题材和内容。他笔下的众多 “物”,恰是其与世界的接触和驻足。他所坚信的:“我最在意的是保持绘画的活力,以及绘画对我产生的持续动力。”在平常中所生成的内驱力既支撑着叶恒贵,这种本真的热爱也同样托举着他的绘画,绘画既是叶恒贵的生活本身,亦是他的栖息之地。


叶恒贵《三角形蛋糕》|Ye Henggui,  Triangular cake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60x50cm,2021



叶恒贵《手提袋 》|Ye Henggui, Tote bag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65x50cm ,2019





叶恒贵《白色瓷杯 》|Ye Henggui, White porcelain cup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65x50cm,2018


叶恒贵的作品中,物的主题便与风景、肖像难以区分,我们看到风景的形状如物一般凝固,人的身体也摆出了拟仿物的姿态。而在其中,虽然叶恒贵画面的温度始终处在一种清冷的平淡,艺术家在创作时显示出零度的寂静,但实际上,来自叶恒贵眼睛观察的线索、他在户外写生的身体运动、艺术家的细腻情感与深思熟虑,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画面上无声地存在着。



叶恒贵《一杯啤酒 》|Ye Henggui, A cup of beer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65x50cm,2023




叶恒贵《两个窗户 》|Ye Henggui, Two windows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80x60cm ,2019



叶恒贵《香蕉皮 》|Ye Henggui, Banana peel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200x180cm,2024

叶恒贵所描绘的大多是日常之物,它们极为普通,它们在生活中如此琐碎、细小而不起眼:一块香蕉皮或一角蛋糕,一团塑料袋或一叠餐巾纸,但它们却享有着自身在现实中不曾享有的空间尺幅,坦然地占据着我们视线的焦点与展厅的墙面:

这又是回应波普艺术的影响,回应平凡与崇高边界的抹除,但所不同的是,相比波普艺术对于原创与笔触的轻视,叶恒贵的作品始终保有明晰的绘画性,始终笃定地展示着属于绘画的创作过程及其神圣,他提醒我们绘画痕迹的物质性,他用这样的绘画过程抵抗波普式图像与生活的平滑。



James Jean 简明北京首展 

无尽之旋IV


2024.7.29 — 2024.11.10

今日美术馆


“无尽之旋IV—James Jean简明”于2024年7月28日在今日美术馆重磅启幕。展览精彩呈现了才华横溢、融会贯通的艺术家James Jean简明(James Jean)的经典之作和最新创作,共展出了200多件作品,包括绘画、大型雕塑、动画、装置、手稿和色彩研究等,展现了简明二十余年艺术生涯中的创作与思考,其中展览主视觉《奇美拉》(Chimera)为艺术家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


简明的艺术作品以其视觉叙事而著称,融合了多种主题。在展厅2层,4座高达3米的雕塑作品不仅活化了绘画图像中的角色,由平面转为立体,为角色的塑造和叙事提供了不同角度。


《马》


左:《弹弓》,右:《浴》



这些形象融合了来自欧洲传说、亚洲故事和童话寓言的文化遗产,串联起现实与神话、历史与当下,散发着宏伟且静谧的美,为观者创造了一片可尽情游荡想象的海洋。

简明不断找寻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从中国绢本卷轴画、日本木版画、再到巴洛克绘画,他将这些艺术史中传统的技法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织锦》

《繁茸》
















“无尽之旋IV—James Jean简明”展览现场

2024年雕塑新作《向日葵》是从印第安族系阿兹特克神话故事“花王子”获取灵感。蓝色,以其令人平静和内省的特质闻名,却以相矛盾的方式包裹着向日葵,象征着在似梦似醒间渴求阳光的花王子对未来的抱负和对自我实现的渴望。


在4层手稿区,观众得以近距离观察这些试探性的步骤,目睹艺术家如何构建画面中的世界。在手稿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成形的,每一种构想都在笔触之间得以展现。那些简明经典画作的手稿都将揭开面纱。

《追寻I》

简明说:“我喜欢尝试各种颜色,创造出让眼睛感到惊喜并引导观者展开一段旅程的独特组合。我会仔细地校准颜色,让它们在视觉上相互作用,无论是和谐还是不和谐的。”

简明的色彩研究




回到何地:

1993年之后的王广义创作草稿


2024.7.16-2024.10.16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王广义是“85美术新潮”主要发动者之一,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标识性人物。20世纪90年代,他将二三十年前常见的符号化的工农兵形象与商品经济时代泛滥于日常生活的广告图像和流行元素相结合,创作了《大批判》系列作品。王广义利用图像元素在时间、形式和内涵上的差异,通过组合呈现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彼此消解各自的原初内涵,达成一种荒谬和虚无的效果。这个系列深刻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也获得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

正因为如此,《大批判》系列也将王广义淹没在他所创造的图像洪流之中,从此被贴上“政治波普”的标签而饱受误读。然而,王广义的艺术光谱实际上要丰富得多。他持之以恒地借助草稿来进行创作构思,此次展览的254件草稿,清晰地呈现了他跨越三十年的艺术思考,未经修饰,原始而直接,成为我们了解艺术家创作活动和思想历程的一把钥匙。

《大批判——波普》| 方案,王广义

纸上草图 21cm×29cm 1993


《无题》/ 未实施方案,王广义

纸上草图 26cm×18cm 1993



《卫生检疫——所有食品都可能是有毒的》| 方案,王广义

纸上草图 26cm×37.5cm 1996




《一份报纸的历史》| 方案,王广义

纸上草图 21×30cm 2002





《冷战美学》| 方案,王广义

纸上草图 21×30cm 2006



王广义是有使命感、有野心的艺术家,他从不以传统的画家形象自居,即使是在艺术生涯早期创作的为他建立声望的《后古典》系列,他也很少着力于对“绘画性”的感性体味,而是注重画面的理性结构——即构图的均衡、色调的把握、形象的提炼——从简约中强化庄严与崇高。通过对图式的主动寻找,王广义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文化秩序。

王广义跨越四十年的艺术实践一直以“思想”的形式出现。这一“思想”与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观念主义的方式都保持了距离,呈现出一种无乡的、无指向的开放面貌;它不以系统化的哲思面貌出现,而是基于他对身处语境内部与外部的一系列观察,展开的一种去个性化的、不断颠覆价值主义的实践。


《冷战美学》| 方案,王广义

纸上草图 30cm×21cm 2008




《无题》/ 未实施方案,王广义

纸上草图 29cm×22cm 2013



《通俗人类学研究》| 方案,王广义

纸上草图 29×21cm 2018





一小块自然A small piece of nature

邹雪峰个展


2024.7.20-2024.8.20

妙有艺术MOUart


画画像是这样一件事:我原以为可以像搬一把椅子回屋那样把一个意象搬进画板,一旦动起手来却收获到几块不成形状的废料———既没有表面意义也没有弦外之音,这已是熟门熟路的一段弯路,从椅子到画板,似乎不能照直走去。当然弯路不全然是无效的,
我认可等待的处境,而等待几乎总通向内省:腾挪出一块干净地方,将意识驱赶入内。这期间我也会天真地期待未来的我将如何处理好它,秘诀很大可能就躲在最平易的某个转角处,等到它一丝不苟确认完成后会猛不丁跳出来点你一下,也许是一个问句,是一个怎么也想不到但一经想到又立刻觉得再合适不过的应答,混沌澄清,总是这样:持续摸索,更深的目光与诚实的心。由此每当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我会如释重负并有生长的感觉。画画是让人受益的事。

《兔子》 53x38cm  纸本色粉 2022 


《微小的家宅》38x26cm 纸本色粉 2022


《花》 53x38cm  纸本色粉  2024


《家里的猫 1 号》 53x38cm  纸本色粉 2022


《鸟与杏花》38x26cm 纸本色粉 2023

画画之外,去黄昏散步的路直截明了!与散步相对称的是一种「提示感」,一种喜悦相迎的时刻,例如一块被光辉擦亮的玻璃瞄准河岸上的眼睛,我敏感于此类提示,穿针引线,更新目力,眼的以及心的。奇观在平淡无奇的现实表面栖息。冬天黄昏我见过那群小鸟,它们一路追扑闪动,鸣噪着跳落在香樟树上,当其中一只转向我的方向,我看见它的颊部刻绘精微,深色眉纹带给它忧虑多思的神情,八九只铜哨大的小身子在叶隙间宽松地飞跑,就像是从树的内部吹起一阵智巧的风,它们飞走后,我顺着那个方向站了很久,想看看究竟是有什么在召唤,才会让心房嗡嗡作响同时若有所失。太阳落山后它们要飞去什么地方?它们对生命会有怎样的预感呢?唤起忆念也即唤起责任,我所知的自然中从此包括进了这样一群小不点,我的容量扩大了,我感到有责任将它们描述出来。

回到画面转译中,抵抗更洪亮的观念习得,不断对感觉进行拷问,一遍遍返回自身,使用自己的声音讲述一点发现、一点局限或坚信。像花与鸟与蝶传递蜜那样传递我的理解。我珍视这样一块小的田亩。

《松塔》53x38cm 纸本色粉 2022



《水碗》111x78cm 纸本色粉 2024


《燕子回来了》53x38cm 纸本色粉 2024


《另一种目光》111x79cm 纸本色粉 2023


《家里的猫2 号》53x38cm 纸本色粉 2023





“从暮到晨”

Kathrin von Rechenberg(德)& 吴华衡(中) 双个展


2024.7.20-2024.8.25

LCE GALLERY

LCE GALLERY将于7月20日隆重推出德国艺术家Kathrin von Rechenberg和中国艺术家吴华衡的双个展“从暮到晨”,由黑匣子和李晋联合担纲策展。

在黑夜与白昼之间,有一条渐变线,它们分别置于时间的两头:暮色与晨色。来自德国的艺术家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与中国的艺术家吴华衡,与其说是一场对话,不如说乃是对生命之深沉的探讨。在这里,有一条道路连接彼此,有一种生命的显影,它必要穿越“我在”之幽谷。

两位艺术家,他们对生命之深沉,有着互文的语言。穿过“我在”之幽谷,从暮到晨,它显化为一种旅程,因它必要成为一段旅程。因为“有晚上,有早晨”。


纤维雕塑,55×64cm

综合材料(丝、薯莨、阳光)



日夜之日,98×186cm
纸上水墨







展览现场

从暮到晨,在黑夜与白昼之间,有一条渐变线,它们分别置于时间的两头:暮色与晨色。艺术家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与艺术家吴华衡,与其说是一场对话,不如说乃是对生命之深沉的探讨。在这里,有一条道路连接彼此,有一种生命的显影,它必要穿越“我在”之幽谷。





李佳琦个展:


目击 With Open Eyes




2024.7.20-2024.8.18

伯年艺术空间 BONIAN SPACE

伯年艺术空间欣然宣布,将于7月20日至8月18日推出艺术家李佳琦的首个展“目击”。本次展览由高雨萌担任策展人,集中呈现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十余幅绘画作品。
当你望向我时,我也会望向你,以同样的目光。‍

——李佳琦

李佳琦的创作起始于“自我”在面对内在矛盾冲突与外部复杂环境时的处境与应对策略。她以流动的线条与色彩对潜意识世界展开象征性描绘,画面中的人物在来自外部的他者目光下剥离出多种形态的自我,孤立、悬浮、挣扎、逃逸,最终弥散入带有暗示性的虚构自然中。

李佳琦,一只鸟的告别,2023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150 × 120 cm


李佳琦,斗蝶‍‍‍,2023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150 × 120 cm


李佳琦,迷鹿,2023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120 × 150 cm

最初,李佳琦笔下的动物常带有象征性的含义,如“黑羊”代表被排斥和孤立的自我,或在主流社会中无法被接受或理解的个体,整齐成列的白色羊群则象征着主流和规范;黑羊与之对立的存在打破了这种和谐,揭示了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又如《哑鸟》则象征了在社会环境与性别规训中被迫压抑与沉默的自我,虽然拥有飞翔的翅膀,但却被禁锢在无声的世界中。

同样的,还有“盲牛”、“迷鹿”……它们均分离于某个自我意识受到挤压而游走的时刻,在对比刻画下,自我也被不断探索与定义。

李佳琦,黑手,2022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50 × 60 cm



李佳琦,马,2022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80 × 100 cm



逐渐的,这些动物形象所承载的意义更为灵活和多样,也成为了艺术家与外部世界对话的图像媒介。在《黑手》中,她深有感于现实社会事件中的暴力行为与围观者的冷漠,用黑色将施暴者伸向无辜者的手描绘得尤为醒目和刺眼,从而直接控诉暴力行为;而围观者的黑色背影则暗示了社会的共犯心理,以及对弱者的漠视和忽略。与此相对的,她将受害者的形象替代成象征无辜和牺牲的羊,从而试图纾解视觉的直接暴力。

李佳琦,水中月,2024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140 × 200 cm

在她的新作《水中月》中,“猴群”也在以其生动的面孔面向我们,以其无从回避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如果说“猴子捞月”是以动物为喻体,对人类行为的象征性描绘,那么在这件作品中,人类中心的视角则被颠倒了,人们前仆后继地扑向水中月亮的倒影,而此刻轮到猴子以具有反讽意味的目光凝视着画面外的我们:“你以此刻所见为真实,抑或仅是自我的倒影?”




马铭泽:

在西西弗斯之外

2024.7.20-2024.8.21

玉兰堂画廊

2024 年 7 月 20 日,“马铭泽 - 在西西弗斯之外”将在玉兰堂(北京)开幕。此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马铭泽 30 余件新作。

有人说,这是一个西西弗斯的世界。一块无限反复的被推向山顶又不断滚落的巨石,就像鲍勃·迪伦的歌词,人生就像一颗滚石。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任务,一本没有穷尽的空白之书,在这个白噪音的世界,人用自己的声带,去努力吟唱一首音乐。隐藏在日常之中,在西西弗斯之内,去寻找西西弗斯之外。
世界是一片蓝色的汪洋,也是一块白色的床单,留下的是无人之境的痕迹。一个局部,或一个细节,在意义的挣扎之中的呼吸,拥抱与抓住的是自己,因西西弗斯的孤独是必然,遮挡的蜡烛不知是否已熄灭?但生命依然在沙漠中渴求水,如同天空仍对笼中的鸟儿呼唤,走出西西弗斯的世界,在那里,将残的蜡烛,祂不吹灭。

安静的诗·By The Ocean 2024 

布面油画 150×117cm



天鹅池 2023 
布面油画 150×200cm



本能 2024 
布面油画 70×100cm



看海 2024 
布面油画 71×100cm



来信 2023 
布面油画 80×60cm



蓝色拥抱 2023 

布面油画 115×165cm



喘息 2019 

布面油画112×145cm



关于无尽 蓝·白 2022 
布面油画 92×116cm×2



展览现场




云的凝聚2.0:

多元·秩序

2024.7.19-2024.8.17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本次展览「云的凝聚2.0」集结十七位艺术实践者,时隔三年再次集聚于北京。艺术家们在此刻如同云层中的尘埃与颗粒,通过他们的聚散和碰撞,为观众带来了对话和思考。本次展览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探索,更是话语空间的拓展——以艺术家们自发策展的方式,对话艺术家们的思想和作品。展览的艺术家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和地域,汇集于此,共同构建了这个多元的对话平台。



《这不是一件观念艺术》,照片、视频、装置



作品是通过中国式的死亡仪式,燃烧和埋葬观念艺术的代表作品 《一把和三把椅子》,来向观众表明观念艺术已经是过去式了。在西方文化的殖民的背景下,从杜尚的《喷泉》,到达明安赫斯特的《药店二号》,再到崔西艾米的《床》,现成品艺术已经成为了观念艺术的主要表达媒介之一。这意味着观念艺术的天性即是对于解释的依赖。因为如果没有解释的话,现成品艺术将没有存在的意义。


而其他的因素,诸如情感和技术则是不被观念艺术所重视。不休止的强调观念只会是一个新的禁锢,如同极简艺术一样,在不断的去除形式的过程中,剩下的只有观念。


艺术, 还可以称之为艺术吗?在此角弓反张小组希望大家重新审视反思观念。回归到对于艺术的本质思考——艺术是一个自由的平台,保守着自由最后的火种。



《线手》,摄影,尺寸可变




《涌》,釉陶,釉下彩,25x28x28cm




《转化物》,玻璃,50X80cm



《视角》,布面油画,80x100cm




《脏II》,摄影,40x50cm




《流动的声音》,银盐相纸,50.8cm x 61cm




《地质时间》,树脂,不锈钢管,电机,50x300x40cm




《无题》,水彩、水粉、金箔,26 x 36cm




《沙漏》,AI生成图像 75x75cm



展览同期,艺术家提出了一个问题:「AIGC OR ANTI-AIGC/反对还是拥抱AIGC」,是挑战?是接纳?还是两者兼而有之?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希望让观众思考在AIGC的浪潮下,如何重新定义艺术作品的边界,以及如何在实体与虚拟之间找到合作与共融的可能性。展览关键词“多元、秩序”不仅指代艺术家,还暗示了AIGC与非AI艺术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冲突走向并存。






...

编辑:Melo
图文资料来自各机构


好文推荐

杰西卡·罗森:我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古文化和考古


一窥睦野日常



成为睦野综合会员





睦野MUYE
睦野|夜暮 Since 2010 一间藏在鼓楼净土胡同的木屋, 满足你一切有关绘画的企图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