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是“两弹一星”元勋,1929年出生于双江口镇(原檀树湾乡)。重温周老金句,家国情,故乡爱,感人至深,思念深深。
周光召的人生,像一本厚重的书。重温周光召金句,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告慰是奋斗,为我们启迪思考,开启智慧。
01科学无国界 但科学家有祖国
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放出狠话,说中国10年20年后,也搞不出这个东西(原子弹)。
周光召当时在苏联从事原子核研究,得知消息后,申请回国。
他的朋友和同事,苦口婆心劝他不要回来。因为这正是周光召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在粒子物理学领域,他被世界公认为是学界的重要奠基人。
在朋友们看来,如果他这时回国,转身于新的领域,意味着他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实在是可惜。
尽管大家挽留,但周光召十分清楚,对新中国来说,掌握核技术是多么的重要和紧迫。
面对西方的核威胁,他坚定地认为,回国奉献,比个人的任何奖项和荣誉都重要。
1961年,周光召下定决心,毅然回国。他说:科学本身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呢却是有祖国的。
有物理学家说过,如果周光召不改行,他可以得诺贝尔奖。
但这些他都不要了,他要回来,搞核武器研究,在戈壁滩,隐姓埋名几十年。
02我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苏联专家撤走前,讲课时,讲了些原子弹研制的数据。
科学家在原子弹攻关时,想到了讲课内容,看能不能借用一下这个数据。
中国人办事向来谨慎,科学家们决定,再复算一下。
但算来算去,算了9次,有1项重要参数的测算结果,和苏联专家的数据,始终对不上。
这个关键参数,接近大半年,先后算了9次,老是对不上,当时总以为,我们自己算错了。
大家束手无策时,从邓稼先手里,周光召接过了这副担子。
周光召感受到了压力,他虽然不知道,能不能算出什么结果,但他深知,形势逼人,不能再耽误了。
周光召另辟蹊径,巧妙运用“最大功”原理,推算出苏联专家数据的不可能,也证明了我国专家9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周光召说,不要算了,不用他这个数据,我们自己来建立自己的数学模型,也不去问,苏联给的是不是假数据,还是怎么回事,就把它撂在一边了。
周光召的“最大功”原理,用最简明的道理,解决了长期困扰的难题,这,就显示了周光召的厉害。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光召说:研制原子弹,好比一篇读起来惊心动魄、让人热血沸腾的文章,这篇文章是无数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师和众多的科学技术人员一起写下来的,我完成的部分,不过是这篇文章的十万分之一而已。
03不成功的几率小于千分之一
原子弹爆炸前,有一个“过早点火概率”的问题。周恩来总理不放心,反复问,这个“过早点火”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不正式爆炸,没结果以前,大家提心吊胆,周总理也紧张。周总理要求,再算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周光召回忆,接到周总理的命令,要我们再计算一下,它能不能保证绝对的成功,某种意义上讲,失败的机会能有多少?
这是1964年10月15日,周光召找来2个助手,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计算。
3个人,距离发射不到16个小时,计算结果怎么样?压力可想而知。
计算结果出来后,周光召说:我们想不成功的几率,大概小于千分之一,当时至少我是这么跟他们说的。
听到周光召的答复,周总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将爆炸时间,定在了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
科学家后来评价,周光召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一下子可以抓到要害,比如说这个问题,关键问题在什么地方,他一针见血,这是他的特点。
04你们要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2003年,周光召将“两弹一星”勋章捐赠给宁乡一中。捐赠仪式上,他语重心长地说:
现在,中国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现在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不只应当成为一个制造业的大国,还应该成为一个发明的大国,成为一个创造人类知识的大国。中国的真正强盛之路,要一代一代地走下去。
今天,同学们所面临的这个任务,和我们这一代,或者跟我们更老的这一代相比,这些任务不是更加轻松了,而是更加艰巨了。
你们要真正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要在你们这一生中间,把中国真正带到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要使中国不仅成为一个物质文明最先进的国家,更要成为一个精神文明最先进的国家。
作者简介:汤命强,湖南省党员教育培训省级讲师,长沙市“名师名课”十大名牌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