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湿热,有贵州“四大火炉”之称,年均气温达到23℃,极端气温高达40℃。在绵长的夏秋之季,高温炙烤,雨季来临,腐败的动植物在湿热环境下发生化学反应,通过老鼠、蟑螂、蚊虫、虱、蚤等病媒迅速繁衍,为疾病传播创造了天然的土壤。《兴义府志》记载:“贞丰州气候颇热,王母、册亨诸处尤多瘴疬。”“红江(红水河、北盘江,均为望谟县境河流)一带,如王母、长坝(二者均为望谟古时地名),瘴气甚毒。”真实地记录了望谟县境疫病多发的历史。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望谟经济落后,加上缺医少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环境差、饮用水不洁,民众长期遭受天花、麻疹、麻风、疟疾、痢疾等传染性疾病的侵扰。彼时的望谟人民,人如草芥虫豸,根本的生存权和健康权得不到有效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望谟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迅速设立医疗机构,开展传统传染性疾病总攻,“除四害”,接种疫苗,提升民众健康意识,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彻底根除或有效遏制了千百年来大面积流行的传染病,昔日人们谈虎色变的瘴疠之地蜕变为灭疟先进县。
回顾往昔,疫病如影随形
历史的指针回拨到民国时期,天花、疟疾、痢疾、伤寒、麻疹、结核病、炭疽病、麻风病几乎年年发生,交叉流行。1932—1935年,洛郎乡巧路村,一个20余户人家的村庄,连续遭受疟疾,死去了五六十人,幸存者也不得不离开家乡,曾经的村庄变成了荒地。当时还流行一首民谣:“八月谷子黄,摆子鬼上床。十有九人病,无人送药汤。”
1935年五六月间,大观乡痢疾大爆发,近百户家庭在一个月内,失去三四十位亲人,死亡率高达10%以上。
1937年,天花肆虐望谟,仅纳桥村就有3人因此丧生,幸存者则脸上留下麻点,有的虽然侥幸逃脱却也担心病情复发。
1946年,乐旺片区伤寒流行,死亡人数众多,连医疗人员也未能幸免。
时间流转到1972年6月,望谟县境内遭遇了炭疽病的侵袭,疫情首先在打岩、纳幕等村寨爆发,随后迅速蔓延至2个区、4个乡以及8个村寨,导致32人不幸离世。同时,畜牧业也遭受重创,牛、马、猪等牲畜共死亡224头(匹),对当地人民的健康、日常生活以及经济生产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1992年7月,石屯镇坡毛村的纳幕组,再次遭遇新的挑战——伤寒疫情的爆发。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就有13人因病情恶化而离世,七成以上的村民都受到了感染,整个村庄被恐慌和不安氛围所笼罩。
麻风病是望谟历史上遭遇的最大传染病之一,在望谟开始流行的时间已不可考。这个被称为“活死人”的疾病,俗称“癞子”,一旦染上,轻则皮肤溃烂、损容毁貌,重则肢体残疾,丧失生活能力,直至死亡。一人染病,全家遭殃,一家染病,全寨遭殃,留下了不少麻风村、麻风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县仍有麻风村寨30余个。生活在麻风村、麻风寨的人们,不敢与外界接触,不敢上街,蜷缩在寨中终老。外面的人对麻风病充满恐惧和误解,不敢踏入麻风寨半步,麻风寨成为信息孤岛,麻风村的百姓过着孤独无助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麻风病人进行了集中救治,康复回来的人留下满脸伤痕和肢体残疾,成为麻风的标志。
在较长时间里,望谟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科学知识匮乏,对于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手段非常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每当疫情爆发,人们往往只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神佛和古老而迷信的仪式,比如打媒纳、打老磨等,以此来祈求平安。然而,这些仪式并不能阻止病魔的肆虐。
根除传统疫病,望谟用了44年
1951年5月,望谟县迎来解放,县委县政府随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将改善民众健康状况确立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民政权接管了民国时期遗留的县卫生院,并有效整合上级调派的卫生技术人员及土地改革工作队中的医务人员,共同筹建了县人民卫生院。在此过程中,逐步克服了房屋短缺、资金不足、医疗设备与药品匮乏等难题。
自1956年起,望谟县的防疫体系逐步构建,其起点标志为望谟县卫生防疫组正式成立,随后正式更名为望谟县防疫组,直接接受卫生科的指导与管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医疗卫生技术的显著提升,望谟县的防疫体系紧跟时代步伐,持续适应新的挑战与需求,其名称也顺应形势进行了多次更迭,从最初的防疫组,逐步演变为防疫队,进而升级为卫生防疫站,并最终定格为如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防疫体系发展的初期阶段,为了提升公众的卫生防疫意识,望谟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放映防疫题材的电影、利用广播播送防疫知识、制作漫画与图片展览、更新黑板报与卫生宣传栏内容、悬挂醒目标语、播放教育幻灯片,以及广泛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防疫知识的普及,增强了民众的防护能力。
20世纪50年代,省卫生防疫站对望谟县的疟疾防治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58年起,省站派遣人员前来指导,进行疟疾的流行病学调查。此后,王贵蕃等人多次带领团队来到望谟,不仅在生产实习中提供指导,还在纳朝等地开展灭疟试点,从战略和技术上双重支持望谟的抗疟工作。在经费和物资上,省站也给予了极大帮助,确保了望谟抗疟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成效提升。
在疫苗接种方面,望谟县也取得了重要成果。1954年起,全县范围内开始接种牛痘,到1955年,全县普种完毕,成功根除了天花疫情。
此后,针对其它传染病的隔离、治疗、环境消杀、疫苗接种相继展开。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多数传染病的疫苗被研发出来,辅之以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卫生改善等措施,望谟有效控制了麻疹、伤寒、炭疽等传染病的传播。
1995年,望谟县岜饶乡发生霍乱,经过快速隔离、治疗等措施,迅速消灭了疫情。至此,望谟县全面消灭了天花、鼠疫及霍乱等甲类传染病,并成功遏制了麻风、疟疾、痢疾等乙类传染病的传播。此后,这些曾经威胁公众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在望谟县境停止了流行。
多措并举,立体防疫体系形成
通过多年的探索,望谟从人防、物防、技防、生活习惯改善等方式入手,构建起一道立体的传染病防控体系,面对疫情爆发,综合性防控体系立即启动,百姓的生命健康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人力防范,构建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近年来,望谟高度重视健康教育,通过多渠道和多种形式,开展健康讲座、防疫宣传,广泛传播疾病预防知识,增强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为确保防控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对医疗卫生人员、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构建专业高效的防控队伍。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加强物理防范建设,防疫硬件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医疗机构条件,增设病床,提高诊疗水平。1999年起,冷链运转疫苗全面启动,借助世界银行贷款疾病预防子项目(卫Ⅶ项目),为各乡镇卫生院配备电冰箱、冷藏柜等冷链设备,乡镇卫生防疫人员携带疫苗进村入户,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接种服务,主要覆盖麻疹、卡介、百白破混合制剂、脊髓灰质炎等“四苗”接种。另外,通过饮用水源净化、公共卫生厕所修建等,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为应对突发事件,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调配和使用必要的防护物资。
加强技术防范,提高疫情诊疗水平。望谟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医疗技术和设备,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对疾病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实现对疫情风险的及时预警和科学决策。针对重点人群和区域,实施精准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加强引导,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通过持续的健康教育活动,望谟成功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成为老百姓共识。垃圾及时清理,排水系统有效疏通,病媒滋生环境得到彻底改善。辅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健康饮食推广等健康促进项目,民众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逐步提高。
通过多方面努力,望谟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12月被授予黔桂两省(区)六州(市)二十四县(市)无疟先进县荣誉称号,这标志着望谟在消除疟疾等传染病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2006年,望谟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持续加强。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日益完善。在县级层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防控核心,汇聚专业力量,构建了高效运转的疫情防控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疫情数据的实时共享与深入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乡级卫生院设立防保科,专注于乡镇疫情防控与健康管理,特别是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民众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照护。在村级,多元化的健康宣传渠道与细致入微的母婴健康管理服务,加之严格的免疫规划执行,共同构建了坚实的村级防疫屏障。
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的建立健全,不仅促进了各级机构间的紧密联动与高效协作,还编织了一张高效协同、反应灵敏的疫情防控网络。
到2023年,望谟的医疗卫生体系已实现了质的飞跃,构建起一个覆盖广泛、结构多元、功能全面的医疗服务网络。该网络涵盖了二级医院、健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遍布乡镇的卫生院等多个层级,确保了医疗服务资源的均衡分布与高效利用。全县设立医疗卫生机构182个,医疗机构床位1299张,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床位5.6张。医疗卫生机构在岗工作人员214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63人。常住人口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21人;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转岗全科医生)455人,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93人;执业护士735人,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护士3.12人;全科医师72人,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全科医师3.06人。
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逐步降低充分反映了医疗条件的改善。民国年间及以前,望谟县境有半数新生儿出生即死亡,夭折率奇高,孕妇往往居家待产,难产死亡率也较高。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关数据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降低的。据纳坡寨村民蒙正高回忆,他的大姐蒙正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先后诞下7名子女,然而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最终仅有1978年出生的一个女孩得以幸存。即便到了20世纪90年代,望谟县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数据仍旧十分庞大,据《望谟县志》记载,1990年,望谟县新生儿死亡率仍有惊人的129.04‰,0至5岁儿童的死亡率达到167.74‰,孕产妇死亡率达到40.79/10万。得益于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2023年,县境新生儿死亡率降低至1.04‰,0至5岁儿童死亡率降低至2.85‰,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0。此外,望谟县的人均寿命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截至2023年底,全县共有21位百岁老人,这一数字占全县户籍人口总数的6.55/10万,是全国平均百岁老人比例的4倍以上,已接近“中国长寿之乡”评比的标准。
新冠疫情,望谟交出的完美答卷
2020年初,新冠疫情如同突如其来的风暴,给全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望谟也未能幸免。
面对这场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望谟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决心。县委县政府迅速响应,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紧锣密鼓地部署了一系列科学、精准的防控策略。
县卫健局作为抗疫主战场的核心部门,制定了详尽的应急响应预案、防控工作指南等文件,加强对中、高风险地区及境外返县人员的常态化排查与管控。组建专业的医疗救治团队、核酸检测队伍和流行病学调查小组。县医院被明确为定点救治医院,设立独立的发热门诊,全县各医疗单位也设立预检分诊点,确保疫情防控网络的无死角、全覆盖。
在交通关键节点如高速路出口和客车站,设立十多个卫生健康服务点,安排医务人员实施24小时不间断值守,对过往人员进行严格排查与妥善处理。此外,通过向各乡镇(街道)分配专项排查任务,对重点人群的精准追踪与管理,确保每位潜在风险人员都能得到妥善安置与医学观察。
物资保障方面,积极动员各方力量,通过捐赠与采购双重渠道,储备丰富的医疗防护物资和消杀用品。这些物资为前线医护人员和防控工作者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医护人员和疾控人员以无畏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成为最耀眼的英雄。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疫一线,用汗水与智慧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墙。他们的努力不仅赢得了全县人民的深深敬意与感激,更为望谟县成功抵御新冠疫情的侵袭奠定了坚实基础。
得益于高效的疫情防控体系建设,望谟交出了抗击新冠疫情的完美答卷。2022年12月1日,在全国大面积疫情全方位爆发时,望谟仅发现第一例感染病例。全国放开新冠感染管控措施后,面对激增的病例,医疗机构24小时满负荷运行。其间,十多万感染群众得到有效治疗,没有发生因未及时治疗导致的死亡病例,高标准、高质量打赢了这场硬仗。
灭疫记忆,那些奔赴一线的先行者
1992年,石屯镇坡毛村纳幕组,正值酷暑难耐的七月,一场突如其来的伤寒疫情悄无声息地笼罩了这片土地。面对疫情,县里成立专门工作组赶赴纳幕,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王建一率队亲临一线,工作组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走进村民家中,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由于反应快速,短期内查明了疫情源头,疫情最终被成功遏制,彻底消除。纳幕组重新找回了往日的宁静,整个村庄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时任坡毛村支书黄学安,眼眶泛红,声音略带颤抖,他满怀感激之情地向工作组表达心声:“我此刻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感激,最想要感谢的就是党和政府。你们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如果没有党和政府如此迅速且有效的援助,我们真的难以想象这场疫情会对我们的村寨造成怎样毁灭性的影响,每思及此,都不禁感到后怕。特别是回想起1972年6月,我们村寨遭遇的那场‘飞丁’(当地布依族同胞对炭疽病的俗称)疫情,正是医护人员的及时介入与帮助,才避免了更加严重的后果。再往前追溯,若是在解放前,面对如此重大的灾难,我们村寨或许早已陷入绝望的深渊,难以自拔。但如今,情况截然不同,是党和政府的力量拯救了我们,赋予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与信心。这份深厚的恩情,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并代代相传。”
2020年初,新冠疫情肆虐,望谟县医院护士罗文艳舍小家请缨驰援武汉,她在抗疫日记中深情地记录了初到武汉时的震撼感受与坚定决心,以及随后在抗疫一线上的每一个难忘瞬间。她立下“不打败病毒,誓不回家”的铮铮誓言,并将这份誓言化作实际行动,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而繁重的救治工作中。望谟县公安局民警蒙永杨,赶赴湖北开展应急处突服务,其间参与查辑车辆17320台次、查辑司乘人员30420人次,劝返不符合通行条件车辆1854台次,人员2825人次。望谟县医院护士蒙品药主动请缨,奔赴贵阳将军山医院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最美逆行者”的崇高精神。2022年9月,在贵阳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望谟县先后两批次100名医务工作者驰援贵阳。他们共同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罗文艳荣登“贵州援鄂抗疫英雄榜”,蒙永杨被省委、省政府记二等功,蒙品药被授予“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殊荣,望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荣获“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县累计30余人获得省州表彰。
回顾望谟县的抗疫征途,每一个片段都洋溢着温情与坚韧。从上至下的各级政府,到社会各界民众,再到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与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每一位普通人都在这场斗争中扮演了非凡的角色。身着醒目红马甲的志愿者们,在乡村小路上往来穿梭,他们的诚挚与辛劳构筑起了安全屏障;医护人员则在病房深处默默奉献,凭借专业知识与深切关怀,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传染性疾病带来的疫情,将长期与人类伴生,旧的疫情被扑灭,新的疫情又会产生,人类始终是在与疫情的抗争中不断前进的。只有构建起更加高效的防控体系,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望谟,防疫工作将更加注重效率、协同和科技支撑。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不断夯实防疫基础,提升防疫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作者:蒙炳光
单位:望谟县史志办负责人
《王母文苑》:
讲好望谟故事,展示精品力作;
繁荣望谟文化,讴歌时代新风。
主管:望谟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望谟县作家协会
顾问:韦梅、梁文庆
主编:胡云学
一审(一校):石峰
二审(二校):韦盛达
三审(三校):成彩银
法律顾问:贵州红状律师事务所
胡海涛(联系电话:18108598565)
投稿邮箱:Wmxzjxh@163.com
稿件: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