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愿我成为他人|睦野书单 vol.9

文摘   文化   2024-02-19 09:45   北京  

Bernard Myers(1925-2007)      
新年已至,新的故事却不见发生。当愚蠢的困顿使人厌倦,无解的系统重复徒劳时,我曾愿我成为他人。要么逃到别的躯壳里,不痛不痒地浪费些时间;要么神游无尽的远方,用陌生冲淡脚下的轨道;要么化身无数的他者,痛苦不过是热爱的微缩形态。
书中无疑藏有传送之门,无论时空几何,他人的生活借由文字被整齐地保留了下来。从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故事被口口相传,第一本书被写下又打开,我愿称之为最早的时空穿梭机器,往后的种种科技总是新意了了的旧发明。当经历可以分享,思想可以交流,我们终于发现了伊甸园中的苹果,这一重塑和连结你我人生的工具,是否能够建起高耸的巴别塔,使有限的生命成就无限……
当然,翻开一本书与伟大的事业无关。
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本期书单就让我们来看看睦野的朋友们都有哪些人生交换之旅,在午后的一杯茶、通勤的地铁站或是午夜的书桌前翻开手中书,这一次的终点站又会是哪里?
一起来看看本期书单吧,欢迎留言推荐/讨论。
文末还有赠书福利!



01

《树语》,[美]理查德·鲍尔斯
The Overstory: A Novel (2018)
此处推荐的是英文原版,中译本亦可买到

推荐语

2019年度普利策文学奖小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理查德·鲍尔斯力作。

如果这颗星球上的树能说话,那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一部人类与自然的史诗,如同《瓦尔登湖》遇见《百年孤独》,几个世纪,不同种族国家的人物命运如同一棵树,地下是家族传统的文化历史,地上是新世纪文明的枝杈,他们相遇,相识,共同为自然与生命而战。从布鲁克林乡间的栗子树,到东方中国的扶桑传说,从有语言障碍的科学家,到越战中跌入树中的美国飞行员,一个瘫痪的印度游戏开发程序员,一个怀疑人性的心理学家,一个拥有神秘遗物听过古老传说的工程师,一个曾死去的女大学生。九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背景的毫无关联的故事,最终汇聚在一起。


《长江流域旅行记》,[英]伊莎贝拉·伯德

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 (2008)
此书亦有中译本


推荐语

这是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Lucy Bird, 1831-1904)在长江流域及川藏地区的考察游记,以冷静、客观、理性的文字向西方世界记叙了中国晚清社会的面貌。

伊莎贝拉出生在英国的约克郡,是19世纪最杰出的女探险家之一,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首批女性会员之一。在1896年离开中国时,伊莎贝拉已经是位65岁的老人了,却能远涉重洋,独闯长江的惊涛骇浪,深入人迹罕至的藏区,写出数十万字的考察游记!66岁时,伊莎贝拉还被推选加入了皇家摄影协会,而她在1892年才第一次学习处理底片和洗印照片,从而在中国的游记中留下了百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每去过一个地区两年后,伊莎贝拉就会出版一本游记,她的《日本奥地纪行》(Unbeaten Tracks in Japan)也启发了我们的日本考察。伊莎贝拉敏锐的观察力、勇敢的探索精神、高产的行动力让人忍不住也要追随她的脚步,在旅行中不忘记录和思考。

荐书人 
麦克法兰夫妇

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历史学家,专注于现代世界诸起源及特性的比较研究,在喜马拉雅山区(尼泊尔和阿萨姆)有30年的田野经验,每年都会访问中国,睦野的老朋友。

莎拉·哈里森(Sarah Harrison),英国历史学家、档案学家,英国保护濒临消失的基金会理事,曾任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研究员。莎拉与艾伦曾共同在尼泊尔、日本和中国从事长期田野调研。



02

《中国的古代节庆与歌谣》,[法] 葛兰言,商务印书馆,2022
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1982)

推荐语

葛兰言是法国最有名的汉学家之一。这部作品是他1919年的博士论文,也可视作他未来所有工作的第一个总结——目的是挖掘中国最古老的社会仪式。其方法论的精彩之处是对汉语言文本,尤其是《国风》的社会学分析,从而纠正中国文人传统文本研究的缺陷。葛兰言的写作风格不愧为伟大的小说家,那些古老节庆的组织在他的笔下复活,构成了中国的社会和宗教生活。在出版100多年后,这本书仍然闪耀着光芒。



《忧郁的热带》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Tristes Tropiques (1992)



推荐语

本书有着一语惊人的开篇:“我讨厌旅行,我恨探险家。”然而,这注定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记录了一段前往亚马逊深处寻找最后的野蛮人的神奇旅程,作者的考察横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期间和之后,脚步遍及欧洲和美洲。


特别是对于作为人类学者的我来说,这是一本改变生活、启发职业的旅行书。也许,这本书的主要问题就是:除了通过旅行记录之外,我们还能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探索世界的多样性?


荐书人 

Victor(魏玉波),睦野的法国邻居,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



03

《台北人》,白先勇,理想国,2010

推荐语

作为生活在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的中国故事里的一个普通人,我从小就被与自己境遇完全不同,而又有一些相同的人生故事所吸引。上小学那会,我是2.5元/本的《故事会》的忠实读者,这种融合了都市传说和社会夹缝求生的“大人”故事特别吸引我,虽然总被我妈制止说看的东西太庸俗了,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故事会》里的世界和人生比哈利波特还奇幻。长大了,我又迷上“唐人街”题材的书和电影,尤其是海峡对岸的台湾香港老片,这里面一些微妙的东西让人感觉陌生又熟悉,像有一只手在你肚子里拧麻花。那是一种莫名的乡愁,虽然没经历过,但能特别共情。在看侯孝贤的自传电影《童年往事》时候,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影片从民国三十六年的广东梅县那幢空寂无人的木房子开始,讲述了一个从大陆迁往台湾的家庭几十年,几口人的人生故事,失智的祖母总是牵着阿孝的手念叨着要“走回大陆”,一老一小,走在一条长长的路上,以蝉鸣和阳光为伴,虽然永远走不回大陆,却摘回了好多的芭乐。


这个电影让我了解到了“外省人”,这个词描述的是二战后从中国大陆移至台湾的非台湾省籍人士及其后裔形成的族群,目前占台湾总人口的13%。本次推荐白先勇的《台北人》便是一部“外省人”的众生相,文字从容、准确,令人回味。我在几年前的一次长途飞行中读完,书里共有十四个短篇,讲了十四个截然不同的人生故事,人物从年迈挺拔的儒将朴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仆顺恩嫂(《思旧赋》),从上流社会的窦夫人(《游园惊梦》)到下流社会的“总司令”(《孤恋花》)。有知识分子,如《冬夜》之余嵚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桥荣记》之老板娘;有帮佣工人,如《那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之王雄;有军队里的人,如《岁除》之赖鸣升;有社交界名女,如尹雪艳;还有昔日头牌舞女,如金大班。


这群“台北人”,没一个生在台北,他们都是外来者,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阶层,却共同背负着一段沉重的往事,一段共有的记忆,那是与我们熟悉的历史平行存在的世界和人生。 


“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但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的那个世界去。”这段来自夏多布里昂《意大利之旅》的话,放在这儿好像挺应景的。


荐书人 

弥生,炸鸡蛋的监护人



04

《造舟记》,许路,乐府文化,2022

推荐语

最近读的是一本关于造船的书,“一场壮志未酬却终获自由的出走” 。


买下它是在地坛书市,我被匆匆翻过时的古船图谱所吸引,初读时乐于“发现”其中造船法式与中国建筑木作的相似,模数制的密码千百年来在匠人之间口口相传,实在是神秘而简洁的智慧!合上书又觉得造船和造屋大有不同,盖房子是承重和空间的游戏,造船则永远与风与水为伴,就像是演化了万年的两栖物种,你会是进化论的崇拜者 还是多样性的欣赏者?

作者许路在福建诏安长大,离乡后,从儿时驶来的大帆船竟魂牵梦绕起来,终于驱使他重返大海,着手用实验考古的方法,重造一艘中国传统木帆船,航向世界。所谓“实验考古”,便是把古时事物从历史里“抠”出来,用传统材料、工艺建造一艘古代赶缯船/福船,实则是以自己为实验,颇有“实践出真知”的意味。一场浪漫的实验,再现往日辉煌,一艘古船能否航向今日世界,在波涛角力中寻找答案。

我遗憾自己没有参与过实验考古的工作,真和实是可贵的,好像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却越来越少有人从事制造——是不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场景和行动,才言必谈“沉浸式体验”?当日复一日伏于工位,和电脑相面,我苦苦问自己,能不能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像作者一样,“在实际的生活中找到某种自由,也在技术的秘密花园中找到另一种自由”?于是每逢深夜,与“金华兴号”“厦门号”“太平公主号”一起出航,让岸上的琐事通通远去……

不过我不在海边长大,很难体会到以船为家,大海意味着什么。只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想象,如果终其一生面对未知与变化的大海,船便成了与世界连接的力量。去年离开学校时曾为自己写道,“离开这里后我忽然不再想要自由,自由就像无限的空气,空气并不珍贵,而我已从陆地流入大海,陆地是珍贵的”,这一年里我屡屡感到身处大海的动荡和渺小,而陆地已是远去的起点。

我也需要建造我的小船,看看能够出走多远。


荐书人 

Yidou,一人行色匆匆



05


《堂吉诃德》 [西班牙]塞万提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1605)

推荐语

我其实不太想成为他人,我也不希望别人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一定要成为哪个别人,我想,那便堂吉诃德好了。


只有在真正灰心丧气的时候,一个人才会有“要是成为另一个人就好了”的想法。我讨厌灰心丧气时这些萦绕耳边、驱赶不去的淘气精灵,鼓吹一些并不可能、也并不那么美好的怪想法。可灰心的时候毕竟常常是有的。这种时候我总会躲进堂吉诃德的世界。他的梦想和疯狂接管了我。

现代人有梦想吗?他们有很多的欲望。住进发小发迹后住的那种房子,找到大学同学找得到的那种工作,开上隔壁邻居新买的那种车子……多么无聊!可是堂吉诃德想成为骑士,周游天下、行侠仗义。他的战斗力存疑,可是说起话来通情达理、庄重大方。他把风车当作巨人,把村姑当作施了魔法的杜尔西内娅小姐,真是个大糊涂,可是却真正以骑士道为信念、荣誉和生命之所在。瞧瞧我们周围那些惯于定计划、说大话,可是一点也不想做事情、什么目标也没有,只是说些话来骗骗别人和自己的人,哪个人比得上堂吉诃德!

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里说:“并非只有思想和经验才能证明人的价值。有些人的内心深处的价值是属于梦想的。梦想甚至有一种自我增值的特权。它直接享受着它的存在。”

叶芝则在诗中歌唱:

阿尔狄亚的林木已枯萎,
它们古老的欢乐已不再,
古昔时,世界以梦为粮;
而今灰色真理是她的彩色玩具;
然而,这个世界病弱的孩子们啊,
在一切变换不定、跟随柯罗诺斯
古老的呕哑旋律跳起忧郁舞蹈、旋转着
掠过我们的事物中,唯有文字真正美好。

祝我们在心的疲惫中总是能够找回梦想的源头,吸取梦想的养分。暂时离开这为灰色真理和金色权力统治的世界,在梦想中将它蔑视与遗忘。哪怕是如苦相骑士,骑着只有若惜昔得那般的瘦马,只有乡巴佬桑丘作伴,也要真心实意、毫无畏惧,踏上骑士的旅程。因为——“自从成为游侠骑士以后,我变得勇敢、谨慎、慷慨、斯文、豪爽、优雅、果断、温和、耐心,能够承受艰辛、囚禁、邪魔”


荐书人 

石一夫,学建筑



06


《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 [美]詹姆斯·内斯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Deep: Freediving, Renegade Science, and What the Ocean Tells Us About Ourselves (2015)


推荐语

我的家乡在中国大陆最南端-湛江徐闻,虽然没有在那边生活,大概是基因使然,从小对于海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与海浪缠绵一波,似乎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一丝精神慰藉。我对水下会发生的一切都感到兴奋,从小阅读的《老人与海》、《白鲸记》、《海底两万里》,对天际线上偶尔窜起的鲸豚,充满了敬畏和羡慕之情。这些深渊世界,好像和地球的其他地方完全割裂开。深海正在发生什么,里面的生物如何应对昼夜交替的节律,这又是怎么样的一个生态系统。


本书开篇说道:“珍妮·古道尔不会在飞机上研究黑猩猩,所以我不能指望在书本上去研究海洋和生活在其中的动物们”。我带着无知和好奇,两年前正式开始学习自由潜,在一次学员交流中,获悉这本书。


✦ 初学自由潜时的夜晚练习            

/ 滑 动 阅 读 片 段 /

作者James是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但是他更加鲜明的标签是冒险家和海洋爱好者,这样的他,接触自由潜只需要一个契机。2011年,他受《户外》杂志邀请,在希腊的卡拉马塔(Kalamata)记录“个人深度世界锦标赛”,来自世界各地的自由潜选手纷至沓来到这个海岛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冲刺自我的极限。自由潜水员摆动双腿从水面垂直下落至百米深处,与巨大的水压和无氧环境进行对抗,从而突破身体进化的极限。截止在2023年1月9日,自由潜双蹼世界纪录保持在120米。

作者又去到了日本伊豆,去了解海女的生存方式,海女们从不参加竞赛,潜水对她们而言是一种生存手段,也同样是一种心灵的历练。成熟的海女每次会潜入30米深的海水中,屏住呼吸三分钟进行工作,循环往复在水里呆长达五六个小时。但这并不是一场孤独的战斗,海女始终是群体作业, 以便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共同度过难关。海女们相信,当她们凭借自然的人类形态接近大海时,她们重新回归到了世界的平衡之中。


再后来,作者跟随者法布里斯·施诺勒(Fabrice Schnoller)的脚步,去了解海洋保护的工作。Fabrice生活在法国留尼汪岛,一次出海被鲸鱼所围绕,鲸鱼发出的叫声似乎击中了Fabrice的某一个脉轮,并开始建立一家科研机构(dareWin)来收集大量鲸豚叫声数据,希望通过AI模型训练,识别出不用鲸豚的物种,从而统计处鲸群的部落数量和迁徙情况,作出更好的保护预防措施。PS:此处与本人工作极其相似,希望有一天我和Fabrice合作起来,虽然最近官网更新截止在了2021年的5月:(


最后用本书一句话送给大家:“这个世界有七十亿人口,陆地上每一寸土地都已经被测绘,大部分已经被开发,其中太多已经被破坏,只有海洋保留着最后一片人类不曾见过的、没有触碰的以及尚未开发的旷野,是这颗行星最后的边界。这个世界有七十亿人口,陆地上每一寸土地都已经被测绘,大部分已经被开发,其中太多已经被破坏,只有海洋保留着最后一片人类不曾见过的、没有触碰的以及尚未开发的旷野,是这颗行星最后的边界。” 而人类从未停止探索边界的步伐,我只希望在此之前,我们可以抱着敬畏之心去踏入这片旷野,你不知道这会给你带来一段多么崭新的关系。

荐书人 
雯洁,休假版,此刻在杜马盖地刷瓶


07

Australian short storiesCarmel Bird,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1992

推荐语
这本书收录了各种澳洲作家的短篇小说,纵使每篇文章的字数不多,如果是常驻北上广深的社畜挤地铁时打开读上一篇,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难熬的时光也会变得丰富绵长。短篇小说的结局往往是戛然而止的,所以等地铁晃到站时,一个故事也突然就结束了。

书中不乏一些带有Aussie特色的乌托邦文学,过累了大城市灰色的、工业的、被污染的生活,这些小说能给死水一滩的生活带来一些波澜。因为许多篇目都带有作家对生活的一些感悟,读来也让人对现下生活里的困惑茅塞顿开。一言以蔽之:读它!

荐书人 

社畜小王



08

我是谁?

朋霍费尔“我是谁?”(1944)的手稿

推荐语
"我是谁?"有时,我们无法承认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有时,我们把自己认作他人。迪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在被纳粹囚禁期间就经历过这种情况。当他感到绝望和崩溃时,其他人却认为他是自由、不屈、充满希望的。他在监狱里写过一首诗《我是谁?》(1944),他问自己:“我真是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只有自己心里明白?(……)我是谁?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我?”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从别人的眼睛里认识另外一种自我,但究竟能否把这种他人眼中的自我认作真实的自我?

我推荐的“书”就是你自己。在你的心里,是否住着一个尚未被接纳的“你”?我们不妨从过去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的踪迹:你画过的一幅画;你写过的一条信息;你的一张照片;你的一篇日记;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你还是他人?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了怎样的成长?你怀念什么?是什么让你心怀感激?请允许自己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我?”

迪特里希的《狱中书简》

荐书人 

Moritz(谷民德),慕尼黑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一位在北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德国朋友。




09

《香水》,[德] 帕·聚斯金德,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
Das Parfum(1985)

推荐语
买了《香水》小说,观了《香水》电影,这不仅仅是一个恐怖谋杀故事,而是一个使命与存在的喻言,并且只能发生在法国,一个迷恋香味的国度。

小说和电影的宣传关键词——处女、香味、谋杀、恐怖……会吸引多数人的注意,甚至让人升起暧昧的遐思。错了,这是一个关于使命和存在的故事:格雷诺耶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存动物的体味,而能保存起动物体味也证明了他的存在。感叹帕·聚斯金德的才华,《香水》里虽然有流行的噱头,但更具备荒诞、离奇、诅咒、宿命等现代经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 滑 动 阅 读 片 段 /

一个小男孩,出生在咸鱼铺子里,大鼻头,目光沉郁。他是嗅觉的奴隶,为香味而活,神思游离于现实之外。他又是天生的造香师,哪怕最美妙、最神秘的香水,只要闻过,便可在短短数分钟之内辨析出配方并完美地配制出来。


男孩是名厄运制造者。母亲把他送进修道院后就莫名其妙地死了。他的第一任老板,一个皮革店主,也在他离开后从马背上载倒进水沟里死去。他的第二任老板,巴黎赫赫有名的一位香水大师,死得更为离奇:男孩离开店铺后,香水店铺居然在夜间轰然倒塌,让大师永远定格在睡梦里。


男孩走了,到南方去,去那蓝天下盛开着花朵飘溢着芳香的田野,去那提炼精油的热烘烘工场。他要来这里寻找答案:怎样保存动物的味道?他杀了一个女孩,把她放进锅里煮,想提炼出她身上的味道。失败。他改换方法,尝试“油脂离析术”:杀人后,在人体上糊满油脂,然后把油脂刮下来放到罐子里熬,待蒸汽通过冷凝管凝结成液体滴下来,上层便是带着人体气味的精油。试验成功了。男孩躲在暗处,在墙角、门后、花园里,把弯刀毫不留情地挥向一个个散发着迷人体香的少女。他的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精油一滴滴析出,河道里漂浮着一具具尸体。小城陷入恐慌,巡警们大批出动,杀戮仍未停止——杀!杀!杀!最终,男孩暴露了,被按倒在地上逮捕。


绞架立起来,人们聚集到广场上,法官们站在高台上,神甫宣判男孩的罪行。男孩出现了,被反手绑着。他杀人时不觉得自己有错,现在更没有负疚感。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摄人心魄的香味,群众们着魔了,神甫的目光也直了,刽子手不由自住地替他松了绑,跪下,朝他膜拜。那是一种什么味道呢?人们感觉到美好、温暖、喜悦、爱……人群昏乱了,处在一种迷晃的状态中。神甫突然大声宣布:格雷诺耶不是罪人,他是一位天使——失去女儿的父亲们也流着泪原谅了男孩。


男孩无罪开释。他离开小城,一步步走回故乡。在他的出生地巴黎,他看到一群人攒着头说话,他走近,打开瓶子,把用少女体香配制的香水全部倒在自己头上。那群人扭回头,头发披散,脸上凝固着血痕,极像被他杀害的那些少女们。她们从未闻过这么迷人的香味,一拥而上,撕咬他,吃他的肉,把香味吞进胃里。男孩被吃净。人群快乐而满意地散去,内心漾着温暖的爱。香水瓶掉到地上,被践踏,埋进土里,尘封起一个有关香味的故事。



荐书人 

任月亮,诗人、译者、写作者、画画爱好者、出版人



10

《再会,公共人》,[美] 理查德·桑内特,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

The Fall of Public Man(1992)


推荐语
我本来想推荐一本叫做《公共人的衰落》的书,但买不到了,作者是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前两年出了个新版本叫《再会,公共人》。这本书我看了三分之一,大为震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人的生活已经是另一种生活。

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是公共性,公共场所,公共意味着什么。举了很多艺术、文化、商业的案例,从欧洲中世纪开始。我发现今天很多习以为常的对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理解其实在人类历史脉络上都完全不是这么理所当然的,比如,剧院戏院里要安静不能说话,但就两百年前观众和戏剧演员是高度互动的,观看者觉得演得好还会让演出者重新再演一遍这个部分。那今天回头看,所谓的参与式艺术就很前卫了么?


荐书人 

沈博伦,独立艺术家



11

《活出生命的意义》,[奥地利] 维克多·弗兰克尔,华夏出版社,2015
Man’s Search for Meaning(1984)


推荐语
看似这并不是一种向往的生活:作者是一名神经学家,他和家人在纳粹集中营度过了最后的时光,除了作者自己和妹妹,家人全部死于毒气室。

但就是这个编号119104的幸存者,将自己求生的身心体验注入了这本感动万千世人的小书中,总结出三件事可以让人找到生命的意义,在绝地困境中坚持下来:找到并投身于热爱的事业;体验爱(他人);经历苦难。每当我检阅记忆,发现记忆也多与这三种情况相关,只有在这些情况下不知不觉地认清自己,赋予生活意义的也不是他物,恰恰正是我本人。

《肖申克的救赎》中说,任何能困住你的东西,都是监狱。生活有时候也常常以一种监狱/集中营的面貌对待我们。在我们成为不了别人而困于自己的监狱的时刻,想到此书的作者,依然可以获得信念。祝每个人都可以活出生命的意义。


荐书人 

皮修,唱反调合唱团团长



12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英]乔治·奥威尔,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
Homeage to Catalonia(1938)


推荐语

乔治·奥威尔以其在《1984》中所构建的反乌托邦世界而闻名于世。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中,奥威尔回忆了自己参与西班牙内战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西班牙内战,始于1936年,是以弗朗哥将军领导的准法西斯主义军事力量与共和民主派之间的冲突。西班牙共产党及其工人运动盟友作为共和派的核心力量,吸引了来自欧洲乃至全球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和工人运动怀有热情的志愿者加入反抗极权和压迫的行列,奥威尔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本战地日记,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作者参与西班牙内战的始末,记录了共和派内部左翼团体间的政治斗争和暴力清洗,这些纷争最终迫使他不得不逃离西班牙。日记中揭示了残酷宛若预言,预示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与衰落,令人掩卷叹息。


荐书人

舒扬,通过阅读和实践 ,努力成为一个富有理想的新青年



✨福利时间✨

在评论区继续根据本期书单的主题,推荐你喜欢的书,
或聊聊你对书单里任何一本书的想法,
我们将选出一位留言的朋友,
送出
艾伦·麦克法兰教授(也是我们的荐书人之一)
《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中文版


莉莉是本书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目前本书正被多国翻译,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 戳图片看睦野书单 Vol.1 |

 人类学家、犯罪学博士和调香师朋友们在读什么? 



| 戳图片看睦野书单 Vol.2 |

 我们被带离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变得更加广阔



| 戳图片看睦野书单 Vol.3 |

 被咀嚼的乡愁 




| 戳图片看睦野书单 Vol.4 |

看懂深渊



| 戳图片看睦野书单 Vol.5 |

我们在“读书”的年纪,读了什么书



|戳图片看睦野书单Vol.6 |

 阅读植物:一粒种子串起整个世界


|戳图片看睦野书单Vol.7 |

 不开心的时候读点什么



|戳图片看睦野书单Vol.8 |

 好玩万岁:一本关于爱好的书





 |关于睦野| 





睦野MUYE
睦野|夜暮 Since 2010 一间藏在鼓楼净土胡同的木屋, 满足你一切有关绘画的企图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