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好笑程度5颗星,恐怖程度10颗星

文摘   2024-07-24 20:00   山东  

《抓娃娃》这部电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中国家庭在教育问题上的误区和困惑。

 

1.“穷凶极恶的教育


这是穷样模式的终极版本。


穷得彻底,简直堪称“穷凶极恶”。


2024年的今天,真的还有家长认同穷养吗?一个空有顽强的意志力,这种迫于现实压力、父母期望和改变命运的对未来的认同,真的能够让孩子抵达想要的未来吗。


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走在时代前沿,拥有国际视野和格局,自己家的孩子却只知道用捡瓶子来赚钱的时候,家长真的还会认可这种穷养教育吗?


很多人说,《抓娃娃》就是一种反讽,是讽刺那些穷养孩子的家长,可是如果现在的家长已经不这么对待孩子,所谓的穷养以及要脱离历史舞台的时候。这样的老调重弹,意义又在哪里呢?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引导而非操控,是陪伴而非监视。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

但显然,马成钢热衷于控制而非指引。

 

2.置之死地的“信任”

 

偶然脱轨(提前放学,脱离监视)的马继业看到了瘫痪在床十几年的奶奶居然在打篮球,这种冲击无异于看到了一个恐怖故事。


他期待父母给他一个解释,内心对父母的信任还是大过怀疑。

但更恐怖的来了——奶奶一夜之间死了。对父母来说,这不过是演出事故的一次救场,对马继业来说,却是人生重大事件的发生。


也因此父母从这里开始彻底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3. 被操纵的情感

 

很奇怪,很多时候我们都相信这个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但对于隐瞒孩子却又毫无压力。归根结底,孩子并不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存在,他被认为是智力欠缺的,情感匮乏的,反应迟钝的,否则很难理解马成钢们轻描淡写地把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拿走。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父母担心李嘉琪饰演的女同学影响马继业的学习,于是使用钞能力把她送到了舞蹈学校。

孩子的认知、情感在父母的目标面前无足轻重,他们根本不在乎孩子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与这个世界的相处。这种行为完全剥夺了孩子正常成长的权利,也剥夺了他履行责任与义务的机会。

 

电影以夸张而荒诞的形式呈现了父母对孩子感受的忽视,但这种忽视在生活中其实是经常发生的。

“奶奶总是溺爱他,别让他跟奶奶待在一起”

“这个同学的成绩太差吧,不是好孩子,不跟他玩,要跟好学生一起玩”


用自己的价值观操纵孩子的人生、社交,是家长的常规操作。

 

 

4. 与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驰


在马成钢的规划里,儿子将考上清北工商管理学院,从此成为他企业的接班人。然而遗憾的是,电影的最后,儿子考上了体校,成了一个比赛时看到塑料瓶身不由己要去捡的人。

 

他既没有成为高智商的管理人才,也没有为了目标坚持不懈的意志,只有贫穷给他人生造成的阴影,始终留在他的身体里。

以至于看到瓶子要条件反射般地去捡。

 

比起穷苦磨炼出的意志,马继业对贫穷的体感更深地影响着他的生活。


这是马成钢没有预料的,可这也是注定会发生的。


张三思
日更。记录发生过的新闻、阅读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