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我的主页,右上角进去添加星标
以及多互动(点赞、在看、收藏、转发)
这样新的推送才不会被时间线淹没哦🥰
今天,是印象派(Impressionism)诞生的150周年。1874年的4月15日,共计31位艺术家在巴黎二区的35 Boulevard des Capucines举行了展出,包含了他们创作的共计165件作品。这被视为历史上印象派的诞生。
我就不翻来覆去地讲印象派都有些谁印象派都有什么影响这些了啊,这则推送更像是分享我在近年来的一些新的观察补充。肯定会比较零散,当然读起来也轻松一点。
《沙龙》,Camille Cabaillot-Lassalle
《铁轨》,马奈
印象派的起源?
一直以来的传言说,是统领法国艺术史长达200年的巴黎学院派沙龙将一群边缘的艺术家拒之门外后,他们自发举办展出的行为,且他们故意选在沙龙开幕(5月1日)的前两周抢先开幕。艺术史学家Anne Robbins则认为,那次展出中的一些作品早在1860年代就已完成,如果不是因为德法战争(Franco-Prussian War),这次展出早就举办过了;况且,沙龙都还没开放,何来拒之门外一说?
有评论家不客气地写道:“你会后悔没有把入场费给可怜的乞丐。”
这次展出的争议是有的,但若参考3500人次的访客数量,“其实不差。”她补充道。
至于印象派这一名字的起源,最初也是带着嘲讽的。评论家借用展出里莫奈的一幅《印象,日出》(Impression, soleil levant),嘲笑这就像一张草图,他写到:“印象?我很确信没叫错。我对自己说,我都留下印象了,还不能叫印象派么?找片墙纸都比那片海画得完整!”
《印象,日出》,莫奈
当时他们还被唤作叫Intransigent(不妥协派),人们相信最终没有确定这个名称,是因为那批艺术家担心这个叫法与政治挂钩;Anne Robbins倒是幽默地说,或许他们只是在两个都不好听的名字里,选了一个没有那么难听的。
Yves Saint Laurent先生住进了偶像的家?
印象派的诞生与“光”有关,源自莫奈捕捉一池水塘在日升日落间明暗、光泽和光线的变化。后来的Christian Dior先生和Yves Saint Laurent先生爱用的丝绸、皮草、雪纺和公主缎,也在不同光线下都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和明暗度,是近代时装设计里让人想到最早的“印象派”。
还有就是Yves Saint Laurent先生生前住巴黎6区的公寓,其实是马奈出生的地方。不要搞混莫奈(Claude Monet)和马奈(Édouard Manet)啊,后者出生小贵族家庭的。
1999年的广告片中
圣罗兰先生用Kate Moss致敬马奈名作《草地上的午餐》
住在那间18世纪的寓所的Yves Saint Laurent先生和伴侣Pierre Berge先生,两人的藏品近千件。在2009年佳士得的一场拍卖专场中,两人共计654件的藏品最终以近4亿欧元的金额成交(其中Kim Jones就买下了他们的一张桌子),这其中包含十件印象派画家Bernard Buffet的作品。
在2018年,又一件他们收藏的马奈被送去苏富比,但在拍卖开始前被撤回。这件作品Pierre Berge先生声称是马奈的创作,从一位画尚那里购入。但这件描绘男孩和小狗的作品并没有得到业界的认证。
所以,你觉得是马奈的作品吗?我觉得是有点像的,比较像马奈后期的创作?
CHANEL也与印象派有关?
是的。法国后印象派画家Paul Cesar Helleu作为香奈儿女士的朋友,建议她将自然柔和的米色作为CHANEL的标志颜色。于是米色成了康朋街31号公寓里柔软沙发的颜色,也成了高级定制服沙龙里的颜色。米色,亦有着白色花瓣与金色光芒包裹肌肤的色泽。
米色灵感,来自法国西南海滨城市Biarritz清晨沙滩的颜色,香奈儿女士曾热爱漫步在这片沙滩。更妙不可言的是,Paul Cesar Helleu的儿子Jean Helleu和孙子Jacques Helleu后来也先后效力于CHANEL香水的创作,堪称祖上的缘分。
Paul Cesar Helleu画笔下的Biarritz沙滩
还有啊,看看马奈的这件《女神游乐厅的吧台》(Un bar aux Folies Bergère),像不像老佛爷在80、90年代的设计啊。
珠宝可以是印象派吗?
作品被卢浮宫永久馆藏的中国珠宝艺术家丰吉,创作理念是 “Painting with Gemstones”。珠宝和绘画一样,还是要看原作。我有幸数次在Maison FENG J欣赏到她作品的实物:原来,并不平滑,甚至在柔美色调中摸上去(我当然是戴着手套小心翼翼摸的),有一种……粗粒感。
这就对了——在印象派之前,油画的笔一直是圆的、由猪毛制作的笔头,是印象派的画家发明了那种扁的宽的笔头。因为这样的笔头画水面、水波和倒影时刷起来更形象,以及“占地”面积大、画起来快!因为要捕捉到首要“印象”。
FENG J的高级艺术珠宝就是这样的感觉。受莫兰迪和莫奈的影响,丰吉的创作并不追求冷暖色调和高饱和度彩宝之间的叠加,而是用更淡、更浅和更轻盈的彩宝和钻去营造出绘画般的“渐变”。比如这件《烟花银杏》,用14种宝石当颜料,打造出烟花升空时绽放的画面,并且它是立体的,无论侧面还是正面,都能看到无数宝石折射腾空。
是的,这些在其它高级珠宝中少见的“边缘”的彩宝,此时不过是艺术家调色板上的颜料,它们“服务”于一幅画、一件雕塑、一件珠宝。
一边雕塑、一边摄影、一边画画的Degas
150年前的那个展览中,真正能被视为印象派的画家只有七位,除了最常听到的名字比如莫奈、雷诺阿(Auguste Renoir)和皮萨罗(Camille Pissarro),还有一位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Degas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画的芭蕾舞者。彼时,从15世纪便诞生的芭蕾舞也开始进入现代。为了捕捉更多芭蕾舞者,Degas除了画工人阶层学芭蕾舞的少女,也会潜伏在芭蕾剧院的后台。
他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雕塑家。此外,Degas还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构图,我不知道是否跟他同时还热爱摄影有关。比如这件,右边女孩的一只手和脸就这么削掉了?
《Danseuses à la barre》,Edgar Degas
直到几年后,我看到一组陈漫在Prada荣宅拍的雎晓雯、贺聪和李静雯,咦?她们的脑门也被削了,平常不会有人这么拍照的呀。但只有打破平常,才会让人记忆深刻。如同印象派那七位勇士打破了自恋地沉迷在宗教画和历史画中的沙龙风俗。
我自己前几天拍的照片,也试了下把脸削掉……好玩,下次试试削天灵盖。
东瀛对印象派的影响
Edgar Degas还深受东瀛尤其是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他自己便收藏浮世绘。这在当时是十分先锋的,他比梵高还早运用东瀛元素。
另外我还中意的比利时画家Alfred Stevens,他也深受日本影响,比如用四季为主题来绘画四幅美人,这就非常日本。还有出现在画面中的和服、京团扇、日本面具等等。
印象派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
苏富比今年为印象派150周年的几个选题我都很喜欢。比如介绍了几乎无人知晓的Gustave Caillebotte,作品和人都很有意思,打算过后深度去研究一下;还比如介绍了印象派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影响,比如(一定时期的)林风眠和林风眠的学生吴冠中。他们用西方的色彩和中国的山水结合在了一起。
《秋林》,林风眠
《蜀山春》,吴冠中
(李村樹(一),吴冠中)
林风眠的另一位学生赵无极,以及其他战后抽象派艺术家朱德群、刘国松、王怀庆等等,都吸收了印象派对笔触的运用。
2024年要看印象派,去哪里呢?
既然是150周年,肯定是要好好庆祝的!一场名为《巴黎1897:发明印象派》将在法国的奥塞博物馆(Musée d’Orsay)和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先后展出。
此外,莫奈的个人回顾展目前正在大阪的中之岛美术馆(Nakanoshima Museum of Art)举办当中,是今年全亚洲最不容错过的一次印象派大展。我这么说,是因为我本来把巴黎和华盛顿那个想得过于Epic,但从数量上看他们100件出头(且是群展),而中之岛美术馆能有80几件(且是莫奈一人),好像也完全不输。日本人真的太爱莫奈,80年代末印象派价格冲天不愧是他们炒出来的。
中之岛美术馆的展品向全世界超过40间美术馆和博物馆借来,实属不易
10am开门的美术馆我10.15am抵达,前面已经浩浩荡荡好几百人的队伍。说实话,大部分作品比较……边缘,但因为边缘,又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绝大部分这辈子没机会看到的莫奈。加上日本人又很会做展览周边,还是很值得来一趟大阪的。
总之,印象派的影响力持续百年,所以有人以印象派所掀起格局层面的改变来断言:印象派的诞生是当代艺术的起源。
《阅读日》,Berthe Morisot
《罂粟花》,莫奈
当然,在印象派同一时期,其他画风也在同时存在,比如我很喜欢的James Tissot,他是跟印象派画家们一起玩的,但各画各的;后面也有完全不受印象派影响的艺术运动,比如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的诞生;就连印象派也不是全部印象派我都喜欢的,比如英国国宝William Turner(英国艺术的最高奖项特纳奖就是以他命名)我就是看了多年,依然完全喜欢不起来。
但以上都是一家之言,想要了解印象派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看,多看,多看。
写到这里又有点沮丧——印象派的崛起,跟欣欣向荣的民生不无关系。在1850和1960年代,巴黎扩张马路、兴建各式大楼、公园,小到咖啡大到剧院,激发了印象派画家记录民间生活的兴趣。
《歌剧院的蒙面舞会》,马奈
《煎饼磨坊的舞会》,雷诺阿
《在乡村的赛马会》,Edgar Degas
对于时装设计师也是一样的,战后的香奈儿女士、Christian Dior先生,迎接女性走入职场的Giorgio Armani先生、Thierry Mugler先生,跨入千禧年的John Galliano和Alexander McQueen……无不都是先后搭上经济沸腾的快车。
眼下全球无所幸免地陷入萧条。而我厌倦了老钱、保守、回归经典这些关键词。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张牙舞爪、咄咄逼人、但又能博人一笑的时装风气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