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石屯镇坡毛村深处,有一个布依族小山寨——纳坡,它如同一只沉睡千年的“井底之蛙”,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与世隔绝。然而,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这只“青蛙”悄然间完成了它的蜕变,成了自信、勇敢的“青蛙王子”,向着更加璀璨的未来跃进。我,一个地道的70后纳坡人,自小便在这片充满原始韵味与贫困交织的土地上成长,见证了它从“井底之蛙”到“青蛙王子”的华丽蜕变。
忆往昔岁月:贫瘠与封闭的烙印
我的童年,是一段深深镌刻在纳坡贫瘠与闭塞记忆中的岁月。那时的家乡,仿佛被岁月的尘埃深埋于群山环抱之中,破败的屋舍与匮乏的基础设施,如同沉重的锁链,束缚着村民们的生活步伐。水、电、道路与通信,这些现代文明的基本要素,在这里几乎成了奢望。
出行,对于纳坡人来说,是一场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他们需徒步穿越蜿蜒曲折、尘土飞扬的山路,每一次远行,都需精心筹备,距离、时间乃至干粮等等,无一不是细致考量的要素。
在这样的环境下,村民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与毅力,他们的身影在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定的足迹。
信息的传递,在那个时代尤为珍贵且艰难。口头相传与山间回荡的呼喊声,成了连接外界与寨子之间的微弱桥梁,但这种原始的沟通方式,无疑加剧了纳坡与外面世界的隔阂。物资的运输,更是依赖人力与畜力的艰难努力,村民们肩挑手提,用汗水与坚持,书写着生活的篇章。
文化教育的缺失,更是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愚昧面纱。在纳坡,识字之人凤毛麟角,能识得几个字的人,便被尊为“文化人”,享受着寨子中难得的尊敬。这种文化的贫瘠,不仅限制了村民们的认知范围,更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狭隘而闭塞,如同一只只仰望星空却难以触及的“井底之蛙”。
然而,正是这份艰辛与封闭,铸就了纳坡人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他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为未来的蜕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春风至:昔日贫瘠蜕变新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我们这座偏远山寨,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温暖阳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如同春雨般滋润着这片土地,家乡的面貌在时代的浪潮中焕然一新。
基础设施的飞跃发展,是这场变革中最醒目的篇章。电力、道路、供水与通信网络的全面铺设与升级,彻底打破了闭塞的桎梏,让纳坡与世界紧密相连。教育领域内,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加之免费教育与营养餐政策的实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无需再为学费而忧心忡忡,这是前人未曾想过的福祉。
昔日那些摇摇欲坠的茅草房与独具布依族山民建筑特色的吊脚楼(它们依山而建,采用木瓦结构,独特之处在于第一层常作为牲畜圈养之所,而第二层则是人居之地,是“人畜共居”的传统生活模式,因为是“人畜共居”,环境卫生是无法回避的一大问题。),这样的房屋建筑,共同承载着父老乡亲世代的记忆与辛酸。随着国家危房改造政策的深入实施,这些见证着岁月沧桑的老屋,已逐渐让位于坚固美观的砖混平房,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迎来了质的飞跃。2020年11月,我们山寨与全省全州全县同步,自豪地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这一历史性跨越,标志着村民们正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今,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幸福与满足,心中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纳坡,这个曾经闭塞落后的小山寨,如今已蜕变为一座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农村,正如那只跃出井口的“青蛙王子”,以自信与勇气的姿态,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大步迈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这个偏远的山寨,也逐渐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清泉润心田:甘甜之源,希望之光
水是生命之源,自古以来便是滋养万物、延续生机的源泉。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一语道破了水对人类生存的至关重要性。往昔岁月中,我们这偏远的山寨,却长期被饮水难题所困扰。崇山峻岭间,现代化的水利设施遥不可及,村民们不得不每日踏上艰辛的征程,前往几百米外的寨脚下那口古老的井中取水。那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不仅崎岖难行,还异常陡峭。挑水时,稍有不慎摔倒,水桶便会沿着山坡滚落。即便身强力壮的汉子,也需耗费整整一个上午的辛勤努力,方能勉强挑满一缸清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繁重的挑水任务,大多由村寨中的妇女们默默承担。她们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那条崎岖的小路上,留下了无数坚实的足迹。而男人们,则忙碌于田间的耕耘、山林间的劳作,共同支撑着这个古老村寨的运转。但饮水之困难、挑水的艰辛,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山寨的发展,甚至导致一些年轻男子,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希望的曙光终于照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1991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如同春雷般炸响在山寨的每一个角落:县委县政府决定,支持我们山寨修建自来水工程!这一消息如同久旱逢甘霖,瞬间点燃了村民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随着工程的顺利推进,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清澈甘甜的自来水,终于流淌进了山寨的每一户人家。轻轻一拧水龙头,潺潺流水便欢快地涌出,不仅极大地减轻了妇女们的负担,使她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活动中,从而增加家庭的收入来源;同时,也让年轻男子们摆脱了挑水难的束缚,他们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追求幸福。
电力之光:点亮希望,温暖人心
回望往昔纳坡的悠悠岁月,夜幕降临之时,煤油灯成了唯一的光明使者。晚餐后的闲暇,因无电无电视,村民们只能聚集在院中,借着微弱的灯光拉家常,娱乐活动寥寥无几。随着春节的脚步声渐近,集市上便会出现一幅幅长龙般的队伍,村民们焦急地等待着购买那稀缺的煤油,只为让节日的夜晚多一丝光亮。然而,那时防火意识淡薄,加之茅草房与木瓦房的易燃性,煤油灯成了火灾的隐患,在使用煤油灯过程中,频频引发火灾,给村民们原本穷困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和深重的痛苦。
时间如同流水,匆匆向前。2000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悄然而至——农村电网建设的春风,终于吹进了我们的寨子,带来了期盼已久的光明。通电的那一刻,整个村寨沸腾了,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喜悦与激动。他们纷纷慷慨解囊,共同筹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宰杀黄牛,共享盛宴,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电力时代到来的热烈欢迎与深切感激。在那个充满奇迹的日子里,我妹妹家也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在这双重喜悦的交织下,为了永远铭记这历史性的转变,妹妹全家决定赋予这个小生命一个意义非凡的名字——“灯亮”。这个名字,不仅是对儿子美好未来的祝愿,更是对整个村寨踏入电力时代、迈向更加光明未来的最好见证与纪念。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之时,“灯亮”这个名字,便会成为家族中最温暖的灯火,照耀着每一个归家人的心田,也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光明的道路上,创造更多属于我们的辉煌与奇迹。
电力的接入,彻底改变了纳坡的夜晚。昔日漆黑一片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家家户户窗棂间透出的温暖灯光。孩子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刻苦学习,知识的种子在心田里生根发芽;成年人则利用夜晚的时间继续劳作,手工技艺在灯光下更加精湛;而寒冷的冬日里,电烤炉成为温暖的港湾,驱散了冬日的严寒。这一切变化,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品质,更从根本上消除了煤油灯带来的火灾隐患,为村寨的安全与发展,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电力之光,不仅照亮了纳坡的夜空,更照亮了村民们的心田,点亮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崎岖山路到坦途:从隔绝到联通
纳坡,这个曾因缺乏公路而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人们在前往打易集市交易物资或前往望谟县城办理事务时,不得不踏上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徒步旅程,往往需要耗费两三个或五六个小时。他们的足迹遍布那条被戏称为“天路”的陡峭山路,每一步都似乎在向天际攀登,充满了不易与重负。在旅途中,夜幕降临时,人们常常不得不借宿于沿途亲戚家中,以待次日继续前行。这样的交通状况,无疑成了纳坡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巨石,阻碍着它前进的步伐。
随着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纳坡的交通面貌,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政府慷慨提供火攻材料,点燃了群众心中修建道路的熊熊热情。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从打尖路口起,一条简易却意义非凡的村组公路应运而生,它虽简陋,却如同一条纽带,将纳坡与外界紧紧相连,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出行条件。
时间跳转至2019年12月,紫(云)望(谟)高速公路的横空出世,更是为纳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条巨龙般的公路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不仅极大地缩短了纳坡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更成为一条连接希望与梦想的快速通道。随后的2022年,打岩经纳坡至打尖四级油路的顺利通车,更是为纳坡的交通条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出行更加顺畅无阻。
如今,那个曾经需要徒步五六个小时方能抵达的望谟县城,如今只需乘坐汽车或摩托车,短短半小时至一小时便能轻松抵达。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纳坡村民的生活质量,更为这片土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道路的畅通无阻,如同为纳坡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让这个曾经封闭的山寨,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信息桥梁:开放与融合
昔日纳坡,受困于现代通信技术的缺失,外界信息的获取犹如隔世。那时,村民们互通信息,依赖步行到对方面前,口耳相传,或是在山谷间,以喊话方式沟通,这种古老的信息传递手段,不仅效率低下,且深受地理障碍与天气变化的制约。
然而,科技的春风吹进了纳坡。1998年,寨中迎来了第一部程控电话的使用,这不仅是硬件的添置,更是纳坡通信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飞跃。程控电话以其高效、稳定的通信能力,瞬间拉近了纳坡与外面世界的距离,让村民们能够即时触碰外部世界的脉动,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步入21世纪的门槛,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更是将智能手机带入了纳坡的每一个角落,即便是这偏远的山寨之地,也未能阻挡科技的光芒。智能手机,这一新时代的产物,如今已成为纳坡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它不仅让村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即时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更让他们能够轻松获取全国各地的实时资讯,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这份便捷也为纳坡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让这个小山村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与外界的深度融合与共同进步。
教育基石:启迪智慧,筑梦未来
教育,是国之根本,亦是民族兴旺的基石。往昔在纳坡,识得几个字,便足以被尊为文化人。那时的人们,受限于思想的桎梏与信息的孤岛,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缓,无形中束缚了村寨的发展步伐。但自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扶持与投入以来,适龄儿童入学之路愈发宽广,知识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发芽。1985年,寨中首位中专生的诞生,如同破晓之光,照亮了教育的希望之路;继而,1992年,笔者有幸成为第二位中专生,彼时全寨中专生仅有两名。
时至今日,纳坡早已彻底告别还有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教育普及的累累硕果,村民学历水平普遍跃升至初中及以上,其中不乏众多拥有大专、本科乃至更高学历的佼佼者。尤为振奋人心的是,在2024年的高考中,纳坡籍的杰出代表——蒙美福同学,在兴义八中以629分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
这绝不仅仅是学历统计数字上的简单攀升,它深刻地反映了纳坡村民们不再局限于昔日的狭窄视野,他们如同破茧成蝶,展翅欲飞,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渴望通过知识的桥梁,探索未知的奥秘,拥抱日新月异的变革。
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纳坡人积极把握机遇,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如饥似渴地吸收外界的精华与营养,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力求在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共同书写纳坡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篇章。
从闭塞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这不仅是纳坡村民个体命运的华丽转身,更是整个寨子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教育,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引领着他们走出愚昧的阴霾,步入文明的殿堂,让每一位村民都有机会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勇敢地追逐属于他们的未来梦想。这一过程,生动诠释了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不可估量的价值,证明了教育是开启智慧之门、筑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石。
健康之盾:守护与前行
往昔岁月,医疗资源匮乏,如同阴霾笼罩着纳坡,乡亲们在疾病侵扰下,往往只能采取三种无奈的应对之策:其一,咬紧牙关,以坚韧的意志硬抗病痛,期盼自然康复;其二,挖掘民间智慧,寻觅草药,尝试自我治疗;其三,则是以心理之力,通过“打老磨”等传统甚至愚昧的方式,调适心灵,减轻病痛带来的精神重负。
自2006年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春风拂面而来,为纳坡乃至广大农村地区的健康保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制度的深入实施,如同为乡亲们编织了一张坚实的健康保护网,让他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有效阻断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之路。
时至今日,随着医疗设施的日益完善与医疗技术的飞速进步,农村居民的健康盾牌更加坚固。纳坡所在的坡毛村,已建立起标准化的卫生室,那里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迎来了专业的医护人员。村民们小病小痛不再需要远赴他乡求医问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专业且高效的医疗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就医体验与满意度。
此外,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也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为农村居民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健康之盾正守护着每一位乡亲,引领着他们稳健前行,共绘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
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不仅席卷了繁华都市,也温柔地拂过我们这座偏远的山寨,唤醒了沉睡的希望与梦想。昔日闭塞如“井底之蛙”的家乡,而今正以一种令人瞩目的姿态,缓缓展开融入现代社会的壮丽画卷。这场历史性的蜕变,不仅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如同一扇窗,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门扉,让我们的视野无限延展,心灵得以自由翱翔,对未来满怀憧憬与信心。
作为一位亲历家乡巨变的70后,回望往昔,我心潮澎湃,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深感震撼与自豪。从那个封闭落后、信息闭塞的山寨,到如今日新月异、逐步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新面貌,每一步跨越,都铭记着国家政策的深情厚爱,凝聚着村民们坚韧不拔、勇于开拓的汗水与智慧。这是一段不平凡的旅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映照出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作者:文/图 蒙炳光
单位:望谟县史志办
《王母文苑》:
讲好望谟故事,展示精品力作;
繁荣望谟文化,讴歌时代新风。
主管:望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望谟县作家协会
顾问:韦梅、梁文庆
主编:胡云学
一审(一校):石峰
二审(二校):韦盛达
三审(三校):成彩银
法律顾问:贵州红状律师事务所
胡海涛(联系电话:18108598565)
投稿邮箱:Wmxzjxh@163.com
稿件: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