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胡适说过,按毛泽东当时的水平,考不上北大。如果毛泽东考北大,能不能考上?胡适的说法,靠不靠谱?
考北大,是莘莘学子的梦想。胡适说过,按毛泽东当时的水平,考不上北大。胡适的这个说法,靠不靠谱?
1918年秋,毛泽东从长沙来到北京。那时候,他住在恩师杨昌济的家里。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结识了北大教授李大钊。在李大钊的推荐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书记员,负责报刊书籍的借阅登记和归类整理等事务,月薪8块大洋。同时,毛泽东还报名成为北大的一名旁听生。
当时,与毛泽东同行的好友罗章龙经过考试,成为了北大的正式学生,而毛泽东却是一个旁听生。这让人不禁要问:才华横溢的毛泽东,为什么没有报考北大?
作为旁听生,毛泽东听过时任北大教授胡适的课程。坊间有一种说法,胡适说过:毛泽东不是我的学生,他当时只是在北大图书馆做事,按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
胡适以谦谦君子自居,他的这段话,符不符合事实真相?谦谦君子所说的,有没有绅士风度?
据毛泽东的好友罗章龙回忆:毛泽东当时压根就没有报考北大的意向,因为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旁听后,觉得北大的课程陈旧,考北大是浪费时间。
同时,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苦苦寻觅的是一条救国路。在毛泽东看来,寻找出路,比报考北大更为重要。后来他回忆:当时我的思想还是混乱的,用我们的话说,我正在寻找出路。
因此,毛泽东在北大待了一段时间后,回到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发动“驱张运动”。这些,他认为才是更值得去做的事情。
让人感慨的是,毛泽东1920年寄给胡适的一张名信片,称他“适之先生”。因为旁听生的缘故,胡适说过:毛泽东不是我的学生。
有点意思的是,毛泽东称胡适为“先生”,胡适却说他“不是我的学生”。1947年,毛泽东在陕北的一次谈话中说过,如果北平解放了,胡适没有走,可以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馆长。
做个比较的话,曾经的北大图书馆书记员成长为国家领袖,而昔日的北大教授却只能流落异国他乡。
考北大,对毛泽东来说,不是考不考得上的问题,而是他愿不愿意报考的问题。这一人生选择,体现了他的个性,更彰显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情怀。
毛泽东的人生选择,让北大少了一位杰出校友,但让中国人民拥有了一位伟大领袖。这个选择,留给我们的启示是:考不考名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将人生志向与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由于没有报考北大,毛泽东没有成为一位教授,而是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大道。他创建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作者简介:汤命强,湖南省党员教育培训专家库成员,长沙市“名师名课”十大名牌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