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学会提问》之批判性思维

文摘   2024-07-03 20:01   山东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有点不适。
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了出于意料的关于胖东来的报道。
原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想了解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这个人物,但看完以后,只觉得如鲠在喉。怎么这个于东来跟想象中的不一样呢?
他也许是个爱做慈善的企业家,也许是个帮扶同业的行业领头羊,也许是个体恤员工的好老板,也许是个造福乡里的好大哥,也许就是个单纯的好人…
但通篇看下来,在大量的“爱”“自由”“布道“传道等字眼与表述中,我却仿佛看到了一个类似"尊者"这样的形象。
要知道在《周处除三害》电影中,这个角色集伪善凶残于一身,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子。当有了这样的印象,真的很难再客观地看待这个人和这个企业。
就在文章的评论区,很多人已经开始这样看待他了——
我不认识他本人,没有去过胖东来,没有用过他的产品,没有接触过他的员工,可是也许当有人谈到他的时候,我也许就会冒出“你成了于东来的精神信徒”这样的话。带着这样的认知,还挺可怕的。
《学会提问》之后,好像就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当我在阅读一篇文章以后,去追问它论题、结论、论证,去看它的论证过程,去看它的引用素材,会越发疑惑:

作者是在客观地呈现,还是带着预设的前提在行文?
我和作者是否共用一个关于“布道”与“信众”的定义?
是我被电影洗脑了,还是作者利用了大众已经被洗脑的“定义”,以便隐晦地传达他不便明说的含义?

但,我还要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感觉不适?
因为《学会提问》让我们学会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只是让我们去批判别人的观点,还要完成自我审视。
是不是事实上,我本身在打开文章之前,也有一个预设?
他也许是个爱做慈善的企业家,也许是个帮扶同业的行业领头羊,也许是个体恤员工的好老板,也许是个造福乡里的好大哥,也许就是个单纯的好人…
这些也许,本身就意味着,我已经带着偏见。
但这些偏见,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学会提问》让我不快乐……

张三思
日更。记录发生过的新闻、阅读与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