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小曹
“一只传播学咸鱼”为您带来的
传播学前沿观点
来源
网络
No.1
Dai, J., & Ji, C. (2024). Mediatize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 Normalization of Waste-classification Polic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8, 27.
在垃圾围困的紧迫性下,中国最近启动了旨在减少垃圾处理危害的垃圾分类政策倡议。然而,要确保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传统的命令与控制的行政模式遇到了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微博的主题建模和社交网络分析揭示了一种新的环境治理模式,其中媒介化起着中心作用。
首先,主流媒体、社交媒体、舆论领袖和普通市民之间的交流扰乱并颠倒了政策规范化过程的假设顺序,从而克服了命令与控制型治理模式的刚性。
其次,媒介化有助于实现从质疑、嘲笑到理解政策的转变,从而平抚了通常由国家主导的、层级化的规范化过程。讨论了媒介化治理的重要性。
No.2
Li, Y., Yu, B., & Dai, J. (2024). “Climate Change” or “Global Warming”? The (Un) Politicization of Climate in Chinese Social Media Platform.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1-18.
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政治精英选择的术语和框架方式会影响公众对气候的态度,但术语偏好与气候变化政治化之间的关联尚未受到充分研究。本研究侧重于中国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使用术语和框架以及措辞和框架选择如何影响公众对气候的看法。
通过对在B站上播放次数最高的视频和用户评论的手动和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研究者发现政府账号倾向于使用气候变化(CC),并将气候问题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而个人则更有可能使用全球变暖(GW),并主要从其潜在影响理解气候。CC题名视频下的评论涉及气候政治,而GW题名视频下的评论着重于人类和地球。
同时,用户对特定视频框架的评论具有一定的情感模式。我们将CC和GW题名视频及评论的差异表征为政治化和非政治化。
研究发现表明,不同社会群体对术语和相关框架的偏好可能影响公众的看法,并促进中国气候变化的政治化和非政治化。本研究揭示了沟通策略如何能够显著影响公众对重要公共问题的理解。
No.3
Dai, J., & Zeng, F. (2021). Environmental risk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ctors, issues, and governance. Routledge.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媒体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鉴于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技术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与健康风险要求公民将沟通和预防此类风险作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系统地讨论了典型环境风险问题的沟通过程,以及当今中国公众、媒体、专家、非政府组织和政府之间复杂互动。从媒体为中心的视角,运用环境与风险传播领域的主要理论,并采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来揭示沟通与治理的复杂和独特经验。
结合中国情景的理论思考与实际案例,作者不仅鼓励西方与中国学术界之间的对话,还鼓舞学生和从业者将风险沟通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将吸引风险和环境传播研究的学生、学者和从业者。
No.4
Zeng, F., Dai, J., & Javed, J. (2019). Frame alignment and environmental advocacy: The influence of NGO strategies on policy outcome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Politics, 28(4), 747-770.
本研究探讨了中国环境框架与政策结果之间的联系。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s)的问题解释和呈现影响着环境政策的变化。引入了“框架对齐”概念,并认为它可以将ENGO的倡导需求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框架共鸣联系起来,从而成功推动倡导活动。
根据对10年间的深入访谈和新闻报道的分析,发现当ENGO能够将其问题框架与中央国家和媒体的框架对齐时,产生的框架共鸣促进了政策变革。
相比之下,当ENGO采用批评国家当局的冲突框架时,缺乏对齐导致政策变革的机会很小。研究结果阐明了为什么一些ENGO成功建立联系并实现他们期望的结果,而其他人却未能做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