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走路是人类的天性,一个健康的孩子一定会走路的。
小腊八已经12个月了,前期带娃的日子并不算太累,偶尔忙了累了时和朋友们唠唠,多数会换来一句:现在不算累,等娃开始学走路时那是真的累,孩子学步是最累的时候。
的确,我们经常能看见有大人提着孩子两个胳膊练走路,也有很多学走路产品,比如:学步车,牵引绳等。
但小腊八已经能摇摇晃晃走好几米了,我们也没谁扶他练过走路。妈妈的理念是晚走路,多爬。碰到孩子摇摇晃晃要走的时候,恨不得把他按到地上爬,所以严禁任何人提着孩子练走路。
然而,小腊八不到十一个月就能自己站起来,独立向前迈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前面张着怀抱等他扑过来。
正确的教孩子走路的方法就是:不教。只要是正常的健康孩子,没谁不会走路的,早晚而已。直立行走有一辈子的时间呢,爬行不就几个月嘛,干嘛这么心急。等孩子腿部力量足够时,自然而然就会走了。
孩子走路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科学研究发现孩子最终会在自己的节奏中学会行走。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婴儿的运动技能,翻身、爬行、站立和走路,应该是自发的,不应依赖外部的推动或工具。
婴儿学走路的关键在于他们通过爬行、站立和尝试迈步,自然发展平衡感、协调性和腿部力量。过早拉着孩子走路或使用学步车可能会干扰这种自然发展过程,甚至影响孩子的步态。当家长拉着孩子学走路时,孩子的平衡感和肌肉协调能力会被削弱。
他们依赖外界的帮助,而非自己调整身体去应对地形和重心的变化。可能会让孩子形成不自然的步态,甚至导致姿势问题,如足内翻或膝盖错位。
一个学走路的孩子需要通过无数次的尝试、跌倒、再尝试,才能找到平衡和协调的方法。这是大脑宝贵的学习过程,如何支配肌肉进行运动,如何掌握平衡,尽管可能伴随摔倒和失败,但孩子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会根据这一过程自然地加强。
如果大人拉着手或者拉着绳,就是大人在掌握平衡,他缺少自己尝试的机会,日后可能会增加孩子跌倒的风险。
当孩子在没有过度干预的环境中自由地爬行、站立和走动时,身体肌肉和骨骼系统会得到充分发展,并且大脑的协调性和运动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不教”并不是放任,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有空间去探索和尝试。在自由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才是理想状态。心理学研究发现,自主完成技能学习的孩子会更有自信和满足感。如果父母过多干预,孩子可能缺乏对自己身体能力的信任,从而影响他们尝试新事物的意愿。
我家宝妈禁止奶奶喂饭,不要扶走练习(极大解放了奶奶的老腰),自主进食,自己完成从爬行到走路的过程,目前看都不错。孩子自主吃饭很棒,走路也日新月异,奶奶不要操心。看着娃自己抱着书摇摇晃晃走来要我讲故事,走不动就地趴下爬过来。有时爬着爬着自己站起来走。无人干涉,全凭娃自己高兴,挺好。
自己吃蛋蛋,把不喜欢的蛋黄抠出来放小碗里。
自己爬体重秤上去称重量,摇摇晃晃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