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对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的五大意义

文化   财经   2024-08-23 17:13   北京  

储能产业:碳中和背景下的新赛道

张长令 吴鹏飞 主编
中国发展出版社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纷纷提出减碳目标,中国也在2020年明确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储能产业的有力支撑。储能产业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衡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特性决定了其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储能系统能够有效平衡这一矛盾。通过将多余的电力储存起来,在需求高峰期释放,不仅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例如,利用电池储能系统(BESS),可以在白天阳光充足时储存电能,而在夜间或阴雨天气时释放电能,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储能设施可以作为微电网的核心部分,灵活调节电力供需,降低电力损失,提升整体能源系统的效率。这种灵活性不仅有助于应对电力需求的波动,还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二、促进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储能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使得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随着锂电池、钠硫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储能成本逐年下降,这为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提供了经济基础。储能系统不仅能够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还能通过调峰、调频等手段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例如,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在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中集成储能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并网,进一步推动了电力市场的转型。随着更多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落地,储能产业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支撑电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储能系统的引入为电力市场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机会。通过参与电力市场的调度,储能系统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充电和放电,获取经济收益。在“需求响应”机制下,储能可以在电力价格较低时充电,在电价较高时放电,帮助用户降低电费支出,同时也为电网的调节提供了支持。
此外,储能还可以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如频率调节、备用容量等,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提供保障。这种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使得储能产业不仅仅是单一的能源存储工具,更是推动电力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储能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从材料科学到电池管理系统,储能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新能源技术的整体水平提升。例如,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将为储能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推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储能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研发资源,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这不仅能够提升国家在全球能源科技竞争中的地位,还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储能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能源转型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储能系统能够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的环保性。此外,储能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绿色就业机会的增加,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储能系统的应用能够改善能源获取的便利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这种社会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储能产业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储能产业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平衡可再生能源的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还能支撑电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多样化,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对储能产业的重视与投资,推动其健康发展,为实现绿色低碳的未来共同努力。

执笔/常昌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储能产业对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双碳”目标 实现意义重大
一、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
二、储能技术的主要分类
三、储能系统的主要应用场景
四、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章 全球储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全球储能技术发展趋势
二、主要国家储能产业战略导向及支持政策
三、主要国家储能产业发展情况
四、全球储能市场预测
第三章 我国储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速
一、我国储能产业战略导向及支持政策分析
二、国内储能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三、我国储能产业实力和规模不断增强
四、我国储能产业发展仍面临瓶颈和挑战
第四章 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一、传统抽水蓄能具有稳定性和较强实用性
一、新型储能系统成为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二、锂离子储能电池产业链已经形成全球竞争优势
三、新型储能体系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发展
第五章 储能产业推进路径趋向多元化
一、先行地区不断优化储能产业生态
二、后发地区加快推进储能产业布局和示范应用
三、储能产业不断探索新发展模式
四、重点企业积极探索储能应用模式
第六章 我国储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储能产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二、新型储能技术将实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
三、储能产业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四、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储能产业专家观点评述
一、刘吉臻院士:储能产业发展须从工程示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赵天寿院士:长时储能技术缺口依然较大
三、欧阳明高院士:氢储能将成为主流
四、潘复生院士:加快推进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发展迫在眉睫
五、孙金华院士:守住电化学储能安全底线,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六、蒋利军:电氢融合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发展
七、陈海生:储能行业高速发展,但需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附录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发展出版社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联系我们,并注明转载来源。


关注我们


中国发展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是直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智库型出版传媒集团。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导下,充分发挥直属高端智库和自身服务链完整的优势,正致力于建设集智库传播、智库研究、智库会议、智库园区为一体,具有一流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高质量发展解决方案的智库型出版传媒集团,为中心高端智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发展出版社旗下有《中国发展观察》《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报告》《新经济导刊》等期刊,国研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研智库)、国研智库创新科学园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研智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智研未来信息咨询中心、山东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机构。

地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1号楼7-8层
电话:010-68990622  82097226  67889142
网址:https://www.develpress.com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直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致力于建设集智库传播、智库研究、智库会议、智库园区为一体,具有一流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高质量发展解决方案的智库型出版传媒集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