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少奇主席1961年回宁乡调研,睡门板,铺禾草,留下有无尽的思念。缅怀伟人,要读懂宁乡之行,答好调研之问。
回家,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伟人也不例外。少奇主席1961年回宁乡调研,住农宿,睡门板,铺禾草,留下有无尽的思念。仰望伟人,缅怀主席,要读懂宁乡之行,答好调研之问。
第一问:认识之问。重不重视调研,是真调研还是假调研,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少奇主席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将调研作为“最根本的方法”来认识,重视程度之高,令人敬佩。读懂少奇主席的宁乡之行,走好调研路,带给的启发是:方法千万条,调研第一条。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到什么地方,无论做什么工作,要始终坚持的一条就是:调研先行。
第二问:背景之问。1961年,是个特殊年份。农村太难了,我们怎么办?少奇主席迫切希望,在调研中找答案。为纠正“五风”问题,为战胜三年困难,中央决定将1961年作为“调查研究年”。同时,中央通过的“农业六十条”,政策的杠杆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实践来检验。这种背景下,带着中央的要求,带着对政策的思考,少奇主席踏上了回乡路。心中有榜样,脚下有力量,缅怀主席学调研,要始终坚持的是: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第三问:感情之问。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少奇主席说:一个好党员、一个好领导者的重要标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状况,关心人民的痛痒,懂得人民的心。回湖南调研44天,他在宁乡待了16天。第一站,到东湖塘公社王家湾大队,在万头猪场住了6天6晚。第二站,炭子冲调研,住了6晚。第三站,视察黄材水库的建设工地。第四站,在县城住了4晚。调研期间召开政法、手工业、商业等座谈会,解决社员住房、公共食堂、山林绿化、民主法制等问题。宁乡调研16天,行程满满,感触深深,留下了许多动人情景。读懂主席故乡行,将心比心,脚步为亲,关心人民的痛痒,就要将这枚乡愁的邮票,挂在这头,连起那头。
第四问:责任之问。少奇主席从黄材水库返回县城时,路过双凫铺黑塘仑,听到路边屋里传来伤心的哭泣声,他关切地问哭泣的妇女。了解到群众没有房子住的困难后,少奇主席严肃地对宁乡县委副书记何长友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吃饭、穿衣和住房问题,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呢?后来,在少奇主席的推动下,解决社员住房问题的文件,经批准在全国执行。少奇主席“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呢”这个责任之问,这一问,问得锥心。四下基层,如何作答?负责任,见行动,才能答得有力。
第五问:方法之问。抓调研,调无定法,贵在得法。少奇主席在花明楼调研时,不满10岁的肖伏良到食堂打饭时,偷偷多拿了一钵饭。查出后,他心存怨气,写了张“我们饿肚皮,只怪刘少奇,打倒刘少奇”的纸条,贴在电线杆上。民兵“破案”后,要求严肃处理。刘少奇了解情况后,为肖伏良平了反,而且要求检讨工作中的不足。刘少奇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办事的,曾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真是那样无利于人民,我们自己就可以宣布取消解散。读懂主席故乡行,保持“自己就可以宣布取消解散”的警觉,调研得法,才能“调”出实情,“研”出实招,“办”出实效。
第六问:使命之问。刘源将军回忆,父亲曾讲过,他一生只做过一件事,就是群众的事;只干过一件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刘少奇在炭子冲调研时,好伙伴李桂林讲了真话:去年(1960年)粮食减产,天灾有一点,但只有三分;七分是人祸,都是“五风”刮起来的。这些真话,让刘少奇陷入内疚和深思。实践出真知,调研出真相,胸怀“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使命,七千人大会上,少奇主席揭开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真相,如醍醐灌顶,赢得了现场10多分钟的掌声。
作者简介:汤命强,湖南省党员教育培训省级讲师,长沙市“名师名课”十大名牌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