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看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
看这种书很难不把主角与自己产生联想,我们都生活在人类的社会体系下,和主角一样处处充斥着矛盾。
书籍前半段讲述了群体与个人,理性与愿望之间的冲突,作者举例提问什么是真正的利益,在利益清单上的幸福、财富、自由、太平等等是由统计数字和经济学公式中演算出来的,但这些是真正的利益吗?
如果利益≠愿望,那么这些基于科学的计算产生的愿望是否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意志?
我其实不太理解怎么靠自己去探索真正的意志自由,作者说“愿望经常,甚至多半与人的理性完全背道而驰,甚至顽固地违背理性”这又是为什么?这部分看得很辛苦,不爱动脑子的我,思绪一团乱麻。
后半段在简单的情节下用大段篇幅描写主角的内心戏,勾勒出了一个自卑又自我意识过剩,与群体格格不入,特立独行的同时又渴望融入群体;面对强者懦弱,面对弱者指手画脚的形象。但是作者把主角的这些特质都放大到让人烦躁厌恶的程度,让人看得有点厌烦。
地下室人,孤独贫穷,追求“美与崇高”却又意识到自己的卑鄙无耻可憎。他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怀疑外部世界构建的规则,活在自己的臆想世界中无法自拔却又能借此得到宽慰。他虚荣爱面子,已经过不了“活的生活”,外部世界在他心中已经死去。
可是他又不甘心,他偏要去证明,偏要去撞面前这一堵墙。他内心苦闷痛苦,他无聊愤怒,他歇斯底里,陷在这个怪圈里,结果竟是以此为乐,无视自己身心的痛苦,这是一种快感。
他比其他人都聪明,他看透这个浅薄不公的世界,他失去了爱的能力。这个世界让他不知道爱什么,恨什么,尊重什么和蔑视什么了,甚至连做个人,做个拥有真正的、自己血肉之躯的人都感觉累。
或许人人都嫌恶“地下室人”,因为他思想发达,擅长幻想,行动上却是个矮子,无法爱上具体的人,脱离“活的生活”;又或许人人都“羡慕”“地下室人”,因为他自由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傲娇、正义、说教也好,懦弱、纠结、卑鄙也罢,不用假意地迎合地上的世界。
他为自己之前的高谈阔论感到羞耻与恨,他直言心中的恶意与愤怒,可是他又能改变什么,他痛哭流泪,他不可能去改变也改变不了。
他想做个好人,可这个世界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他。
他也曾幻想过地下室外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被压抑地堵在这个地下室里,他痛苦地思考世界,无力改变什么的他适应了地下室的状态。
于是,他又继续在地下室里,继续写着他的地下室手记。
总而言之"地下室万岁"、"让地下室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