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作品展——家乡的“电变”

文摘   2024-10-04 08:37   贵州  

20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于贵州省望谟县西北角的那一个幽僻的布依我的家乡。记忆初启之时,我家乡没有电灯,家家户户只倚仗着那一盏光亮昏黄黯然且烟尘黝黑的煤油灯照亮生活。常常听见大人说,那时的煤油需凭油票限量购买,光有钱财还不够,必须与油票两相搭配才行,且所得的量少得令人叹息。正因如此,他们频频催促我们吃罢夜饭便洗漱安睡,只为尽量节省那珍贵的煤油。那如豆的灯光,陪伴着我度过了难忘而可贵的童年时光,像一幅陈旧的画卷,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时光悄然流转,我亦逐年长大,意识愈发清晰。而让我初识到的电灯模样,便是手电筒了。

读到小学三年级时,从自然常识课中习得了简单的电灯原理知识。我与堂哥建忠便依着常识里的介绍,精心鼓捣出了一盏小电灯。每岁放学回家后,我们便在寨子上下四处搜寻被人遗弃的废旧手电筒电池,多节拼装在恰能容下电池宽度的竹槽里,再把两根电线分别连接到电池和一点五伏的小灯泡相应正负极上。电灯果然亮了,当时它成了我的家乡的第一盏实际的电灯,我们不由得满心欢悦,仿佛在黑暗中邂逅了一颗璀璨的宝石。但电池很快耗尽,电灯持续点亮少有超过十分钟。这也使得我们无法在电灯照亮下复习功课和做作业,只得赶在每天天黑之前匆忙完成。

 一九九五年秋天,我从包树中心小学考入望谟民族中学。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从静谧的我的家乡走进喧嚣的望谟县城,也第一次认识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灯,随后才逐渐有了电力这一科学概念。那时心里总有个挥之不去的意念:要是咱们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电力该多好哟!然而,那一年寒假回家,寨上的六个“万元户”居然搭伙在寨子南部的峡谷中建起了一座装机容量五百瓦的微型水电站。刚亮灯的那段时光,着实让寨上的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但这只是昙花一现,三个月后,不知是水力不强,还是管理不善,电站便废弃不用了。他们又回到了和大家一样点煤油灯过日子的煎熬,而且还更加懂得控灯省油了。如此艰难的控灯日子,一直延续到一九九八年底。

 一九九八年,无疑是我的家乡发展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一年。那年八月,望谟县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到寨上勘测一十千伏高压线路,并明确表示在当年年底必须建成投入使用。我的家乡的人们刚一听到这个好消息,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娇艳花朵。然而,笑容尚未完全散去,担忧便接踵而至。原来,若要让电顺利接通并能够使用,家家户户都需要向望谟县电力公司缴纳九百六十元的高额费用。天哪!哪有这么多钱?对于平常连油盐都难以保障的大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让家乡的人们顿时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仿佛迷失在茫茫的暗夜之中。

 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大家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又有好消息传来——在望谟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望谟县农办竟然来到了我的家乡指定那片贫瘠的荒坡大力开展坡改梯建设,并承诺项目竣工后,一定会给予相应的费用补偿,而且这笔补偿足以抵得上那高额的电力建设费用。彼时,我家乡的人们又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我的家乡领导人的带头下,大家怀着满腔的热忱,积极投入到坡改梯建设中。我家乡的人们也团结一致,严格按照规定,每天一户出一人到梯地建设基地参与劳动,与艰苦的命运顽强地作斗争。经过将近三个月的奋力拼搏,在望谟县农办的测量统计下,坡改梯面积已经达到了三百五十余亩。按户均所得的补偿远远超过了九百六十元的电力建设费用。虽然补偿当时没有及时到手,但在望谟县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望谟县电力公司也开始为我的家乡敞开了温暖的怀抱。

三天过后,望谟县电力公司把高压电力杆拖到了离我的家乡十三公里远的镇上,然后由壮汉们人力去抬。那时候,除了镇上,农村没有公路,只有一条弯急坡陡、路窄难行的羊肠小道。大家就如同蚂蚁搬食物那样,一步步艰难地攀爬着,就像一群无畏的勇士在挑战艰难的征程。每天天还没亮,大家就出发去抬电杆,等把电杆抬到对应的窝点时,夜幕业已降临。就这样,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坚持了一个月,电杆终于全部拔地而起,电线也如同蛛丝那般架在了杆上。然而,由于要节约费用成本,电杆和横担仅仅用于高压部分,连变压器台架也是用石头垒成的。低压部分虽然全都是绝缘皮线,但电杆却是用青杠木制成的。

 当年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通电了。我家乡到处张贴着红纸书写的庆祝标语,其中“别了,煤油灯!”这一幅格外显眼,如同一道明亮的曙光划破了黑暗的夜空。我家乡的人们还杀了一头黑山猪,举办了一场声势浩荡的庆祝宴会。在宴会热闹进行的时候,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当电力工作人员把高压电闸一合拢,刹那间,我的家乡仿佛从那漆黑的历史中挣脱出来,摇身一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如同梦幻中的仙境闪耀着光芒。此时,虽然没有震耳的爆竹,也没有绚丽的烟花,但整个我家乡却回荡着一阵又一阵欢声笑语,恰似一首激昂的乐章在山谷中回荡。

 电通了,我家乡稍宽裕些的家庭竞相买来录音机、卡座功放机、电视机等娱乐电器。从此,我的家乡再也不是那么静寂难耐了,好似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有人逐渐开始利用电饭锅、电磁炉来代替历史以来一直使用的柴火炊事。因为这些电器干净整洁、省时又省心,后来全寨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随着家用电器的不断增多,线路也开始逐年老化,电力供应也逐年变得无力起来。尤其是在二〇〇六、二〇〇七那两年,离变压器远的家庭,电只能用来亮灯,电饭锅和电磁炉根本带不动。于是,有人开始抱怨起来……好在二〇〇七年底,好政策的脚步又一次来临了,电力农网改造建设开始了,电杆、横担、变压器等设备也很快到位。

二〇〇八年春节之后,我家乡一场农网改造热火朝天地展开了,承包队的工人们干得酣畅淋漓,像是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这一次改造,高压电杆从原有的九米升级到了十米,低压电杆也由过去的青杠木变成了八米水泥杆,高压线从原来的二五线升级到了五零线,低压线三百八十伏部分都是五零线,线路也比原来增长了约一公里左右;二百二十伏部分全是三五线,线路也有所增长和移位。变压器也从原来的五十千伏安增加到了八十千伏安。这次升级改造后,我的家乡电力供应明显提升了不少。

 农网改造虽然带来了好处,但随之而来的困扰也相伴而生。那就是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电力打米机等高耗电电器日益增多,全寨一百户人家仅靠一台八十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在线路尾端的家庭还是像没有改造之前一样有着用电的烦恼。所幸,二〇一四年由于通我的家乡的公路已经投用,于是有十户人家纷纷地搬迁到了离老寨二公里远的纳穆桥垭口,他们独立申请安装了一台五十千伏安的变压器。这,虽然让老寨的用电压力稍有缓解,但是没过多久老寨用电依旧紧张。这样的困扰一直持续到二〇一九年四月的第二次电力农网改造结束。

二次电力农网改造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小康电建设。

 其实这一次改造从二〇一七年下半年就开始了线路设计勘测等一系列工作。但由于我的家乡的发展变迁,很多村民都搬到了交通便捷的公路沿线,我的家乡自然地由原来的聚居演变成了四个互不粘连的院落。这给农网改造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复杂程度,也或许是因为上级的层层复杂审批,直至二〇一八年十一月这个项目才实际施工。在这次改造中,我的家乡上的各个院落都设有独立的变压器和线路,并且四相线路全都架到了房屋的窗口上,线路也全都是绝缘的五零线,二相线也都是绝缘三五线。经过六个月的断断续续的艰苦奋战,二〇一九年四月,我的家乡的小康电建设终于圆满结束。

这次改造后,与第一次改造相比,我的家乡的电力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飞跃。全寨一百零八户人家,变压器容量在第一次改造的八十千伏安的基础上增加到了二百三十千伏安,总容量增加了接近两倍。户均容量明显增大,尤其是新田的那一院落,十四户人家共享着五十千伏的变压器容量。加之变压器到各用户端的距离也相应缩短了,使得线路供电电阻更加减小、电压更加稳定、电流更加增大,到用户的实际电力也自然更加充足了。

 现如今,我的家乡上的家家户户,家用电器不仅囊括了过去的那些产品,而且还不断增加了吸油烟机、电热水器、空调等各种现代化家用电器。此时看着那曾经让人担忧的变压器,再也不用为电不足而发愁了。

我的家乡电力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农村电力发展的缩影,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与人民的拼搏精神,充满了艰辛与奋斗,也洋溢着希望与幸福。

甲辰国庆于苏溪

作者:罗雄(农民工)

地址:贵州省望谟县石屯镇岜油村囊仗组

《王母文苑》:

        讲好望谟故事,展示精品力作;

        繁荣望谟文化,讴歌时代新风。

主管:望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望谟县作家协会

顾问:韦梅、梁文庆

主编:胡云学

一审(一校):石峰

二审(二校):韦盛达

三审(三校):成彩银

法律顾问:贵州红状律师事务所

胡海涛(联系电话:18108598565)

投稿邮箱:Wmxzjxh@163.com

稿件: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




王母文苑
讲好望谟故事,展示精品力作;繁荣望谟文化,讴歌时代新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